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裔女演员所背的种族之锅——长相与种族的联系
最近亚裔女演员奥卡菲娜出名了,一是因为今年她主演的新片《别告诉她》,二是由于她被大陆网民群嘲。为什么呢?只因为她长得不好看。且看这伤害指数10000的弹幕攻击:
无独有偶,有人发现,只要亚裔女演员一登上国际舞台,只要这个女演员长得不是女神级的水准,那么她在大陆网民口中,就逃不了被辱骂的下场。比如主演《杀死伊芙》的吴珊卓,被攻击成“女版林永健”;主演《星球大战之最后的绝地武士》的玛丽·陈,被攻击成“女版岳云鹏”;还有主演《哈利·波特》的梁佩诗,被攻击为又胖又丑。而这些攻击者还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反种族歧视。(见“被骂到下架,到底是谁丑”)
咦?骂人怎么还成了反种族歧视?这个逻辑在哪里?
因为西方电影界用长得不好看的亚裔女演员,而亚裔女演员所代表的是亚洲人,所以就等于西方人歧视亚洲人。
我们当然可以一眼看出这种逻辑有多么荒谬,比如以偏概全(西方电影也用好看的亚裔演员),比如诛心(你如何证明西方电影界是故意用不好看的亚裔演员来羞辱亚洲人呢),让我们先帮这些网络喷子把逻辑完成的更完美些。假设西方电影界确实只用长的不好看的亚裔演员,假设西方电影界确实看不起亚洲人。即便这两点都是真的,要达到最后的结论:西方电影界用不好看的亚裔女演员是为了羞辱亚洲人。还需要一个重要的逻辑前提:相貌乃是区别种族的重要标志,你的长相就是你的种族特征。这一前提常常被人忽略,因为它早已根深蒂固的埋在我们心底,尽管,它作为一种普遍观念存在于人们心中大概只有区区300年的时间。
让我们先回到秦汉,对于中国人的祖先而言,种族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比如匈奴与汉人究竟是啥关系?说出来你肯定不相信,是远房亲戚。司马迁在《史记》里说,匈奴的祖先是夏朝王族的后代子孙(1),因为商汤灭了夏之后被迫迁徙到北方荒漠之地。而夏禹和商契又都是黄帝的子孙,所以这么算来中原和匈奴打来打去其实都是黄帝的孩子打架呢!
因此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华夏与蛮夷的区别并不是今天我们眼中不同种族间的差别(即强调生理上的特征,如肤色),而是在于文化意义上的区别。用班固的话来说,就是他们虽然跟我们长的一样,但比我们贪婪,比我们凶残,而且他们的语言、穿着、发型、习俗和饮食都和我们不一样(2)。用四个字表示,就是“人面兽心”。这种认知一直到唐宋也没有改变(3)。不过也正是因为在中国古人眼里,华夏与夷狄之间的区别重点在于文化差异,所以只要夷狄愿意接受和继承汉文化,那么也是可以将这些野蛮人视为一家人的。比如到了明代,究竟该如何看待蒙古统治的元朝呢?朱元璋就说了,虽然蒙古是野蛮人,但是人家入主中原,四海臣服,这就说明是天命所归啊(4)。并且他还在祭祀历代帝王的神庙里,供奉了元世祖的牌位(一共只有16位君王入选,连秦始皇都没进去啊),这就等于承认蒙古人也是华夏正统了(5)。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对于古代中国人而言,并没有强烈的种族观念,只有文化意义上的不同人种。即便当时的中国人观察到了其他地方的人种某些奇怪的生理特征,如唐代的颜师古就曾注意到那些青眼赤须的胡人(6),但这种观察并不能改变人们的观念,即生理特征并不是种族差异的决定性因素。
那么,为什么今天的中国人会普遍地将相貌特征视为种族差异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呢?
这就得怪欧洲人了。
首先,中世纪的欧洲人其实也没有什么种族观念,因为对他们而言,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信上帝的和不信上帝的。但归根结底,世界上只有一种人,那就是上帝所创造的人。所以,在中世纪欧洲人的世界观里,整个世界以耶路撒冷为中心,被划分为三大块,分别为亚洲,非洲和欧洲。如下图所示:
而生活在这三大洲上的人呢,又分别是诺亚的三个儿子的后裔组成的。熟悉圣经故事的读者一定知道,诺亚就是那个在大洪水之后唯一幸存的人类祖先,因此按照圣经所述,我们只能够得出一个结论:即今天的所有人都是闪、雅弗和含的后代。这便是中世纪欧洲人心中的确信。那么,基于这样一种确信,他们又会如何看待不同地区之间人们的相貌差异呢?
