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英國打混的那些年

Angela Chen
·
(修改过)
·
IPFS
·
提升語言的方法無他,只有勤快地練習,特別是口語表達。練習口語,最好的對象並非當地學生,除非你非常有魅力,否則破英文會讓他們更懶得理你。但其他國家的學生,特別是東北亞或東南亞,因為具有類似的生活習慣及文化背景,總能聊得非常開心,瞬間讓自己的英文變得非常流利,也增進不少的信心。

在〈離開是正確的選擇〉中提到,我在工作多年後才離職出國念書,轉眼已經是30年前的事。回過頭來寫那麼久以前發生的事,雖不夠真切,但往事歷歷在目,無法忘懷。

我在英國的那些年,台灣留學生人數估計約500人(不含短期進修),如今卻已超過4,000人(詳見教育部:〈各年度世界各主要國家之我國留學生人數統計〉)。英國也成為僅次於美國及澳洲,最多台灣留學生的國家。

決定去英國讀書時,很多親友問我為何不到美國?!因為美國學校多,較容易獲得獎學金,華人多,也有親朋在那兒,資訊容易取得,代辦公司也比較多。我總是回答:我不想去大家都去的地方。

我英文很破,出國前沒去補TOFEL(當時還沒引進IELTS),反而去科見補美語會話。我的計畫是,先到英國讀語言學校半年,在當地考TOFEL及申請學校;如果申請不到學校,就回台灣。我沒有非得取得學位不可的念頭,這次的旅程,本就是下一個工作前的休息點。

於是透過代辦,先申請英國南部一家沒華人學生的小語言學校的六周課程,且戰且走,去了再說。取得入學許可信,買了單程機票,收拾行李,就勇敢地出發了。

雖然出國前補了半年的美語會話,但我的破英文,無法讓我在入境時清楚地與海關對話,也無法讓我順利地在Heathrow機場找到前往Homestay的巴士站。我在機場迷路,在四個航廈打轉了兩三個小時,清晨六點半飛機降落,到九點多才上了巴士。(註:Heathrow現在已有五個航廈)

踏上英國土地後,因生活習慣、宗教文化及學習方式等的差異,飽受煎熬,萬幸終能克服成為人生可貴的經驗。


以我在英國求學多年及輔導學生出國的經驗,嘗試將如何適應國外留學生活,分為以下幾點;移民初期或短期語文學習雖可適用,但不在討論的範圍之內。

一、流利的當地語言

既然是留學,就是與當地學生一起上課,因此,聽說讀寫能力需與當地同儕對等。上語言學校時,自覺英文還可以,後來也考到TOFEL500分及IELTS6.0,獲得學校「條件式入學許可」(不符學校的入學標準,這又是個精彩的故事)。

入學後,才發現英國腔與美國腔差真多,更何況有些老師來自蘇格蘭,口音更難聽。上課聽不懂老師的講解,來不及抄黑板的筆記,更不敢問問題或回答問題。有次上台報告,連唸自己的報告都結結巴巴語無倫次,老師同學更不知道我喃喃些什麼(那時沒有投影片)。

為了克服這些問題,我上課錄音,並向友善的香港同學借筆記,回家重複聽錄音,也認真地看書寫作業;口頭報告之前不斷地練習,總算逐漸克服語言的障礙。此外,我還在宿舍牆上貼滿日常生活用的單字,強化自己的字彙。

提升語言的方法無他,只有勤快地練習,特別是口語表達。

練習口語,最好的對象並非當地學生,除非你非常有魅力,否則破英文會讓他們更懶得理你。但其他國家的學生,特別是東北亞或東南亞,因為具有類似的生活習慣及文化背景,總能聊得非常開心,瞬間讓自己的英文變得非常流利,也增進不少的信心。其中,我特別喜歡與日本學生聊天(有沒有人猜到原因?),也因此,有位日本同學在英國結婚時,我還成為她的伴娘,陪她走在教堂的紅毯上。

但,有機會還是得多和當地人交談,熟悉常用的俚語或髒話,以免鬧笑話或被罵還不知情。記得有次,我的指導教授找我一起到pub喝酒,他說他要先去pee,叫我等一下,我竟問他,我要一起去嗎?他開玩笑地說,他要去廁所,我也要一起去嗎?令我臉紅到差點鑽到地洞裡去。

@土豆炒青椒 的〈 學好英文,遠離同胞 〉一文寫得非常真切。幸好我初到英國時,學校只有一兩個台生,陸生也不多,但都不是同一個學院,幾乎都沒機會說中文。陸生偶爾聚會或做飯時邀我,我也很少參加,就是希望完全融入英文的環境。

我的指導教授曾說過,如果連作夢都用英文,那麼就真正會英文了。在英國的最後一兩年,真的開始做英文夢,甚至回到台灣的前幾個月也是。

二、積極地參與活動

在語言學校的時期,我與兩個瑞士女孩同住一個Homestay,她們人很好,常邀我一起出去玩或一起洗衣服(和別人一起洗內衣褲,我有潔癖,每次都託辭拒絕)。語言學校也會舉辦課外活動,譬如去pub或音樂會。對於積蓄有限的我而言,任何額外的支出都錙銖必較,但也盡量地參加,以幫助自己融入英國的環境。

正式入學成為研究生後,維繫指導教授及同門同學的關係更是重要。英國研究生取得學位的方式有兩種,一是by course,一是by research。我是採by research,也就是師徒制,與指導教授關係密切,但課上得少,認識的同學不多,更需要透過管道認識其他師生。

