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愛、婚姻,與女性主義十二問:即使不婚不育,這仍然是我們的生活

吳貳說
·
(修改过)
·
IPFS
·
當「成為女人」就不得不戀愛、結婚,否則你就是「不夠像女人」時,我們該如何看待這些社會強加的價值,並逃離這些價值給女人設下的既定樣版?

前言:我是誰?

我是個1996年生的台灣人。目前的自我認同是無性戀與無性別。同時,我也已經決定要一輩子維持單身的感情狀態,以深刻且踏實地去實踐關係無政府主義。

然而,我確實是被當成女性所養育長大的,生活中也沒少過「你這樣會嫁不出去」的恐嚇。即使成為女性主義者讓我期待自己的老後,但快要奔三的年紀也讓我有一股下意識的緊張。在這樣的生活中,竟有個機會能夠看到女性主義與婚戀議題的討論徵文,覺得非常有意思,也非常值得回答。(也順便認識了她鄉這個論壇,這裡真的是太舒適了……彷彿回到家一樣的快樂)

很感謝Matters和她鄉舉辦的這次徵文。希望自己能趁機留下點什麼,並留給未來的自己做反思。


原生家庭與婚戀觀選擇

  • 你的母親在家庭內扮演怎樣的角色?這會影響你對婚戀的選擇嗎?
  • 你的原生家庭中父親扮演怎樣的形象?這會影響你的婚戀選擇嗎?

我在幼稚園後家裡就只剩母親照顧我與妹妹,父親離家工作,在我國中時外遇,與我母親離婚。我和我父親最後一通電話,他告訴國中的我,他從來沒愛過我母親。

我母親和我非常疏離,互動只有「我好累」的拒絕,與「我花了很多時間跟錢照顧你們」、「我的錢跟時間不夠」的抱怨。他唯一讓我覺得正向的內容,是他大學的生活。他在大學認識了我父親、認識了許多直到現在還在聯絡的朋友、他在這個地方找到突破框架的可能,認識了同性戀的存在、認識了不婚不育的生活。打開電視,有許多他的同學在上面活躍,他總是自豪的向我炫耀自己認識這些人,同時,一臉不可置信的質問我怎麼會不曉得這些人的名字。

我曾非常憎恨我的母親。也憎恨我的父親。我不懂為什麼我父親沒有愛還能生子(並如此輕易地放下養育的責任),也不懂為什麼在一個進步、高教育的環境下,還要選擇婚育的母親。我尤其厭惡我母親向我嘮叨錢的問題,同時又要強調「你想要什麼就說,錢再賺就有」,再等我要求的時候說我的要求不重要、不值得花錢,我自己該看著辦。

我一點都不想活。也不覺得活著有什麼開心的。我只覺得我被迫要為了活下去而忍耐與努力,同時為了自己活得不夠好道歉。

如果不要婚育就好了,這樣不就沒有我了嗎?你們也不想要我,你們也不愛彼此,為何要婚育?這件事一直都是我心中長久的憤怒。我從來不懂他們的選擇,為了逃離他們,我已經用盡全力。回過頭來,我卻已經「輸了」我妹一大節。

他比我更適應這個社會,早早交了男朋友,順利的上了大學,獨立,同時和兩個人都保持良好持續的互動。只有我,既不懂得撒嬌討好,也未能成為一個普通的人,讀書、工作、找對象、結婚、生子,於是,我妹一直以來對我的瞧不起與不尊重都顯得更有理由,我成為了那個「任性」、「長不大」的人,我使我的家人蒙羞,我不夠「孝順」。

於是,我一直有一條「萬不得已的退路」在等著我:如果我再也無法這樣生活,那我至少至少,應該要好好的成為一個異性戀,免得真的「沒人要我」。

結局是,我得到許多的性騷擾、性暴力,最終,我遭遇了性侵


也許是幸也是不幸,我和家人疏離這點,雖然讓我變得害怕求愛、畏縮、被動,但也保護了我直到成年,在我失去一切,於是主動追求著要成為「合格異性戀」的過程中,我有那麼點資本能夠自行梳理、理解自己的行動,肯定自己、原諒自己、陪伴自己。於是我再也不打算成為異性戀,也再也不打算戀愛、結婚、生育。

我不走這套。而我也不需要害怕再讓誰失望。


戀愛中的迷思

  • “戀愛腦”是一個被污名化的詞彙嗎?親密關係中如何保持清醒的同時真誠地愛呢?

