舊物與文明
〔20200310 星期五 陰〕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第十五日。每天看著BBC戰況地圖上俄軍佔據的紅色部分如腫瘤般增大,烏國難民則如螻蟻般湧到邊境逃命,實在非常難受。
世界好像一下子倒退了幾十年,回到二戰爆發前的時局:獨裁者明目張膽攻打一個主權國家,還大言不慚聲稱自己是正義之師來解放人民,其他大國眼看著這場瘋狂的軍事吞併行動,顯得束手無策……唯一值得安慰的是西方文明世界今天已沒有「張伯倫式」人物,會真心相信普京一派謊言,大家一致stand by烏克蘭。
面對公然向人類文明價值宣戰的獨裁強人,西方民主陣營這次算做得很盡很快(核彈級SWIFT制裁、民間國際品牌快速撤離等),然而有一步始終小心翼翼不敢觸碰:直接捲入戰事。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連日不斷請求西方 「close the sky」(設立軍事禁飛區,no fly zone),得到的回應都是強硬的「不」。絕對是聞者心酸。但同時我們又明白,大國之間的博弈涉及很多考量,牽一髮動全身,禁飛令一出,如同向俄宣戰,哪個領袖願意揹上此歷史角色?加上民主國家容許多元意見,如此重大議題怎可能快速取得共識?
看著電視畫面的炮火、廢墟與難民,憤怒、嘆息、無力感,輪番來襲。澤連斯基總是鬥志激昂,但禁飛區問題的毫無吋進,相信也令他無力感滿滿。昨天他在英國Sky News的訪問中,便語帶生氣的說:「現在西方不願設禁飛區,但走著瞧,我敢肯定你們終會設禁飛區,不過到時數以百萬烏克蘭人已經喪命!」很少見到他如此不加修飾的回應。開戰以來,他的對外演說每次都能活用當國歷史典故打動人心,他是如此一流的演說家,把聽者的反應都計算分明,但在這訪問卻是真情流露,直抒內心的忐忑和不滿。
香港人此際被疫情措施搞得焦頭爛額,相信沒什麼精力緊貼俄烏戰況,但英國這邊,烏國戰事天天是頭條。英國人尤其關注烏克蘭難民情況,對於自家政府接收難民反應之緩慢和手續之官僚,媒體與市民可謂群起批評。譬如昨天《Evening Standard》便刊登了這樣一幅漫畫:一個烏國難民想逃離血泊中的祖國,但發現英國邊境已被血紅膠帶(red tape,即繁瑣官僚手續)封死……
英政府至今只收容了大約一千名烏克蘭難民(波蘭是一百四十萬),但英國人在此事所展現的人道關懷令人由衷佩服。可能有人會覺得這種關懷或許隱含著對戰事擴大的恐懼,但我相信它更多是一種「文明世界的體現」。
何謂「文明世界的體現」?在一個不用為自己的人身自由和生命安全擔憂的環境,人們才有餘裕孕育自身的修養,並且有心思精力去關懷別人,繼而構成某種人道關懷傳統。
相反,活在惡法橫行、講句話都會被捕的環境,每個人都過得緊張兮兮,根本難以靜下心來思索利他的事、文化承傳的事,或非關實用的事。我來英國後看了一些電視節目,便特有感觸:我發現英國人很重視舊物antiques。我看過兩個和舊物古董有關的節目,其中一個十分有情味:人們拿家中壞了的家傳舊物去修理,可能是叔叔遺下的玩具鐵盒、爸爸當兵時在德國軍艦取下的望遠鏡戰利品……
古物被細心修好,物主尋回兒時回憶,於是愉快而歸。拍得不算特別好的節目,但對舊物的珍視,卻代表這裡的人活在十分文明世界,無嘢煩,可以仔細回想過去,構築家族歷史。
香港也曾有過活潑的公民社會和人道關懷小傳統,但我們向來鮮少談及祖父輩留下的舊物。以前可能是忙於搵食,近三數年則是活在恐懼中,哪有心情回味跟先輩的連繫?(雖然關於「舊香港」網上常有討論,但我認為那比較像是一種哀悼。痛心失去,急急補救。)如今在疫情下,大家忙著搶購食物、快測棒,或正在發燒、生病,更沒閒情理其他事。事實上,今時今日,香港人能好好活著,精神沒被擊垮,已是極大成就……
疫情有終結的一天,失去了的自由與民主卻難望尋回。那麼建立在其上的文明傳統與人道關懷,又是否可以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