因此,每天上下午各一次在交誼廳的tea time,是老師及研究人員定期的聚會,不管喝不喝〈英式早餐茶〉,我總會出現一下。晚上指導教授偶而約我們到學校的pub喝個小酒(通常是指導教授請客)或老師同學周末辦party或宿舍舍友一起做菜辦餐聚,我都盡量參加很少拒絕。

這些平淡無奇的事,倒是帶來幾項值得一提但非預期的結果。一、認識一兩位非常照顧我的老師,最後還主動幫我修改論文的英文;二、用我的破英文,在大學部擔任助教及帶實作課,獲得人生首次英文授課的經驗;三、擔任研究助理,獲得博士班學費全免的獎學金。也因為如此,我才意外地決定繼續留在英國,攻讀博士學位,進而改變我的生涯計畫。(註:當時英國的獎學金,大多發給來自大英國協的學生)

三、融入當地的生活

1.調整飲食習慣

各國都有自己的飲食習慣,要學習尊重也要學習欣賞。常有台灣學生不適應國外飲食,帶很多泡麵、調理包或罐頭出國,或常到華人超市購買熟悉的食材。

我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電鍋,不煮白米飯,以馬鈴薯、麵條或通心麵為主食。只有過年過節想家時,才會煮些熟悉的家常菜或滷一鍋紅燒肉,或偶爾到倫敦華人街吃一碗想念的餛飩麵或豬排飯。

英國食物曾被唾棄為世界最難吃的食物,我並不認同,因為我原本就吃得清淡簡單。除了把蔬菜煮成糊爛,實在難以下嚥,其他都可以接受。特別英國家庭星期天必吃的烤牛肉搭約克郡布丁(Roasted beef and Yorkshire pudding),每個家庭都有獨到的配方,真是美味。

2. 調整使用衛浴的習慣

歐洲的馬桶幾乎都是坐式,有潔癖的我不太敢使用公共廁所。如非用不可,也絕不會站在馬桶上或尿在馬桶座上。而且,用過的衛生紙一定丟進馬桶沖掉,其他的生理用品才丟在一旁加蓋的垃圾桶。因此,要養成衛生紙丟進馬桶沖掉的習慣,別把台灣習慣帶到歐洲。

地處溫帶的歐洲國家,室內都鋪地毯,有些連浴廁也是。因此,使用浴室時,切記把浴簾放進浴缸裡,盡量別把水濺到地面,使用臉盆洗臉時,亦是如此。即便不是溫帶的南歐國家,也都有類似的習慣,總是維持浴廁地面的乾燥。

3. 調整居家生活習慣

經濟狀況不錯的歐洲家庭會住在House。House常有前後花園,前花園是屋主展現園藝的場域,總是種滿爭奇鬥艷的花草;後花園則是家人休憩的地方,有漂亮的草地及一些可食用的香草或果樹。

天黑之後,面對街道的窗戶,窗簾並不拉攏,反而點亮窗台漂亮的桌燈,讓走過的鄰居看到屋內精緻的布置。如果在西班牙,特別是南方,夏天幾乎整天不打開窗簾(通常有兩層),因此室內總是暗暗的,因為天氣太熱,用窗簾隔熱降低室內溫度。

有些家庭或宿舍的暖氣系統,在夜間會關閉以節省能源,因此,如果怕冷,千萬要穿得暖和一點睡覺。此外,水龍頭打開的冷水可以生飲,但熱水經鍋爐,反而不適合飲用。

以上林林總總都是無知之下曾發生的錯誤。無論是好事地幫Homema拉攏窗簾或在炎夏打開馬德里民宿的窗簾通風等等,此外,在〈啟程:倫敦跨年〉曾提過暖氣的事。

四、異國戀情

離鄉背井非常苦悶,如遇到有人獻殷勤,非常容易陷入情海而投懷送抱。當年台灣還非常的保守,婚前性行為無法見容於社會;有些年輕的孩子,一離開家庭,離開父母的羽翼,就像飛出籠中之鳥,行為變得乖戾、放任或放蕩。有些小孩因此出現不當行為,例如:某藝人之子,報章媒體曾大肆報導過。

我在第一個語言學校只讀六周,後來換了一家比較大的學校。在那兒遇到一個不到20歲的台灣女孩,她同時與多人交往,不慎懷孕墮胎傷了子宮,後來被父母帶回台灣治療。這樣的事情,偶有耳聞,但絕不只一件。

因此,對於異國戀情,必須審慎考慮及承擔所有可能的後果。現在的孩子早熟,性觀念開放,婚前性行為也已被社會大眾接受。但,身處異鄉,更應學習如何保護自己的身體及處理感情的問題,以免戀情生變,造成意志消沉或更無法挽回的後果。


嘮嘮絮絮地寫了3,000多個字,好像意猶未盡,總覺得還有些甚麼沒交代清楚,例如:選校選課、與指導教授相處、租屋住房、交通工具等等,還有一拖拉庫可寫,但先就此打住。

以上這些老掉牙的生存法則,大多來自我在英國打混的那些年,有些來自多年自助旅行的經驗;雖不知現在是否全然適用,但誠心地提供給需要的人參考。如有進一步的問題或討論,非常歡迎留言。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Angela ChenAn old fashioned lady with no brain!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與父親的最後一頓飯

入厝派對

這一定是真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