「戀愛腦」絕對是個負面詞彙。似乎揭示著:不理智、不可理喻、只有戀愛最重要,為此能犧牲一切等,讓人匪夷所思的價值觀。如果你是個戀愛腦的人,表示跟你當朋友,當你戀愛時,我只會被踢在一邊,只能等你戀愛結束時,我才能再一次被看見。

然而,若拿著「不結婚就等死」的社會脈絡下來看,對這些人來說,不能結婚的社交關係確實都只是浪費時間。

讀書或工作都是在推遲婚育,當你老了你就沒機會了,你就會後悔。早早找個好男人嫁了生活才有保障,彷彿女性除了婚育以外,沒有其他選擇,若女性嚮往權力,就只得婚育。

然而,同樣是追求權力,當男人追求工作上的成功、經濟上的收入、政治上的權力時,我們卻會認為這是「正事」,且充滿「企圖心」與「男人味」。這就奇妙了。顯然戀愛是格局小且不值得重視的。是因為戀愛不重要嗎?還是因為戀愛要成功,只能看「有沒有人要你」,你自己單方面的,不管怎麼努力都沒用(也顯得你努力很可笑)?

這不是污名化,什麼是污名化。更別提男性可笑地相信「有錢了自然就有伴侶」這套簡單的保證。

若我們無法識破婚姻本質就是利益交換,我們該如何真誠的看見面前這個人是因為你是你而願意和你相處的?還是我們會計較著外表、身高、學歷、收入,來去遴選最適合的「另一半」,並以此票選「最想交往/結婚第一名人選」?

有時人們會說「戀愛會蒙蔽雙眼」,我到不覺得真的是戀愛(對象)的問題。而是我們期待,我們想像,有了一段關係後我們才會「完整」。於是我們人生中只剩戀愛,不論你是否已經是個經濟獨立的人、你是否有著傾聽你且關注你的朋友,這一切都不比「戀愛」特殊且重要。這種與想像互動的過程,就像瞎子摸象,怎都很難說自己清醒著。遇到對方說自己不婚不育,也許還會感到被欺騙,感到浪費時間,只因你相信自己的「付出」該獲得的不是這些。

我保持清醒的方式,首先是遠離戀愛(或說遠離不明就裡對我抱持好感的人,沒有相處,那他到底想像了多少我該符合的樣子?)。而保持真誠這點,我認為需要非常的自私──我只和我喜歡、且非這人不可的人互動。我必須非常珍惜我的時間,於是,當我需要認識一個人的時候,我必須非常有興趣、非常專注,否則,這是對我與對對方的不尊重。

(我同時也認為閱讀溝通書籍是非常有幫助的方法,《愛的語言:非暴力溝通》一直是我的愛書,非常值得重複翻閱,提醒自己有界線且清楚的表達需要,而不以情緒勒索的方式逼迫他人不情願的付出。這能更好的維持一段關係的長久)


  • 身為女性,你如何看待女性主義者進入異性關係是“屎裡挑巧克力”這一觀點?

我第一次聽到這個說法,但覺得好貼切XD

即使是巧克力,也是在屎裡的……雖然能吃,但就……就有屎味……(抱頭)最好笑的八成是屎巧克力會說:又不是所有咖啡色的都是屎,我周遭都是巧克力啊,是你自己不努力、不會挑。

異性戀加上男性認同的文化本身就與女性文化有著天壤之別。光是讓他們意識到女性不是他們能理所當然取用的資源就已經夠累,我選擇不攪和這淌渾水,並敬佩願意一人一殺的姐妹們。當然,願意學習、貼近女性文化的男性很好,但他們有多少是因為「身為人本應受到尊重與理解」的目的學習?還是只是覺得多學了會更容易交到女朋友?

當社會結構明目張膽地讓一切都要成為男性的光環,而非男性都要為了男性去犧牲的時候,我們又要怎麼期待男性能被養成替人著想的「娘娘腔」,並跳出(女性認為的)男子氣概屎堆?


  • 在戀愛關係中,如果處在社會地位和資源較弱的那一方,怎樣在盡量保持各個方面獨立性的同時,理解和接受來自伴侶的好意/資源/幫助呢?

