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但願所有人都能如伯爵般 在困境中找到自由的方向—《莫斯科紳士》
早在十八世紀,沙皇就不再把敵人趕出國家,而是把他們送到西伯利亞。為什麼?因為他們斷定,像上帝把亞當趕出伊甸園那樣,把人放逐到俄羅斯外,還不足以懲罰這些人的罪行。
蘇聯與共產主義,可以說是20世紀,左右國際局勢的重要因素之一。從舊時代的封建帝國,搖身一變成為共產思想的實踐地,蘇聯崛起後的擴張,以及與美國分庭抗禮的地位,至今還沒有一個國家能夠重現。然而,在短短幾十年間,沙皇的子民是如何成為革命份子?社會又經歷了怎樣的變遷?
《莫斯科紳士》以貴族亞歷山大・羅斯托夫伯爵為主角,雖然因為一首同情革命的詩逃過死刑,但同時被限制只能在首都莫斯科的一家豪華飯店中度過餘生。在這裡,他失去了自由,卻也認識了許多好友,彷彿停滯的時空,甚至讓他得以用近乎旁觀的角度,見證了蘇聯數十年來的轉變。
雖然「在逆境中保持樂觀」,或許是作者想要表達的重點與人物性格之一,但對於不太熟悉蘇聯人生活的筆者而言,書中對於蘇聯、共產主義社會的描述,反而更能夠引發閱讀的興趣。包含以「撕掉紅酒標籤」暗喻共產社會去除差別化的做法、史達林喜歡藉由「次要場合的次要談話」製造輿論的政治手段等,在在都讓人感受到當時的社會氛圍。
藉由這位落難貴族的人生,作者亞莫爾・托歐斯(Amor Towles)刻劃出了共產主義下,社會可能遭逢的巨變,甚至是弊病,其中對於俄羅斯民族的描述深刻,更可以了解為何這本書得以一推出,就佔據暢銷榜。
「你想像得出來拿破崙臉上的表情嗎?他凌晨兩點起床,走出位在克里姆林宮裡的新寢宮,卻發現他幾個鐘頭之前才佔領的城市,已經被自己的居民放火燒了。」米哈伊爾發出短促的笑聲,「火燒莫斯科,這是格外具有俄羅斯風格的作風,我的朋友。一點疑問都沒有。因為這不是個別的事件,而是一種模式。是數千樁歷史事件裡的一個例子。俄羅斯這個民族特別擅長摧毀自己創造的東西。」
不論是書中伯爵以舊時代貴族的身份,或是作家在蘇聯瓦解後才完成這部作品,《莫斯科紳士》或許隱隱會讓人有種不合時宜(舊時代貴族的批評),甚至是「事後諸葛」的感覺(尤其是章節最後「作者注」的部分),但就一本小說而言,不論是豐富度或是故事情節安排,都十分到位。此外,作者在書中對於民族性、共產主義等的討論,也的確值得深思。
隨著疫情延燒,未來想必會有一段不那麼自由的日子,如同《莫斯科紳士》中的伯爵,但願台灣島上的人們,還是能夠在困境中抱有希望,並迎來最後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