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數學題目--明明答案正確過程卻錯誤?
題目: 一袋蘋果有5顆,我有3袋,一共有幾顆蘋果? 這題可以有兩種算法-- 5×3=15 3×5=15
答案一樣,卻有老師說:不對,第二種算法是錯誤的。
哪裡錯了?
老師:最後答案的單位是“顆”,所以你應該用“顆”ד袋”才對。
甚至後來,有人直接指導:你就看它要問什麼,一樣的單位擺被除數,不一樣的擺除數就對了。
好的,那麼網路上就開始爭論了。
:什麼被除數除數,答案一樣正確不就好了,管這麼多做什麼,將來出社會有必要考慮這個嗎?
我個人認為,用不到啊,哪用得著?
問題是:這麼教的重點,根本不是你未來用不用的著啊!
我覺得,被乘數被除數、乘數除數只是一個“用以表示位置的代名詞”。
這個專有名詞不重要,自然可以不在乎。
但正確順序,不能亂掉。
乘法與除法是由加減法演進的,拿上面題目舉例:
5×3=15,原本應該是5+5+5=15。 中文推理,叫做:我有3袋,所以5顆加5顆加5顆,我一共有15顆蘋果。 這樣回推乘法,沒問題了,就是5×3。 而3×5,也知道它代表的意義:我有5袋,3加3加3加3加3顆,15顆蘋果。
乘除法計算答案看似相同,內容卻是大大的不一樣,所以“順序”很重要。
而被乘、乘、被除、除,就只是個輔助用的代名詞。
再論:
就算中文不相同,答案一樣欸,現在強調的“多元教育”,不就只要求答案,算式不重要?
嗯……我想,你對多元教育的定義,誤會大了。
多元教育不是不講究過程,它只是強調“不同的過程”,正如不同人有不同想法,思考模式不一樣,算式略有出入也沒關係,拿高斯舉例:
老師在下課前出了一道題:請計算1加到100是多少?算完正確才能下課。 當所有人埋頭苦幹時,高斯卻用頭尾相加除個數的方法快速計算成功。
這就是算法的不同,你可以按部就班一步一步慢慢計算,也可以使用技巧巧算,這才是標準多元教育強調的“不硬性規定過程”。
高斯的巧算、普通人一個一個相加,都沒有偏離原本題目的敘述(雖然也沒什麼敘述)。
可乘除法應用計算不是如此啊,它有中文邏輯,你不能偏題。
最後,解釋一下不能偏題的緣由:
算國小基本題目,單位放錯了還能算出答案,等上了國中,可不是這樣子的。
國中除了數學,連理化都用得著數學計算。
各個章節有各個章節的內容,專有名詞很多,尤其英文單位和代號,有些長得一模一樣,你怎麼分辨?
如果你連國小數學邏輯都推不出來,你哪來的邏輯算理化?你怎麼知道這個數字代表什麼?
有人辯駁:
嘖,那就國中再學ㄇㄟ,國小有什麼邏輯可言?
不是,你有沒有聽懂重點?
我們討論的是邏輯思維!
邏輯,是訓練出來的,是多看多聽多練習,是需要基礎墊底的。
國中再學?你不累嗎?你確定你學得會嗎?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