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簡.不簡單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從學校「被畢業」,自由專業責任的掙扎

簡.不簡單
·
·
青春是美好的,但現實有時會提早到來。來到大人的世界

本篇你將知道:

  1. 台灣教育失敗嗎?
  2. 學校教育文化
  3. 台灣應試教育的一個害處
  4. 你就「好好讀書」,剩下的大人來就好
  5. 贏在起跑點?
  6. 去了一趟學校回來 失去主動 跟熱情
  7. 職場新人的想法
  8. 怕丟臉的表達
  9. 哪些角色是我們心甘情願地演出?
  10. 有意識,為自己權益爭取
  11. 世界沒有看見台灣
  12. 高於政府的自律

-

  • 台灣教育失敗嗎?

畢業居然不了解社會運作,理應要8小時上課學習工作、 8小時休息但是卻超時 有人權嗎?責怪學生不知道其他職業、不懂身為國民的稅、不懂周遭的生活經濟等等,算是教育失敗嗎

不尊重專業、學用落差、某科目未達到的技能培養,著重在初階重複性並沒有完全達到教學目標,算是教育失敗嗎?

侷限在競爭之中  的社會現象是教育失敗嗎?

學校課業壓力太大,精神不好,只靠學校無法和世界競爭,也沒時間讀課外讀物,應試文化補習也在補相關的。

競爭的環境,週遭的人還是合作關係嗎?

在考試競逐下,你的周遭都是競爭者,不禁會想有沒有哪裡【允許】合作一起完成的事情的地方?

不敢表達 單一吸收,導致出社會 也是聽大老闆唯唯諾諾

如果彼此競爭的關係、跟著一起做某件事的,你要「抗衡、呼籲」大家一起保護地球...?

(會用這個字真可憐,如果我聽到下一代這樣講,會覺得很抱歉很愧疚)明明都是人類卻有貧富差距、不平等的關係,彷彿彼此是敵人,教育就是這樣教我們的:「現在你們彼此都是敵人,把別人踩下去是你的任務喔!」為了畢業為了他人眼光等種種關卡豈不想魷魚遊戲一樣嗎?不這麼做會被槍斃嗎?是心裡被槍斃了吧,才會失去熱情⋯

是所謂的沒有人權嗎?


我們居然把人際關係想成「各取所需」,公司對外打仗、對內也要鬥爭....


如果離開學校就沒再教育了,那個只接受到初階教育的 是往民主的路上邁進嗎 真實的世界錯綜複雜 教育民眾的媒體就很重要 才不會被基本常識 假訊息騙了


不走本科系是浪費資源嗎?這看用什麼面向來看

以個人來說,是迷惘的過程,刪除選項,但也學到相關的方法

以國家來說,可能會變得複雜,雖然是跨領域,但數據分析恐怕不正確也不好看。

老師強調任務導向,是否一定要解決問題、一定要有個標準答案,有時問對問題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結果固然重要,過程也不能忽視

升學壓力的人常會問:我們為什麼要這麼辛苦的讀書?是為了「書中自有黃金屋」?還是「書中有顏如玉」?或是更遠大目標?