我會把這個想成是合作關係。有點像是,再怎麼樣,我也無法一邊精通醫學,同時精通語言、繪畫、哲學、縫紉、家事、烹飪、程式、心理、農業……就算都精通同樣領域,彼此的切入點不同,發展方向也不同。這時候說「交流就是單方面被人看低」而拒絕,我到覺得想成「交流能讓我有更充足多元的觀點來發展」,也許會有更多收穫。

我算有點厚臉皮的那種,會覺得你的人生得到的回報既然是錢,你拿錢來換我的知識與人品,這交易滿划算的。只是卡在資本主義單一的價值體系中,很容易會落入「沒錢/沒資源的一方就是比較差,要更低姿態才上道」的想像中。我認為終究還是要跳出來質疑,為什麼這社會衡量價值的方式是誰更會賺錢?以及,為何女性擅長的技能與價值,大多都不支薪?

啊但我有遇過很希望我能跟他賺一樣多錢的人,他強迫我學很多「對我好」的技能,同時他也沒很重視我在乎的女性主義與情緒議題,他一面貶低我「不夠努力」,但又同時覺得自己不比我聰明,很自卑,所以我們後來就沒聯絡了。XD


  • 女性主義者如何劃分在親密關係中“磨合”、“付出”、“忍耐”的邊界?你如何看到戀愛中權力關係的博弈帶來的”愛“與內置的權力拉扯?

需要磨合的都是屎。沒別的想法了。

對我來說,關係裡不存在「改變」,頂多只有「知道」。你知道越多,你能想像的就越廣,接受度越高,能選的選項就越多。然而,尊重彼此的界線、給予對方空間與選擇的自由,是一種做為人普遍應有的基本禮儀。這不叫磨合,而叫道德。我不認為人應該要成為不是自己的人,包含強迫自己學習沒有必要(但被人說「更好」)的內容。

若有人和你相處很不舒服,卻不放你走,還說「你不磨合就是不認真對待關係」……快逃啊!別留戀了!人有什麼必要一定要社交呢?有那麼多有趣的事情是只有自己才能做到的,真的是沒必要勉強自己去和人相處,或試著成為人見人愛的人啊。

成為自己喜歡的人更重要。磨合不就是把自己喜歡的地方磨掉了嘛。我真的是不想這麼做。明明只有我能陪我自己到最後一刻,我的想法難道不該是最重要的嗎?


  • 你伴侶的什麼行為有讓你感到不安嗎?你認為一段親密關係中,如何才能使伴侶感到安全感?

我很不喜歡來往互動的頻率突然改變這件事。不論是高頻率突然斷頻,還是低頻率突然高頻率這件事。對我來說,這需要告知,但很多時候,我是被迫接受這種節奏的,而我要求告知的需求也經常被貶低或被嘲笑。我不喜歡對方既要我把他當成我人生一部分規劃,但又給我太多不可預測性,同時把這些責任當成非人為的,要我獨自承擔這些責任。

不安很多時候來自於不可預測性,而不可預測性有時其實是可以透過共同承擔責任來稍微削減的。例如面對災害,承認災害的可能性,事先準備,遇到災害時受到的傷害可以減小、恢復的過程可以變短。若只是拼命否認傷害發生的可能,而錯失準備的機會,到時的損失也許是再也無法彌補的。能夠談論、能夠承認、能夠約定,我認為這些都會是減低不安的好方式。

只是很多時候,我還是覺得所謂的不安是自己創造出來的,能夠「試著相信」說不定才是關係產生信任最重要的部份。但要是一口咬定「既然這樣那就一定會那樣」,很多時候反而會失去許多可能,這也是我經常感到悲傷的部份。


  • 你在約會/戀愛/婚姻中是否有過“操縱“或者“被操縱“(即中文流行語裡的“PUA”)的經歷?你如何定義與識別這樣的行為?

