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史學加000555《史記》卷四十〈楚世家〉06:你以為我野蠻,但我其實很講道義!?
──────────原文──────────
九年,相若敖氏。人或讒之王,恐誅,反攻王,王撃滅若敖氏之族。十三年,滅舒。
十六年,伐陳,殺夏徴舒。徴舒弒其君,故誅之也。已破陳,卽縣之。群臣皆賀,申叔時使齊來,不賀。王問,對曰:「鄙語曰,牽牛徑人田,田主取其牛。徑者則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陳之亂而率諸侯伐之,以義伐之而貪其縣,亦何以復令於天下!」莊王乃復國陳後。
十七年春,楚莊王圍鄭,三月克之。入自皇門,鄭伯肉袒牽羊以逆,曰:「孤不天,不能事君,君用懷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惟命是聽!賓之南海,若以臣妾賜諸侯,亦惟命是聽。若君不忘厲、宣、桓、武,不絶其社稷,使改事君,孤之願也,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楚群臣曰:「王勿許。」莊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庸可絶乎!」莊王自手旗,左右麾軍,引兵去三十里而舍,遂許之平。潘尪入盟,子良出質。夏六月,晉救鄭,與楚戰,大敗晉師河上,遂至衡雍而歸。
二十年,圍宋,以殺楚使也。圍宋五月,城中食盡,易子而食,析骨而炊。宋華元出告以情。莊王曰:「君子哉!」遂罷兵去。二十三年,莊王卒,子共王審立。
──────────翻譯──────────
楚莊王在位第九年,楚王任命「若敖氏」為國相。有人在楚莊王面前說他的壞話,他害怕被殺,就反過來攻打楚莊王,楚莊王攻擊並滅亡了「若敖氏」的家族。
楚莊王在位第十三年,楚國滅亡了「舒國」。
楚莊王在位第十六年,楚國討伐「陳國」,殺死了「夏征舒」。因為「夏征舒」殺死了他的國君,所以才殺死了他。不久攻破陳國後,就把陳國劃為楚國的縣。群臣都來祝賀,大夫「申叔時」剛從齊國出使歸來,卻沒有來祝賀。
楚莊王問他緣故,他回答說:「俗語說,牽著牛徑直地走到人家的田地裡,田地的主人因此奪走他的牛。牽牛走到人家的田地裡確實不對,但搶走牛的人不是更過分嗎?況且大王您是因為陳國的內亂才率領諸侯們去討伐它,這是憑藉正義討伐它的,但又貪婪地把它劃為自己的縣,這要拿什麼再去號令天下呢!」
楚莊王於是恢復了陳國,並將陳國交還給它的後代。
楚莊王在位第十七年的春天,楚莊王圍攻鄭國,三個月後攻下了它。從「皇門(地名)」進入鄭國國都,「鄭伯【指鄭國國君】」脫去上衣露出胳膊牽著羊來迎接楚莊王說:
「我不被上天所保佑,不能侍奉您,您因此滿懷憤怒,來到我們國家,這是我的罪過。我怎敢不唯命是聽!您即使把我遺棄到『南海』,或者把我當臣妾賞賜給諸侯,我也都聽從您的命令。如果您不忘記看在『周厲王』、『周宣王』、『鄭桓公』、『鄭武公』的面子,不斷絕他們的社稷祭祀,讓我改而侍奉您,這是我的心願,但我也不敢有如此的奢望。請允許我大膽地向您表白心意。」
楚國的大臣們都說:「大王不要答應他。」
楚莊王說:「鄭國國君能夠如此謙卑,就一定能以誠信用人,怎麼可以斷絕他們國家的祭祀呢!」
說完,楚莊王親自舉起軍旗,左右的人指揮軍隊,率軍撤退三十里後駐紮下來,於是答應與鄭國國君和談。楚國大夫「潘尫【音汪】」去與鄭國訂立盟約,鄭國國君的弟弟「子良」到楚國當人質。夏季六月,晉國援救鄭國,與楚軍交戰,晉軍在黃河岸邊被楚國打得大敗,楚軍一直追擊到「衡雍(地名)」才回去。
楚莊王在位第二十年,楚國圍攻宋國,因為宋國殺死了楚國使者。楚國包圍宋國國都五個月之久,都城內糧食吃盡,人們交換著孩子吃,劈人骨當柴燒。宋國的「華元」出城向楚軍說明了城內的實際情形。楚莊王說:「這是個君子啊!」於是撤軍離去。
