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1111折扣戰:我的思索與解方(?)

MaxJames
·
·
IPFS
·
11/11歇業串聯(擷自三餘臉書)

這次1111的折扣戰,由momo挑起戰火,博客來也速速跟上,隨之而來的是出版社與各小書店在11/11串聯歇業。這也意外掀起一波久違的關於「書」的討論。

網路電商雙11大打書籍折扣戰,獨立書店串連歇業一天籲「別將文化商品當禁臠」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各色各類意見可謂五花八門。有支持書店的,說書是文化業,不能任由折扣折騰,然後沒落;也有許多批評,說書店、出版社是巨嬰,空有理想不思改進,只會向消費者情緒勒索,和政府吵糖吃。

網路上留言紛亂,許多人提出各種出版社、書店經營困難的原因。在這篇文章,我歸結出三個類別,想來各個討論一下。

【沒落的種種原因?】

〔一、文字沒落:現代人看到字就暈了?〕

首先是文字作為內容載體已經沒落的問題。不諱言,現在有更多新玩意來跟文字搶注意力,像是影片(電影、youtube),或是近來流行的聲音(podcast、有聲書)。但我認為文字還是有其價值的,沒落僅代表現在的趨勢,不代表必然就一定要這樣。

以實用型的內容來說,文字還是相當好的載體。就拿我自己的工作來說,半導體製程相關資訊,最簡單的方式還是去看paper,這點從我研究所到現在就業上班,都是如此。

此外,我很喜歡啾啾鞋在他的線上課程提到的概念,內容產製,就像在調製溶液,溶質濃度就是資訊密度。而就如他在課程中所言,影片的資訊密度,無法太高。老實說,我認為podcast也是如此。

至於虛構類型的內容,可能有人會覺得看影像內容那麼豐富,何必還需要小說。這點,我很喜歡李奕樵上尼爾喝牛奶時提出的觀點。

李在訪談中提到,相對於影像,小說反而不是密度最高的載體,像是語氣或是搶話等細節,影像都能更直接的表達出來。那小說優點在哪?李認為小說優勢在於能夠掌控與載體對應的時間。可以用自己的節奏前進,不像影像,主控權是在導演手上,快慢由人。

題外話,訪談中也提到一個很強大卻被低估的載體:遊戲。完整連結放在下方,大家有空不妨聽聽。

https://neildrinkmilk.firstory.io/episodes/cjyqpmw9s2qd10743ti8uin3a

當然,我覺得每種載體都各有所長。像我自己就很喜歡在通勤的時候聽podcast,不然看字會頭昏。但要說文字就必然且應該要被淘汰,自己會持保留態度。

文字作為載體我認為還是有其價值(Photo by Romain Vignes on Unsplash)

〔二、實體書沒落:電子書興起?〕

電子文本的確很有未來,我現在paper也都是直接線上看了。所以說電子書崛起,可能導致實體書沒落,我覺得是有一定說服力的。老實說,自己也很想買閱讀器。不然每次出國出差,書本搬來搬去,重又麻煩,也容易傷到書。

電子書最大的優點除了輕便好攜帶外,我覺得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是檢索能力。這是紙本書所遠遠不及的,雖說也可以另外用貼標籤或做筆記的方式協助查找,但還是不如電子書直觀簡單。

不過,就我個人來說,實體書的閱讀體驗依然比電子書好上不少,但這應該是見仁見智。另外,也有研究指出實體書在學習上效果較好。當然如果閱讀不是為了學習,這點似乎也不那麼重要。再說,易攜性某種程度來說可能對學習更重要,畢竟,如果連學習都沒有,就更遑論效果了。

至於電子書是否已經取代實體書,就我目前能找到的資料,可能還要再斟酌。像是這篇報導,就指出,電子書銷量雖然有在成長,但也只占紙本書銷量的一成。雖說是2019的資料,我相信2020一定更有增加,但要用電子書暢銷導致實體書沒落,而讓書店經營不善,恐怕言之過早。

對我來說,還是比較希望實體書和電子書可以朝相存共榮的方向前進。上面那篇報導就提到,美國電子書規模占整體出版刊物 30%,差不多就是電子書的頂點。對我來說,兩者都是很好的載體,沒必要非取其一。

電子文本的確提供的不同的閱讀選擇(Photo by freestocks on Unsplash)

〔三、實體書店沒落:網路那麼便宜幹嘛去書店買?〕

在這波爭議中,最多人提到且認同的便是實體書店已經且必然沒落。畢竟網路電商崛起,各行各業的實體店家其實都受波及。而串流崛起,不也把隔壁棚的唱片行、租片館都打趴了嗎?書店難道有什麼特別之處,非需要生存不可?