超級多,甚至都還不算戀愛關係。不如說整個華人/父權/資本文化就是操縱邏輯,你沒怎樣你就是怎樣的人,比比皆是啊。我打你是為你好,我虐待你是為你好,他欺負你是因為他喜歡你……到底要怎麼在這樣的文化中保持清醒與逃離操縱,我覺得可能要遠離社會才辦得到……

但離開關係的現在倒是覺得,很多時候「需要」操縱,其實也是來自各種不安感。例如害怕對方離開,就讓對方變得沒自信、失去自己就無法獨立的樣子(雖然我不懂跟這樣的人相處有什麼好玩的);害怕自己比不上對方的學識,就說對方學的東西沒什麼,或說對方浪費太多時間,應該把時間放在其他(自己更喜歡的)事情上……

多少比起對操縱的普遍存在感到憤怒,更多的是「為什麼情感教育這麼不足啊」的困惑。說「我好希望能跟你長久保持關係」、「我好害怕你覺得我不夠好所以離開我」,為何會比「你離開我之後就沒人要了」、「你這種個性除了我以外還有誰能接受」來得難呢?

也提供個我自己分辨操縱的小撇步:我在這段關係中,是更喜歡自己了,還是我覺得自己變得很不重要、不值得一提,做什麼都錯?

後者我會趕快逃走。越早逃越好:)……對這類人忍耐與磨合都是浪費時間而且理所當然的,什麼尊重與回報都換不到。


婚姻與女性主義的探索

  • 你如何看待與你婚戀觀不同的女性呢? “尊重祝福”是否是最好的答案?

我會認為,凡是有全面資訊的人,都不會輕易選擇婚戀關係,把自己的發展、時間、付出等賣掉。但事實情況是,婚戀就像是食品成分表,公開是公開了,但那到底是什麼意思?你要吃個十幾年才知道,到時候要後悔根本來不及。

然而這是沒有資訊的人的錯嗎?還是這個社會的有權者故意愚弄我們?

我們為何要祝福被愚弄的受害者?我認為更該做的,是彼此支持,同時提供必要的幫助。和對方維繫關係,把處於婚戀的女性當成獨立的個人看待並相處,盡量留意對方能得到收入的機會,不要讓對方陷入非親密關係不可的境地。不去批評對方的選擇,但盡可能提供資訊與資源,幫助對方在準備更充足的狀態下做出不會後悔的決定。

即使理想上,我認為婚姻與一對一制度應該被毀廢,但更多時候,個人是無法承擔他人承受的環境與後果的。理想講得很滿,批判也很容易,問題是,我們真的有那個能力對他人的未來負全責嗎?你能養對方嗎?你能提供對方必要的情緒支持嗎?你有辦法取代對方能得到的所有資源嗎?

有時候我對於批評女性選擇的人感到很憤怒,最大的原因就是他們未能看見資源的侷限,把女性主義變成精英式的教條,讓女性不再能從女性主義中受益,只能在拋棄一切的情況下痛苦的選擇女性主義,或是保有原本的生活歸順父權。這簡直太諷刺了。


  • 怎樣理解與婚姻制度默認綁定的法律關係/權益(如探視,移民,財產繼承)和福利(如減稅,購房育兒補貼)?

我對法律不熟,就我知道的部份,法律基本上只保障異性戀一對一關係。而目的最主要是為了保障「孩子」的來源──這個孩子跟這個男人有關係,於是這個孩子有合法權力能得到法律的保障與其他。同時,加入這個關係的女人必須負起照顧責任,於是「優惠」女性,讓女性可以更「輕鬆」。

看起來很好,但背後預設的價值令人不寒而栗。以及為何非得結婚才能享有這樣的福利,而不是有了孩子的人都能有相應補貼呢?養小孩似乎是個人的私事,而不是整個社會的共同負擔,兼顧育兒與上班的挑戰幾乎只在女性身上出現而且也幾乎不可能解決,法律頂多就是亡羊補牢,卻也讓女性更無法從婚育帶來的「好處」枷鎖中離開──就像男性無法從父權帶來的好處中離開一樣


  • 如果你是已主動選擇不生育的女性,你會對選擇生育的女性減少共情嗎?你又會如何看待生育家庭,如果生活圈遠離已育家庭,那如何實現這份“諒解”?