很简单,无视之。
因为如果承认不同地区的人来自于不同的祖先,从而形成不同的种族,那不就等于说圣经记载的是错的吗?所以,在很长一段历史中,欧洲人虽然看到了非洲人的黑色皮肤,也看到了亚洲人的偏黄色皮肤,但他们并没有将这些视为种族差异性的标志。甚至,他们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这一标志。这种忽视的态度要一直到大航海时代和哥白尼革命,即当探险家、博物学家以及自然哲学家(牛顿时代以及之前的人们依然将科学工作者称为自然哲学家)们拿出无可否认的事实——这个世界还存在着圣经所没有描述过的生物,包括人类的时候——之际,基于圣经的世界观才轰然倒塌,于是,种族主义得以孕育产生。
严格意义上的种族学说要到18世纪才正式出现于林奈的《自然系统》(1785)一书中,这位以植物分类著称于世的科学家把人类分成了四种,分别为欧洲智人种,亚洲智人种,美洲智人种和非洲智人种。而区别这四种人的最主要特征就是肤色。这种在今天看来极其不科学的极其粗陋混乱的分类法,统治了人类数百年。乃至到今天,恐怕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的观念里,它依然是正确且科学的。不过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1493)到林奈提出基于肤色的人种学说,欧洲人在圣经与种族学之间还挣扎了近三百年。考察13世纪到17世纪欧洲人的画作,可以清楚的看到这样一种态度的转变。
熟悉圣经的读者一定都知道在圣经上记载,当耶稣诞生时,有来自东方的三位博士来到伯利恒,即圣子的出生地,献上黄金、乳香和没药。这一主题被无数欧洲画家演绎过,因此我找到了14幅该主题的画作,然后考察在这些画作中有没有明显的种族相貌差异(即有没有黑皮肤)。我的假设是,如果画家们认为相貌与种族是联系在一起的,那么他们就很可能会在画作中通过画笔表现出参拜耶稣的人物的不同相貌特征,从而来证明耶稣是受到全世界的朝拜的。如果他们并不认为相貌与种族有什么必然的联系,那么在其画作中他们就只能通过服装来表现,甚至他们压根就不会特意去突显参拜者的外部特征。下面便是我的统计:
从上表可以看出,除了14世纪迪邦多内至外,其余所有画家都注意到了不同地区的人们服饰上的差异。然而在15世纪之前,没有一个画家对参拜者的肤色进行了刻画。一直到康拉德·维茨,我们才第一次看到,参拜耶稣的三博士之一,明显是个非洲人。然而从16世纪开始,所有描述这一主题的画家,都不约而同地将黑色皮肤的非洲人放入了画作之中。
哲学家说,我们只能看到我们想看到的世界。意思是观念决定了我们的认知。当欧洲画家们没有近代意义的种族观念时,自然是看不到人们彼此间的相貌差异的。只有当他们意识到,相貌说明了你的种族,他们才会有意识地在画作中努力呈现不同地区人的相貌特点。这种观念起于哥伦布大发现以来的物种多元化事实,然后在一个逐渐开放的世界中慢慢成长,最终成为了林奈笔下的四人种说。
16世纪,葡萄牙巧取中国澳门,西班牙殖民菲律宾,而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白银通过海上走私贸易进入中国。从那时开始,中国逐渐融入到整个全球化的贸易网络之中,而经济上的全球化,也必然会带来文化上的全球化,西方科学、技术,以及政治思想等等一切,都涌入进了中国。在这一切当中,当然也少不了种族观念。所以,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也就慢慢成为了中国人的标准生理特征。
让我们回到最先的话题上去,大陆网民们为什么会对亚裔女演员长的不够好看愤愤不平呢?他们为什么会因此生发出西方人歧视亚洲人的想法呢?
西方人确实是始作俑者,因为正是他们将这样一种观念植入到了中国人头脑之中:长相代表了种族特征。然而如果我们能够稍稍有点批判性思维,就会立即意识到,这只是近代生物学和人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错误理论,它不仅仅在伦理上是不人道的,重点在于它在科学上是没有事实依据的。甚至一个简单的观察就可以轻易打破这一理论:很多中国人的肤色要比欧洲人白呢!说明被视为最显著的肤色特征也无法作为区分亚洲人和欧洲人的标志。
那么在了解了这一观念的诞生史之后,你还愿意让这样一种来自他人的理论继续在你的头脑里跑马吗?
注释:
(1)《史记·匈奴列传》:“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2)《汉书·匈奴列传》:“……夷狄之人贪而好利,被发左衽,人而兽心,其与中国殊章服,异习俗,饮食不同,言语不通,辟居北垂寒露之野……”
(3)《新唐书·突厥列传》:“中国异于蛮夷者,有父子男女之别也。……礼让以交君子,非所以接禽兽夷狄也。”
(4)《太祖实录》卷二六:“自宋祚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国,四海内外,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
(5)宋讷,《西隐集·敕建历代帝王庙碑》:“……皇帝王之继作,汉唐宋之迭兴,以至于元,皆能混一寰宇,绍正大统,以承天休而为民极,右之序之,不亦宜乎。秦、晋及隋,视其功德,不能无愧,故黜而不与。”
(6)《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云:“乌孙于西域诸戎,其形最异,今之胡人青眼赤须状类弥猴者,本其种也。”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