自己認為,獨立書店所能提供最大的優勢還在於體驗。在這篇報導英國的英水石書店如何起死回生的文章中指出,實體書店成功的要素有:環境、服務、選書效率

環境和服務應該不難理解,這絕對是網路書店所不及之處。那選書與效率呢?以自己的經驗,很多的有意思的書籍都是去逛這些小書店才發現的,有種「原來也有這種書的感覺」。反之,網路書店相對來說過於龐雜,拿來檢索方便,拿來逛就比較無味且沒效率。

如果你沒逛過獨立書店,相當推薦有機會的話可以去晃晃。不用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就當作與書相遇的場所,隨興的走走看看,相信能感受到與網路書店或連鎖書店的不同。

此外,在網路書店崛起,並大打折扣戰的今日,其實已經開始產生一些不良的效應。這點我想在後面討論圖書定價制的地方,再一併討論。

在書店閱讀的場景會走入歷史呢(Photo by Kenny Luo on Unsplash)

談完了這三種原因,我試圖想要爬梳出一些可能的解方,同樣分三點來講。

【解方?】

〔一、歇業罷工?〕

顯然,就事後諸葛的結果論來說,串聯歇業這招並不怎麼高明。除了讓像我這樣的書店支持者緊張一波外,似乎更多的是反效果。甚至讓很多對這產業不了解的人,產生更多的誤解與怨恨。

至於有些人覺得書店、出版商在情緒勒索。樂觀點來說,這應該是好事。畢竟會覺得被勒索,或許也表示很多人心中是在乎這些書店和出版社的,只是覺得這樣的歇業像在討債一樣,因而不喜。

〔二、圖書定價制度?〕

圖書定價制度其實已經討論多年,如果不清楚什麼是圖書定價制度,可以參考風傳媒這篇報導。簡單說,就是規定新書在剛出版的一段時間內,不可用低於特定折扣額度來販售,來防止市場出現折扣戰

老實說,自己過去對於圖書定價制度是存疑的。倒不是什麼支持自由主義,反對政府干涉之類原因。畢竟自己身處半導體科技業,本身就是很受政府干涉補助的產業。而作為工程師,連七、加班46小時上限這些左派法律也是惠我良多。不然我恐怕也沒有美國時間,在這裡打這篇文章。

我存疑的是這對書店經營是否真的有幫助。自身經驗來說,折扣對學生來說較有吸引力,上班族應該就還好。自己學生時代金錢拮据,的確會斤斤計較,甚至都上圖書館借書,連買都不買;而上班後就不大管折不折扣了,畢竟沒省多少。

自己認為,網路書店最大的優勢還是便利性,在我今天已經決定想買什麼書,沒有要透過書店選書的情況下,直接在網路書店搜尋並下訂是最便捷的模式。當然也可透過書店訂書,但實在沒有比較方便。

但這次的折扣戰,讓我看到很多人的確很希望用便宜的價錢買書。換日線在〈不打折你就不買書了嗎?〉這篇文章也提到「書」這項「商品」在許多人的生活裡是「無法負擔」的消費。讓我反省自己在科技業,經濟較不餘匱乏的幸運。

所以折扣戰對很多消費者可能是有效的,那問題又回到了為什麼需要圖書定價制身上。為了寫這篇文章,自己閱讀了一些相關的資料,對圖書定價制背後的理路,有了更多理解,以下便分析探討一下。

為什麼需要圖書定價制來抑制折扣戰,有一種說法是為了出版的多樣性。比方說,這篇〈折扣戰發生在一般商品對消費者有利,發生在出版品卻會讓讀者受害〉,就拿英國與德法的不同制度經驗,指出自由競爭,可能會導致出版多樣性下降,並讓暢銷書以外的書籍受價直直上揚:

在德國和法國,抵制折扣戰的售價規範政策,加上本地書店的盛行,讓出版品有辦法維持多元。另一方面,遇到自由市場衝擊的英國,在1997年結束了實行百年的新書售價規範,則走上了相反的路:暢銷書價格壓得低,賣得多,亞馬遜和超級市場成了人們日常買書的地方。
在英國,前十名暢銷書就佔了書市銷售額的15%,在法國只佔2.5%。而且有點慘的是,在英國,雖然暢銷書很便宜,其他的書卻很貴。在法國卻是相反,書價相對於物價很便宜。

折扣戰發生在一般商品對消費者有利,發生在出版品卻會讓讀者受害>"< - 喬爾 (@pearbaby)

事實上,多樣性減損的問題已經是進行式了。比方說小小書房店主虹風,在〈新世界降臨:沒有實體書店的未來,我們準備好了嗎?〉一文,就指出許多文學的經典著作在台灣都已經消失了。