這些「結果」或許重要,但讀書不只是為了成績,在「過程」中,和老師同學相處的點點滴滴,大家相知相惜的情感,或單純的獲得知識的快樂,都非常重要。

是要跟著講義氣的好朋友一起逃學去染髮、飆車、打電玩;還是跟一心讀書只求高分,完全不講情感的同學學習。在這兩個極段選擇間迷茫,開始尋找第三種選擇。

或許現在的孩子選擇比較多,不只三種選擇。重要的是,做出選擇前,必須知道自己有哪些選項,了解這些選項,是否適合自己的過程,收穫絕對不會少於最後的結果。

人生的選擇題很多,早上要吃稀飯還是燒餅、三明治;讀公立國中小孩是私立學校。面對升學各種問題,是人生重要階段的重要選擇。父母師長、同學朋友或一本書也可以獲得啟發。

不用為了工作而去選科系,其實人生還有很多,不是只有讀書、只有工作

壓力大很焦慮的人,請給自己一點自信

在面對人生其他選題時,可以用相同多元的態度,慎重思考,做出抉擇,而不被潮流環境影響綁架。

  • 學校教育文化

從主流、正統教育的角度來看,不受教、反抗校方的學生無疑是異類。從這些「異類」偏離主流角度看來,正統的教育制度當中存在著排除他們的機制。

甚麼才是「正統」教育認為的好學生?思考甚麼樣的年輕人會被學校與社會貶為「壞學生」就能釐清現代教育、現代社會的樣貌。

反抗校方的學生與反抗現象都是寶貴的契機,刺激我們思考「何謂教育」進一步探討這個社會究竟是甚麼模樣。


人是在出生的家庭環境中逐漸社會化,逐漸學習「事物看法、分辨方式等諸多原理」。一個個把這些觀念內化,稱為「慣習」。


學歷「通貨膨脹」這問題必然會導致學歷品牌的價值降低,以品牌持有者的「社會性質」變化。換句話說,一旦持有者增加,品牌、資格的價值也會隨之降低。

借鏡東大特訓班

老師和大人鼓吹「無限可能性」,要年輕人「發揮個人特色」懷抱「毫無根據、不負責任的妄想」,結果出社會後年輕人心裡只剩下「不滿與後悔」。

學校教育恣意將上流階級的文化是為正統,傳授予學生;但即使反抗學校教育,發展出豐富多彩的反學校文化,也無法構築起條件豐裕的未來。儘管看破這個機制,還不如學會學校裡的那一套,打入統治者的世界,再從中開拓自己的道路。如此才能建立起不一樣的規則,讓長久以來遭人貶低的慣習獲得認同,打造出自己的舉手投足、興趣嗜好也能抬頭挺胸獲得肯定的社會,是這部作品想傳達的訊息。


學校是如何敦促學生參與社會階級的競賽,灌輸上流社會的文化

學校教育潛藏的暴力

學校來到名為學校的市場,從老師身上學習如何運用語彙才能受到誇獎、獲得好成績。換言之,教師負責執行語言能力的審查,對孩子而言,老師正是話語的審判官。

不只是語言資本,學校教導的文化,也是上層階級統治者所喜愛的音樂、美術。身為中間階層的老師嚮往上層階級的文化,因而將這些上層階級喜愛的文化,當作正統文化傳授給學生。

既然如此,對事先內化了上流社會慣習的學生而言,學校教育的內容便顯得平易近人,簡單易懂。學校會糾正下級階級的學生,指出他們的習慣語彙、言行舉止並非正統。即便如此,成績差勁然是學生自己的責任,也就是歸咎於學生努力不足。

學校教育沒有採取強制灌輸上層階級價值觀的手法,而是在各種學校生活場合教導正統文化,這就是學校教育背後潛藏的課程內容。

「學校」這項裝置的目的,在於讓統治者如願以償成為被統治者眼中涵養深厚、值得敬重的人物,被統治者則在象徵暴力之下,學習學校教育潛藏的課程內容。

這也代表,一個人若要參加這場提升社會階級的競賽,就必須以溫順、積極的態度迅速習得這些內容,尊崇上層階級的文化。


主動構築反學校文化

聚焦在學校文化提出異議的學生們

勞工子弟為自己描繪的未來藍圖,是像父親一樣生活在社會底層,進入單純肉體勞動的世界。

以父母文化為理想,主動趨向父母的社會地位,揭露孩子與父母進入相同的社會階級,造就「階級再製」的過程。


他們描繪的世界才是貨真價實的世界,學校灌輸的世界不過是騙人的贗品,從他們的社會看來缺乏常識又不切實際。

反學校文化的勞工子弟瞧不起順從校方指導、以提升學歷為目標的學生,因而排擠他們。嘲笑認真聽講的學生,認為他們一點也不了解社會真相;對學校裡教的知識嗤之以鼻,光明正大反抗老師,因為這些東西了學了會一點用處也沒有。在他們心目中,一同實踐反學校文化的同志才是未來並肩奮鬥的夥伴。


反學校文化的快感

學校制服原本只代表不同校區之間的水平差異,到了高中卻轉變為學力排名之間的垂直差異。

夜間部學生有什麼魔法能消除日間部學生「鄙視的目光」?就是「不遵守服儀規定、把頭髮染成棕色」。

國小、國中生必須在胸前別上名牌,載明自己的名字,個人無法逃離監視,他們的制服僅代表校區的分別,顯示出平面上地緣劃分的差異,與個人能力差異的排序無關。

不再需要別名牌後,看似在校外享有了匿名的自由,但也只是表面上的假象而已。表面上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升學志願,不過實際上只是透過「考試」這項裝置,將學生依據學歷高低分配至各學校而已。學生有義務穿上所屬學校的制服,等於把自己的偏差值穿在身上。

