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隨筆|焦慮也不賴③(策略篇):行為改變,解開焦慮枷鎖
行為策略篇
一、逃避與成癮:娛樂的雙面刃
許多減緩焦慮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如社群媒體、電玩、動畫、追劇、購物、抽菸、喝酒、性高潮、旅行等。排除「對個人與經濟皆有益」的活動,這邊想要探討「對個人有害,但對經濟有益」的行為,其似乎具有以下特質:
成癮傾向:行為容易失控,難以自拔。
逃避現實:用來暫時逃避生活中的壓力或問題。
短期快感:提供立即的滿足感,但無法解決根本問題。
負面循環:行為本身會加劇焦慮,導致惡性循環。
依賴外部資源:依賴外在物質或資源來緩解焦慮,而非內在調節。
忽視根本問題:未能處理焦慮的真正來源,僅解決表面症狀。
社會認可:有些行為可能受到社會的正面評價,儘管對個人有害。
在注意力經濟、行銷、自媒體等產業中,這些特質恰恰成為了關鍵策略,例如如何利用用戶的成癮傾向來延長其停留時間。這一現象的研究,揭示了短期快感如何驅動多巴胺成癮,而這種成癮對個人雖有害,但對經濟卻大有裨益。
除此之外,也能思考四個象限:
對個人有益,對社會有益:這類行為兼具個人和社會的雙重價值,例如健康的飲食習慣、適度運動、公益活動。
對個人有益,對社會有害:這類行為對個人有益,但對社會可能帶來負面影響,如「躺平」或「知足常樂」,雖然讓個人找到平靜,卻可能降低社會的生產力或競爭力。
對個人有害,對社會有益:這些行為對個人有害,但對經濟或社會有益,如「注意力經濟」和「過度消費」,這些行為雖然促進了經濟增長,但往往以個人的身心健康為代價。
對個人有害,對社會有害:這類行為對個人和社會均有負面影響,例如藥物成癮、賭博,不僅摧毀個人生活,還對社會造成沉重的負擔。
二、暴露療法與耐受訓練:面對焦慮的策略
暴露治療是十分有效的治療方法,因為它說的是杏仁核的語言,而系統減敏法和洪水法是基於暴露治療的兩種治療方法。—《第一本認識恐懼的神經科學讓焦慮不見了》
暴露療法的核心在於讓個體在可控範圍內逐步「體驗」恐懼。 例如,對於害怕蛇的人,可以從接觸蛇的玩偶、瀏覽蛇的照片、觀察蛇的標本,逐漸過渡到接觸真蛇。這種方法與辯證行為療法(DBT)中的「痛苦耐受」相似,本質上就是對恐懼物和焦慮情緒的耐受訓練。
1、斯多葛主義:自我否定(貧窮耐受)
在《善用悲觀的力量》提到:
除了預想壞事發生,有時我們還應該活得就像壞事已經發生。尤其是,我們不應該只想像失去財富會是什麼樣子,而應該定期「體驗貧窮」。也就是說,讓自己滿足於「最微薄廉價的食物」,以及「簡陋和粗糙的衣物」。
這邊可以說是增加「貧窮耐受」,書中繼續寫道:
斯多噶主義者的哲學對手伊比鳩魯,也體驗貧窮。然而他這樣做的目的,似乎與塞內加大相逕庭。塞內加是為了珍視自己擁有的東西;而伊比鳩魯是要檢驗他認為自己需要的東西,以決定哪些東西實際上是生活中沒有也可以的。
斯多葛主義「體驗貧窮」:為了珍視自己擁有的東西。
伊比鳩魯主義「體驗貧窮」:為了檢驗他認為自己需要的東西,以決定哪些東西實際上是生活中沒有也可以的。
斯多葛主義強調的是對現有生活的珍惜,而伊比鳩魯主義則是對生活需求的最低化。這點會接續到實踐篇,部分極簡主義比較像斯多葛式的知足,而躺平主義則接近伊比鳩魯式的知足。簡樸知足的生活,是一般人能達成不焦慮的生活實踐方式。
2、佛法:不淨觀(死亡耐受)
在《諸佛共同的聖劍》提到:
佛陀時代有兩個基本而重要的修行方法,一是安般念,一是不淨觀,合稱為二甘露門,即兩種進入不死境界的靈藥。
「安般念」會歸類在下一章的正念策略篇,「不淨觀」我認為比較偏向暴露療法。其中「墓園觀」即是觀察屍體的腐爛過程,可以說是增加「死亡耐受」。
三、小結
總的來說,成癮行為的經濟效益或許因為道德觀的限制而較少公開談論,但這正是注意力經濟的核心之一:「如何讓用戶停留更長的時間?」,也就是多巴胺成癮的技術。這種機制雖然對個人的長期健康有害,但對經濟卻是有益的。
另一種值得探討的行為策略是暴露療法,這可以視為一種「實踐負向設想」的方式。事實上,這與原子習慣的概念相似,每天一點點的進步,也是對抗完美主義的有效手段。
然而,訓練抗壓「耐受力」的過程,有時會讓人感受到如薛西弗斯般的無盡懲罰,似乎人生就是持續忍受痛苦的過程。佛陀的答案是:沒錯,輪迴是苦。而佛法中的「不淨觀」,除了幫助斷除貪執外,我認為也是一種適應死亡焦慮的方式。「耐受」這個概念,與下一章將要討論的「接受」也緊密相關。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