虹風/新世界降臨:沒有實體書店的未來,我們準備好了嗎?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圖書定價制的精神,如同這篇〈略記:書籍成本結構、折扣與圖書定價制的絮語〉中所述,是將「書」這項產品獨立出來,設法維持住多元性。

圖書定價制本就代表某種價值主張,將「書」這項產品獨立出來,並設法維護書店的存續。定價制保障了小型通路的存續,也保護了讀者的選擇權,不會有朝一日無法對某個通路說不。

略記:書籍成本結構、折扣與圖書定價制的絮語 - 編輯的事說來話長 (@Morphy)

此外,折扣戰也可能導致書價虛胖。像是下面兩篇文章都不約而同指出,折扣戰對消費者未必就一定有利。畢竟,成本並沒有下降,沒道理價位一直下探。

出版社為了因應現在新書79折的慣例,為了避免虧損太多,在制訂書價時已先膨脹了定價。
出版社在成本不變、甚至隨物價上漲的情況下,最終還是只能以「提高原價」來消化消費者渴望的折扣。

擺脫層層剝削的折扣戰:從永續書市看圖書定價制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從消費者角度談談「1111新書折扣戰」 - 編笑編哭。B編 (@editorB)

但圖書定價制就是萬靈丹嗎?這同樣引用〈略記:書籍成本結構、折扣與圖書定價制的絮語〉,此文提到,政府曾預估實施圖書定價制的第一年,圖書產值將下跌1~1.5成。

這樣的再次崩跌,會是這個社會(或出版社)為了追求閱讀的多元性而承受的嗎?

不過即便如此,他仍然暫時支持圖書定價制。在他的另外一篇文章〈沒有書店的世界〉提到,如果書店消失,在電子文本興起,走向閱讀訂閱制的未來,可能會有知識淺薄化的風險:越來越多人,看得多、但看得淺。這某種程度來說,已經是現在進行式。

沒有書店的世界 - 編輯的事說來話長 (@Morphy)

綜合以上,自己目前是認為,或許圖書定價制會是一個可嘗試的方案,畢竟其他國家也有先例,但畢竟國情不同,後果恐怕也很難評估。

〔三、找到獨立書店真正的價值?〕

對我來說,逛獨立書店最大的樂趣便是每間都有自己的個性。從每家店主的選書中,發現到自己原先沒有涉足的領域,竟是這樣的有意思。我認為這樣的體驗是很珍貴的。反之,你逛10家誠品,大概感覺都差不多,網路書店就更不用說了。

這裡不是要貶低大型連鎖,自己說真的滿佩服誠品的,可以把書做成一個大品牌。而它其實也不吝於把一些,一般大眾不會想看的書推上檯面,像是之前推出的經典共讀計畫

如同上面圖書定價制的討論,其實許多人跳出來想表達的重點,是在折扣戰會對「書」這個產業造成的負面效應,反的是制度而非消費者。這點,我覺得換日線這篇〈買折扣書錯了嗎?〉寫得很精闢。大家擔心的是如果多元性消失,我們所要面對的,會是怎樣的世界。

當然我也不認為有什麼東西是非存在不可的,書店亦然。這讓我想到這部TED影片:〈How language shapes the way we think〉。語言同樣也是一直在消失,當然你可以說語言消失是必然,大家都講英文不也很好?但每消失一種語言就等於少了一種觀看世界的角度,而這或許正是眼下這個越發分裂世界所需要的。

https://www.ted.com/talks/lera_boroditsky_how_language_shapes_the_way_we_think

【後記:我的解方?】

這次的1111事件,自己的觀察,的確是讓更多人關注書業的問題,即便風向兩極,但有更多討論總是好的。我也藉機聽到了許多同溫層外的聲音,同時看到很多業界人士專業的分析,可說收穫甚豐。

想對這議題有更多了解的話,我自己很喜歡的報導者,就有做一系列的專題探討。另外,小小書房店主虹風的的分析報告也值得一讀。

當然,眼皮下,我也想不到什麼好的辦法。或許,還是回到書吧,對我來說書店是與書本相遇的美好場域。那種不預期感造成的興奮,對我來說依然吸引力無窮。所以,就來推些書店吧。

詳情請參考我的另外一篇文章:〈姆斯精選:11家書店不藏私推薦!〉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MaxJames半導體外商的小小螺絲釘,遊走於廢青與社畜之間。熱愛閱讀,喜歡透過書本探索外在、內化自我。希望藉由書寫打開與世界交流的一扇窗。 個人部落格:https://maxjamesread.com/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2022 馬特市年度問卷

年末儀式:2022 覆盤與 2023 展望!

《流浪者之歌》:人生或許就是場無止盡的追尋,我的三刷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