對於分配到後段學校的同學而言,制服等於是低人一等的烙印。要是認真遵守校規,等於順從了依據「學力」這項價值觀制定的教育制度。為了抵制這個制度,他們努力「違反服儀規定」。

排名後段的同學只要累積反學校文化的象徵符號,原本在學習表現上領先的同儕,便會對他們產生恐懼,老師也會同樣產生懼意。

假如身上穿戴的反學校文化的象徵符號稱為「反學校文化資本」,對於根據在校成績被貼上標籤的後段同學而言,要對自己的身分認同感到自豪,就必須累積反學校文化的資本。


  • 台灣應試教育的一個害處

想像是高中投入興趣 大學精進技藝,用熱忱灌溉。但每個人程度不一,在學校講求群體平均,學會XXX了解OOO的知識,用考試作衡量標準。重複教導最初階的知識,沒有能力自學或擁有其他非學科能力很難馬上做出一個自發性作品,甚至出去和社會接軌。學生即使進了大學,所選科系大部分是成績和分數落點的結果,與自己的志趣關聯不大。更嚴重的是,(至少)中學六年被各種考試壓得難以呼吸之後,一旦終於進入大學,對很多學生來說,「由你玩四年」是最重要的享受。

當學生進入和自己志趣沒關係的科系,又因為長期考試壓力的後遺症面對吸收知識這件事情所產生的排斥,你再怎麼想要刺激它產生興趣與動力,都可能事倍功半,也因此大學教育的意義和價值,成為許多人討論的焦點。

大學教育的意義是什麼?

假如國家是個三角形,組成的比例絕不能頭重腳輕,不可能每個人都是精英份子。越是上層的人,愛越要擴大,真正的菁英份子是大愛之人,要有捨以為人的精神。大學在培育能捨己為人、有大愛、有熱情的菁英份子。

社會大眾常有個誤解,認為當領袖人人稱讚愛戴,收入高、又有特權。但這是不對的,因為當社會給了領袖必要的方便跟尊重,另一方面就是問領袖對國家有多少奉獻,付出多少代價。

為什麼哈佛大學被認為是最好的大學?不是學識等專業領域,而是因為它的犧牲最大,愛心最強。把學生教育成犧牲奉獻不是為了親人,而是為了國家社會;不是只愛自己,還有大愛。這是大學教育最重要的一環。


很多大學生對學習感到迷惘,對未來感到迷惘

當長輩的,如果沒有帶給下一代希望,是長輩要檢討的地方。年輕人是無辜的,他們愛作夢,長輩就要給他們做夢的可能性。年輕人有能力做夢,但沒有能力建構夢想。政府應該要能夠給年輕人夢想、給中年人保障、給老年人回憶。

年輕人不懶惰,他們精力非常旺盛但為什麼沒有把精力放在目標上?因為大人沒有好好指導。當你希望他去做某件事,他不做,是因為你教導無方。

例如,如果長輩希望年輕人多鍛鍊身體、拿書卷獎,但長輩都在旁邊偷懶,請問年輕人為什麼要努力?年輕人是大人帶壞的,沒有以身作則,怎麼能讓人信服。


現在的學生優勢在於有更多的管道獲得更多知識,過去可能要花10年才能知道的事情,如今可能只花一年就能領悟。相對的劣勢則在於長輩沒有以身作則,帶他們往前走。不過,幸好我們如今處於民主時代,如果覺得政治人物無法給年輕人夢想,那就用選票決定。


柏拉圖說:「放棄參與政治的人,就必須接受讓壞人統治的懲罰。」如果年輕人對政治冷淡,不去選擇自己的命運,就會造成自身的劣勢。鼓勵年輕人勇於選擇,做自己的決定。


無論環境再差,還是要問問自己,今天我要做什麼?

