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紐約之旅(四)

AdrianAu
·
·
IPFS
·

其實我並非第一次到紐約。幾年前在加拿大參加巴士團,從尼加拉瓜瀑布那處入境美國,遊覽波士頓、首都華盛頓、及紐約。紐約行程是看參觀時代廣場,及杜莎夫人蠟像館。我們一家沒選擇去蠟像館,而選擇在附近,與在美國讀書的表弟見面。正因為我沒有好好了解這個城市,所以視此行為第一次。

從芝加哥飛到紐約,花了3小時機程。買機票時,表弟叮囑要選LaGuardia Airport (LGA, 拉瓜地亞機場),因為它相對近他,而且這機場比較新——2015年開始重建,預計2025年全部完成。果然,一下飛機,就感受到那光鮮、時代感。有人說,機場是第一個「景點」讓旅客認識這個城市。那麼,這機場的確讓人感覺很好。表弟說,甘迺迪國際機場可不是如此,他形容是有如第三世界機場,皆因太舊。

LaGuardia Airport 一角

跟芝加哥不一樣,出發前已有想到的景點。第一個景點是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註1]。貴為世界級的藝術博物館,自然吸引很多遊客來。一進入大門,已經有不少人群在埃及館外等待。我曾到大英博物館看埃及文物,而且行展館最怕人多,所以沒打算參觀它。最後決定行晝廊。

香港近年多了機會欣賞畫作的機會,大大少少的展覽,在城市中進行,但都是近代/現代畫為主。若要欣賞18-20世紀的畫作,那要到海外藝術館。在MET(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簡稱)除可以看到大師如梵高、莫內等作品,也有一些陌生的畫家如來自丹麥的Vilhelm Hammershøi[註2]、來自挪威的Frits Thaulow[註3]、來自英國的John Constable(約翰·康斯特勃)[註4]等等。

記得在英國看到有關維多尼亞女王與王夫艾伯特親王的展覽時,說艾伯特親王年少時到外地遊學,他對藝術的知識及眼光是從這段遊學得來的。我也深信這話,隨著每次到外地看畫作,對畫認識多了,就會建立對藝術的知識,再轉化成審美眼光。

除了欣賞畫作外,我也到了其他館參觀,如樂器館(Musical Instruments)及亞洲藝術館(Asian Art)。與我同行的朋友,也是從事文化工作,所以彼此討論,如何將展品展示。比如一座來自印度的木雕屋頂[註5],MET特別建一座木樓枱,將藝術品嵌入,而非放在玻璃箱展示。我想這展品其非博物館開幕第一天就存在而是後來購入,如何安排包括遊人的動線,都是一個設計。

半天時間,只是走馬看花。但願下次再到MET,再走其他展館。

早上的MET,門外遊人不多,但進去時已經擠滿人
Vilhelm Hammershøi的畫作。很喜歡他畫線條的仔細度,還有那光影
Frits Thaulow的畫作。很喜歡水的流動
John Constable的作品

~~~~~~~~~~

在MET的旁邊,有一個世界著名公園:中央公園(Central Park)。既然來到,自然要走走。

中央公園位於曼哈頓中心,如果從Google Maps看,會看一個長島中央,有一個長方面的「東西」。維基有一張從高空拍攝的照片[註6],公園彷彿被四周的建築物包圍著,有如「虎視眈眈」。的確,如斯的精華地段,341公頃的土地,卻用來作公園,在某些人的眼裡,是一種浪費。但對我而言,卻羨慕不已。

中央公園在1857開放,到了1873年建成現在模樣。我一進到公園,就看到一個偌大的水庫,它也如一個大型水池,因為中央正好有一支水柱。沿著湖邊慢慢走到公園中心,就看到四條「行車線」。所謂行車線,其實是單車。在這裡,只會看到單車、跑步的人、散步的人、遛狗的人等等,而不會看到一輛汽車——有的,那是公園工務車。

那天天氣一般,遠處的雲有點灰黑,有點涼意。因為還有行程,只能急急忙忙行。每每看著有人跑過身旁時,心總癢癢的,可是背著大背包,不便於跑步。再看看手錶,下午三時許的時間,竟然能放下工作,到這公園跑步。除了妒忌外,再想不到另外一個詞語了。

Jacqueline Kennedy Onassis Reservoir
只有行人及單車的馬路
狗狗們是公園的常客
松鼠也是公園的常客

~~~~~~~~~~

離開中央公園外,就會進到第五大道(Fifth Avenue)。這個也是曼哈頓的景點:高檔品牌商店街。那些品牌商店,在香港的大型高級購物商場都可以見到。但現在,是一座座的「商店」。很多人拿著一袋一袋的購物袋進出。而我,只是一個匆匆地路過,並對不斷過馬路而感到煩厭的趕路客。

經過數也數不清的行人燈位後,終於由第五大道的58街走到42街,到達紐約公共圖書館(New York Public Library)。走到圖書館只是一個意外,只因表弟極力推薦。當然,世界級別的圖書館,作為愛書人,沒到好像會錯過了什麼。

但一入到大堂,你不覺得進到圖書館,因為人聲鼎沸,與我一樣來朝聖我遊人也很多。大堂旁有一個展覽室,展示不同與書有關的東西,當中包括大作家Charles Dickens的寫作枱。

至於著名的閱讀室,卻有職人把守著。應該是太多遊人,影響使用者之故。但職員並非拒遊人於千里,他會問想進入的人,是否有一本書。我猜,職員至少要確認,進走的人的確是使用者。對一個外出一定要帶書的人來說,當然合乎資格,順利進入閱讀室。

閱讀室樓底甚高,兩旁盡都是書。在閱讀室找到一個位置,坐下來。打開那本我正在讀的書,卡爾維諾的《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那一刻的我,就如作家博爾赫斯的短篇小說《巴別圖書館》中一篇〈關於天賜的詩〉般:

我心中一直都在暗暗設想,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
I that used to figure Paradise In such a library's guise.

離開圖書館前,到館內的精品店逛,並買了一本繪本:"Library Lion"。有趣的事,這圖書館外,也有一對獅子,叫阿斯特和萊努克斯,牠們已經在此百年。不知會否襯晚上沒有人的時間,偷偷到圖書館,打開圖書閱讀呢?

紐約的Trump Tower,經常聚集人拍照
著名的第五大道,是熙來攘往的大道
紐約公共圖書館
大作家Charles Dickens的寫作枱
某一個角落的閱讀室(按:得准許拍照)
圖書館遊客比讀者多

~~~~~~~~~~

[註1]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zh-hk/%E5%A4%A7%E9%83%BD%E6%9C%83%E8%97%9D%E8%A1%93%E5%8D%9A%E7%89%A9%E9%A4%A8

[註2]Vilhelm Hammershøi(維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Vilhelm_Hammersh%C3%B8i

[註3]Frits Thaulow(維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rits_Thaulow

[註4]John Constable(維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John_Constable

[註5]Ten Elements for East Window of an Architectural Ensemble from a Jain Meeting Hall(MET)——
https://www.metmuseum.org/art/collection/search/74425

[註6]Global Citizen Festival Central Park New York City from NYonAir(維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Central_Park#/media/File:Global_Citizen_Festival_Central_Park_New_York_City_from_NYonAir_(15351915006).jpg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AdrianAu需要藍天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四徑之美

永遠18的旅途

款待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