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式感到底重不重要?
年輕時,我是一個頗有儀式感的人,喜歡不同的節日來臨並慶祝,可是隨著歲月漸長,節日過得多了,都是千遍一律,也少了過節的期待感。
特別近年,每逢過節反倒成為了商家吸血的日子,情人節餐廳只有情人節套餐,母親節去吃飯,飯店也只有母親節團餐。零售百貨也在推廣節日的套裝禮品包,當節日變得越來越商業化,好像就失去了其本來的意義,而我也不再期待和慶祝節日。
這樣的情況持續了一段時間,直至小孩長大,他們很期待不同的節日。
女兒期待聖誕節可以吃大餐,兒子期待農曆新年可以收紅包。他們更期待自己的生日和每一位家人的生日,這些日子都是大家一起慶祝的時候,為他們平凡的日子增添一點色彩。
我和先生本來也不是重視儀式感和節日的人,但為了孩子。我們重新的過上有儀式感的日子。
看著孩子過節的笑顏,總會勾起我小時候期待過節的心情,和熱鬧歡快的情景。
成人過了很多節日,可能已經沒什麼期待,但是有小孩後,我常常覺得是將人生重新活一次。
我陪伴他們長大、學習、分享他們經歷人生眾多的第一次,欣賞他們的笑顏,也陪著他們悲傷。
在沒有孩子時,我覺得儀式或許有點多餘,但當有了孩子後,我了解到儀式對成長是相當的重要。
這後來在我讀《中年之路》也有印證。
作者說現在的青春期已經由十五歲開始延長至四十歲,有些成人的心理還是處於青春期,沒有長大。
其中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現代人缺乏了一個由青少年跨到成人的儀式。
在一些土著的部落,都會在十六、七歲有一個成年的儀式。讓這些青少年的心理有一個覺醒,要從少年進入成人,他們會離開父母獨立成,也會有一個新的名字,代表成為了一個成年人。在古代的中國也有女子的笄禮和男子的冠禮代表著真正的成年。
然而,在現代,青少年從少年到成年好像沒有一個特別的儀式。而且大多數還是與父母同住,受父母照顧。
身體與年齡上的成長,並不能真的代表了心理年齡,那些人好像長大了,但其實只是在模彷著成人行為的小孩。
另一個令人無法真正成為成人的是神話,古代大多數人都信奉神話,神話故事的人物是心靈的支撐,讓我們能夠過渡這個心理關口。
而現代人大多不再信奉神話,我們少了一個楷模,在成長的路途變得孤獨,要獨自奮鬥,獨自摸索,也是很多人難以蛻變的原因。
在了解到這些之後,我覺得儀式感是重要的,滲透著一些前人的經驗與智慧,只是現代有時慶祝與表現的方式有點變質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