楚莊王在位第二十三年逝世,由兒子「楚共王」「審」即位。
─────────解說與心得─────────
在上一篇的最後,打算問鼎中原的楚莊王得知天命難違,暫時還是無法取代周王朝之後,決定把目標放在周遭的小國家。不過在這之前,楚國內部卻發生了一段小插曲。擔任楚國國相的「若敖氏」被人說了壞話,擔心被國君懷疑下,決定起兵造反,結果「若敖氏」兵敗,整個家族慘遭楚莊王剿滅。
「若敖」?這個名稱怎麼感覺似曾相識?根據前幾段的內容來看,楚王「熊儀」被稱為「若敖」,應該屬於楚地一帶的專用「諡號」,也因此傳統的說法認為這個「若敖氏」應該就是楚王熊儀的後代,以「諡號」當作他們的氏族名稱。不過,今日學者經過考證後認為,「若敖氏」應該是「楚國遠祖鬻熊之子『侸【音數】叔』的後裔」,其中的鬻熊則是當年侍奉周文王有功的那個人。無論傳統說法或是今日的研究,「若敖氏」都屬於楚國的公族,勢力強大且有威脅著王室的可能。當年城濮之戰,那位堅持出兵的將軍「子玉」,其實就是屬於「若敖氏」。
楚莊王在位前三年的擺爛,應該就是想剷除國內的奸佞者,但似乎仍沒有辦法動搖「若敖氏」的情況下,這場「若敖氏之亂」讓楚莊王有理由消滅這個氏族,為接下來楚國的強大打下基礎。但「若敖氏」一族真的完全被剿滅了嗎?根據搜尋到的資料來看,似乎沒有被完全消滅。這是否會對楚國造成任何影響?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回到楚國的部分,即使無法挑戰周天子,打打附近幾個小國還是可以的。但是出兵總得有個理由,所以楚國便趁著陳國內亂的機會,聯合諸侯攻打陳國,並誅殺了叛亂者。然而,當楚國開心地把陳國納入自己的版圖,大臣們也紛紛前來祝賀之際,大夫「申叔時」卻沒有任何表示,讓楚莊王感到困惑。經過詢問才知道,原來這個「協助平亂」的出兵理由固然不錯,但如果要以這個理由併吞陳國,似乎說不過去。為此,楚莊王最終還是決定恢復了陳國。由此可見,即使春秋時代被視為「禮崩樂壞」的開始,但其實此時仍沒有像後來的戰國時代那樣野蠻,至少還是可講道義的。
那麼,為何楚國後來要攻打甚至差點滅掉了鄭國呢?主要是因為當時是晉國稱霸中原的時代,因此夾在晉國與楚國之間的小國們,無論倒向哪一方,都有可能遭到另一方的攻擊。換言之,原本倒向楚國的鄭國,在這幾年又打算傾向晉國時,便遭到楚國的嚴厲打擊。為此,鄭國國君──鄭襄公只好擺出最低姿態,還說了一段非常謙卑的話來跟楚國道歉,希望能得到楚國的原諒。為何一直把楚國視為蠻夷之邦的中原國家,會想用這種方法希望楚國能接受呢?我想,中原各國應該也看得出來楚國想打進中原這個文化圈,所以才會用這種方式來向楚國表示吧!
換言之,如果楚國不理會鄭國擺出如此低姿態的道歉的話,中原各國應該還是會繼續瞧不起這個蠻夷之邦吧!?反之,如果楚國接受了,鄭國也就有復國的可能。由此來看,鄭襄公的這一招還真是高明呢!
最後,同樣夾在晉國與楚國中間的宋國,一樣遭到楚國的團團包圍下,已經到了易子而食的窘境了。宋國大臣「華元」向楚國坦白了這個困境,竟也換來了楚莊王的認可下,楚國選擇退兵。關於這點在之前的〈宋微子世家〉中有提到,很有可能是楚國也打得很艱辛,所以各退一步,讓對方有台階下的緣故。
總之,每每提起春秋五霸,名單上大多都還是有「楚莊王」的關鍵,我想還是因為這個是講道義的君王吧!面對陳國、鄭國、宋國,他本都有機會滅掉的,但最終還是沒有下手。關鍵就是因為他想按照中原的規則,而不想被視為蠻夷之邦。也因此,即使我們認為春秋霸主應該得做到「尊王攘夷」,楚莊王在這兩點上似乎都沒有達成,但至少講道義的他,仍有號令諸侯的權威,所以才會被視為霸主之一吧!?
至於楚莊王之後的楚國是否還有機會稱霸呢?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以上,就是這幾段史料給我的小小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