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德斯X瑪雷尼 (2) Raven Saunders X Ma Rainey (2)
「你的黑不是我的黑」
無論何種時空背景,「黑人運動」並非全然以「黑皮膚」定義政治立場與實踐,在1960年代中後期至1970年代前期代表基進立場的Malcolm X與黑豹黨,日後也屢屢受到黑人女性主義的挑戰,直批當時運動中的父權思維、沙文主義、厭女情結等。當今的BLM運動,仍持續與有色人種女性運動(Women of Color)、LGBTQ運動衝撞,並發生轉變。桑德斯的女同志身分,以及「麥爾坎X信徒」對她的奚落,正是例證。美國黑人運動、黑人社群本就不是鐵板一塊,黑人女性、黑人LGBTQ如桑德斯,往往更加顯現美國「黑」的駁雜。
改編自同名劇作(1982)且備受好評的電影Ma Rainey's Black Bottom(《瑪雷尼的黑臀》,另譯《藍調天后》,2020),正是透過黑人藍調女歌手瑪雷尼與她的樂團,再現黑人社群內的張力。影片以1927年的芝加哥為主要背景,當時正值大量美國南方黑人為了逃離隔離制度遷至北方城市,不再務農,轉為製造業工人;對黑人來說,北方代表新的工作、新的生活、新的開始。然而,影片透過工廠與黑人的勞動狀況暗示,搬至北方城市的黑人仍困於低下階層,種族隔離的規範也並不比南方寬鬆(如幫瑪雷尼買可樂的場景所暗示的,店內的白人並不歡迎黑人)。
瑪雷尼與團員們為了錄製唱片,從南方北上,在芝加哥盛夏一間熱氣逼人的錄音室中,因著音樂、生活、與白人的互動方式等而產生衝突,但同時,團員們也在述說自己的過去以及重述「聽來的」黑人故事過程中,再次體驗白人施加在同為黑人的他們身上的暴力,言說並傾聽傷痛與苦難,相知磨合。他們口述交換的故事,以及團員對故事真實與否的揶揄與再述說,無非是遺留在美國(白人)國家歷史之外的黑人藍調。其中以Levee與Toledo之間的衝突與交換最為深刻,結果也最是悠悠(不爆雷,下略100字),影片藉由兩人的異同與衝突,展現出美國黑人社群看待己身、與「美國」互動的一百種方法。
影片清楚呈現出Levee與Toledo——乃至於所有美國黑人,包括瑪雷尼——同是受壓迫之人。而若沒有認識到黑人共同面臨的困境,如桑德斯說的「所有受壓迫之人相遇的交叉點」,抑或是影片中的白人製作人與派拉蒙唱片公司,那麼,受壓迫之人極可能為了爭取資源而互相傷害,或如同Levee,撞開門後,仍是死路一條。
影片尾聲是悲觀的,但對未來感到毫無希望絕非影片的主調。回到片頭的喬治亞州:影片並非始於瑪雷尼,而是兩個黑人小男孩在暗林中奔跑的場景,觀眾看不見男孩長相,只聽見昆蟲鳴叫、犬隻兇狠的吠叫,以及男孩的腳步聲與喘息,接著,觀眾聽到隱約的吟唱,畫面出現火把,照亮男孩笑著的臉,順著男孩的視線,畫面出現一大群排隊來看瑪雷尼唱歌的黑人。小男孩從無邊黑暗,彷彿逃難似的,奔向將黑人社群凝聚在明亮帳篷下的瑪雷尼。美國白人確實有更多資源與資金錄製藍調唱片,但藍調並非一張唱片、一位歌手、一個樂團——藍調屬於並且凝聚黑人。
延伸閱讀推薦:
Angela Y. Davis, Blues Legacies and Black Feminism: Gertrude "Ma" Rainey, Bessie Smith, and Billie Holiday (Vintage,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