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十點,在線問答】人類對公共性表達的基因,當真能救新聞理想嗎?
「新聞已死」,這個詞像懸掛在城門上的白旗,已經飄揚了好幾年。
我們說新聞在死去,說調查記者瀕臨滅絕,還值得予以敬意的新聞媒體屈指可數,而更艱難的,則是在這個貌似蓬勃的新媒體時代,能更具體地觸碰到新聞行業四周的荊棘。新媒體生產出了浩如煙海的內容信息,但內容生產質量也變得更糟,更無序。傳統媒體讓廣告買單的模式垮塌,經濟上的雪崩讓媒體的衰落顯得簡單粗暴。如此,便進入一個惡性循環——沒有任何一家新聞機構有足夠的資金撐得起真正的新聞,也沒有足夠優秀的記者願意接受那麽低的薪酬,同時,人們的注意力都被微信,臉書,微博,抖音等瓜分殆盡。
所以,我們看到了的是大陸傳統媒體的凋敝,這種凋敝的表現在,先是幾乎所有的傳統媒體都砍掉了深度新聞部,不再做調查性報道,而這曾被認為是真正的新聞。一段時間裏在大陸,如騰訊、搜狐、網易這些並不缺錢的新聞網站承接了這點,但都在2016年前後因政治介入而被逼放棄,可以說,傳統媒體負擔不起,而不缺錢的沒有采寫新聞的「資質」,傳統媒體為了生存,逐漸成為政府豢養的一個工具....
接著,媒體獲得真相的能力被技術挑戰,建立公共秩序的能能力,則被技術抹平的世界無底抽薪。在一定意義上,媒體和社會大眾還達成了一種明顯的共謀。
按理說,新聞死不死,其實過去幾年多是在媒體從業者內部進行討論,但是現在更多地擴展到了公共生活中。媒體產業的衰敗、新聞質量的下降,會對全社會的公共利益造成嚴重的損害。前一週,騰訊大家爆款閱讀90萬加的文章《真正的新聞正在死去,更可怕的是無人在意》即是明證。
安替老師就此討論的熱點也提出一個觀點:所謂高質量的嚴肅新聞還包括了許多解釋性,服務性的內容,它們極大地有助於為社會大眾的日常行為提供決策參考。在目前中國的現實條件下,相比於所謂調查性報道,這類新聞產品或能有一定的拓展空間。
新聞正在消亡,消亡的不是信息本身,問題出在承擔這個公共職能的機構,人,與傳播環境身上。有幾個層面的問題,一是嚴肅新聞裡,能提出好問題的人還有嗎?二來,傳統媒體衰落之後,大眾對其的信任度無限降低,台灣火燒很猛的關於「新聞自由」的辯論則是映證。
台灣《聯合報》被網紅囧星人團隊抨擊,稿子未經其審核就刊登,引發對其論述的曲解,《聯合報》以「新聞自由」予以回擊。對此,@學展做了較為詳細的論述,他寫到:其中最重要的戰場,可能不是「標題有沒有誤解囧星人本意」、「台灣社會公不公平」、「中國人是不是更有狼性」,而是雙方對「新聞自由」這個概念的認知——新聞自由到底是指什麼呢?而且,新聞工作者認為理所當然的「新聞自由」,對於不熟悉「新聞自由」的人,可能此準則毫無意義。
審稿這件事,Matters的記者朋友們或多或少都遇到過,有時候為了撬動一些獨家專訪,承諾給對方審稿似乎也是籌碼之一。也有一種觀點提出,新聞和專訪不一樣,雖然都不可能應受訪者要求進行修改,但專訪為了更準確,可以給稿看。那麼對於一個「新聞機構」,對此該拒絕嗎?拒絕的理由是「新聞自由」嗎?這裡說的「新聞自由」的內涵與正當性,又是指什麼呢?
資深媒體人@安替老師在上游文章中提出:「媒体自我设限,没理解如何满足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公共性表达,才是新闻理想好像在黯淡的本质。」死的是低效率的傳統媒體,新聞理想並沒有死,相反,這是全新形式誕生前的陣痛。他同時提出媒體未來的改革方向,擁抱技術,但人類對公共性表達,對社會共識達成才是指導方向。
今晚十點,在@安替 的文章《新聞理想沒有死,只是產品設計有了問題》之下,請大家來一起就此展開討論,把各位想過很多遍的問題再問一次。這是一場有關媒體想像力的辯論和思考,隨著科技進步和經濟變遷,真正的新聞要如何存在。且當傳統媒體本身能否繼續存在都成問題之時,一些構建於那個特殊時代的新聞倫理,此刻是否該被重新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