我雖然不打算生產,但我其實心中是嚮往養育的。或說,我認為養育這件事,是非常好的支持與連結彼此的方式。我未能從我家庭中得到適當的愛,然而我仍是人,我仍需要與人連結,感受到被接納,被愛。若我母親能得到更多支持、更多理解,我母親會不會脾氣比較好,我會不會過得更快樂?我認為是肯定的。

批判已生育的女性難道能讓這些孩子消失嗎?還是會給孩子帶來新的傷口?出生這件事已經有太多不能選擇,在哪個國家、被當成什麼性別養育與被期待,這些痛苦都是來自於社會,而不來自於個人。可以的話,我希望能夠盡量的讓他們能好好成長,為此,好好支援家長們絕對是重要的。

我認為即使生活圈與已育家庭脫節,傳達「理解」本身就會有所力量。僅僅是發聲說「養小孩很辛苦,值得大家多體諒」就會很好。


  • 女性可以在在婚育/母職中保持和貫徹女性主義嗎?如果可以,可以怎麼做呢? (如果你沒有進入婚姻關係,可以暢想一下)

女性主義絕對不是一種教條啊,實在很難條列式的列出:這樣做就女性主義、這樣就不是。有時候只是花時間好好愛護一下自己就很重要了!(以及這社會可以多給女性一點丟包小孩的選擇嗎,整天綁在一起是要死人嗎?)

然後我要偷推我看了覺得超療癒(同時也感覺自己多了好個虛擬家人)的帳號:rice & shine

對我來說他完全就是我的婚育典範與想像,而他能在這樣的關係中感到快樂,真的是有很好的隊友與互相諒解的心意啊。只有女性自己努力的婚育關係,不管有沒有實踐女性主義,都太寂寞了吧。


結語:我們該如何更「女性主義」?

這次的十二問對我來說真的非常特別,我非常高興Matters能夠有這樣關注女性處境的題目與活動,也很開心透過Matters知道她鄉的存在。只是,在閱覽相關創作時,我發現有許多關連作品非常的排斥「女性主義」,甚至指責這樣的十二問是在強化刻板印象,讓女性不得不與生育聯繫起來。這些真的都讓我非常悲傷。

對這些人來說,女性主義似乎遙不可及,同時也跟父權一樣,是一種新的規訓與規則,有分好壞與努力與否,你不夠努力,你就不能是女性主義者。然而,這種思考方式,卻不是女性主義帶給我們的,而是父權讓我們習慣了,我們要「夠完美」,才能被稱做是「女人」。

同時,這種排斥婚育經驗的批評,實際上也是在無視我們人類共同的經驗:我們都是被女人所生,被女人所養。但為何為何,回答婚育相關問題,反而變得不夠「入流」?或說,為何女性主義只與女性聯繫在一起呢?為何沒有男性趁機好好地思考,自己與婚育的關連呢?

我對這些憤怒感到心疼。也許是女性主義還不夠好懂,也沒辦法教條式的傳播,導致學習與理解女性主義,都顯得困難也不習慣。然而,女性主義並不是新的教條,女性主義也不是新的父權。女性主義是有關於如何開放視野的思考,同時肯定、理解存在的必要。這說起來自然很模糊,然而,沒有比這樣的說明更能明確的概括女性主義了。

我想在此丟出兩個延伸閱讀,希望對女性主義抱持敵意,卻仍然願意看完這篇文章的人能嘗試讀一讀:

我结婚、生子,那我还有资格当女性主义者吗?

在我看来,这些问题中明显地折射出一种被肯定的欲望。她在追问一个她心中的权威:「我是不是一个合格的女性主义者?」这个问题听起来是如此的熟悉。「我是不是一个好女儿?」「我是不是一个好妈妈?」「我是不是一个好妻子?」——是不是很类似呢?

與我自己的文章:〈「女性主義」取錯名字了嗎?

對女性主義者們而言,「女性主義」就代表了我們擁有相似的核心與共識,我們關注相似的議題,也許我們手段都不同,但我們都同意:我們不要這個崇尚有毒男性特質的父權世界。而使用「女性主義」這個詞,是最容易讓女性主義者們找到彼此、並建立同盟的方式。我真的不認為女性主義要因為非女性主義者總是誤會,就刻意拋棄這個名字,服務一群根本不真的在乎女性主義的人。因此,「女性主義」必須要是女性主義。

感謝你閱讀到這裡。:D

CC BY-NC-ND 2.0 授权

有時表達共鳴的方式也可以很簡單:

吳貳說女性主義者,同時也支持:開放式關係、性解放、無條件基本收入、安樂死、情感教育。 聯絡:wuerhyueh@gmail.com 部落格:https://wuerhyueh.wordpress.com/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在腐文化中進化的「壞」男人們

當女孩去冒男孩的險:穿越到異世界的惡女們

高顏值警報:女孩,快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