如果我們要求每一顆都得是好蘋果,然後再從中選出一個最好的蘋果,在現實來看實在太過苛求。即使覺得某一顆蘋果不錯,那也是因為我們有近視眼,稍微放大一點來看,就會受不了,沒有一個蘋果經得起放大檢視。就像把孔子拿來檢驗,一定也是一堆問題。

我們應該想的是,自己和周圍的人比起來,是否就是那顆爛蘋果?

我們要先比過身旁的人再說,重要的是看自己有沒有一股「我就是要比別人好」的志氣。年輕人先回答出自己的未來要怎麼辦,比較實際。別先擔憂台灣未來該怎麼辦,

這些煩惱就讓老人家去煩惱,這才實在,也是最有意義的提問。


  • 你就「好好讀書」,剩下的大人來就好

覺得不要給痛苦、孩子不懂等等

封閉的學校 有著相對應的制度,守法很正常。出社會便發現逃漏稅、作假帳...

以台北一流的學校資源豐沛來說  但偏鄉、私立資源較少,又變成市場機制嗎?


老師備好課管好資源,學生只要好好讀書

員工只要等待每月的發薪日,不用管省錢用錢嗎?

以為的無憂無慮 是真的嗎?


交由大人管的世界變成這樣:填鴨教育不合時宜稅制房價高漲。在體制下學完,結果美好的卻在現實世界中沒實現,需要國民自己來,監督政府

作為一個海島國家,對海洋知識缺乏、國際觀薄弱,彷彿沒有個人特色,以模仿之姿為傲。

是經濟起飛下,專業過度分工的結果嗎?

人口負成長  ,一線勞動工作中高齡可以做嗎;消費者的容忍度多少;銀髮可以上班8小時嗎;管理階層願意請兩個人嗎?

未來超商會變成行動辦公室、洗衣店,以住在整個城市的概念漸漸教育消費者

「反正你都要走(離職),我幹嘛給你」,而應該是為了想辦法留下來,不該是作為籌碼吧。沒有勞雇關係的知識 是電視媒體失職嗎?

學校普及化後,畢業證書變得沒有價值,既然沒有保證就業為什麼要打出這種謊言呼嚨過去呢,讓孩子抱有錯誤的想像

學玩3小時、學玩課程、得到學位都不一定表示你真的會應用,能夠舉一反三

就像跟小孩說「不乖帶你去警察局」一樣用恐嚇的方式騙做不到的事


從小教育這樣會不會導致,消費者也要求保障這樣呢:「涉嫌廣告不實」,形成一種文化。

這個世代工作不如廣告所想像的:「面試通知像雪片般飛來」,是否會因此做出不同於上個世代的事情呢 

推力與拉力之間找尋自己的立足點

越相信大人說得好,相信教育,但往往結果不是如此。相信權威是非常危險的事情 要有自己的想法 自己的思考模式。退一步來看,海闊天空

結論,還是不要別太相信,沒有制度是完美的,得到你要的,剩下的算額外的,這樣比較舒服


  • 贏在起跑點?

現代的孩子前面衝太快 輸在終點 並沒有輸在起跑點

孩子必須從小培養善待人的基本品格,將品格跟知識的學習融入在教學設計當中

不是另外有一門課「倫理與道德」,品格歸品格,知識歸知識,而是專案導向、問題導向


現在的父母親對孩子有極高的期待,希望孩子能贏在起跑點,安排各種才藝課程,而這些費用該如何安排常是造成夫妻爭執點。才藝費用在教養費用並不是「必要支出」。父母在安排孩子學習才藝時,應該要考慮讓孩子學習的目的是什麼?這才藝要學習多久時間,如果父母親希望培養孩子這「才藝」變成「專長」時,要有長期投資的財力準備。如果只是培養多元興趣,那就不要計算「投資報酬率」。希望孩子學習「才藝」變成它「專長」,往往忽略孩子「意願」與「天賦所在」,反而造成家庭額外經濟支出,所以要多思考討論。多數父母是把小時候的遺憾轉嫁孩子身上,以前沒機會學鋼琴,現在希望孩子彈一手好琴。如果小孩沒有學習熱情,那就是浪費錢並造成孩子的痛苦。


在家庭,父母為什麼把孩子管得那麼緊?因為他們把孩子變成了自己的獵物。爸媽把孩子當獵物後,獵物的命運只有變成「食物」或「寵物」。孩子最後變成了父母的寵物,這是不該發生的。


所謂生命,在於當父母生下小孩,小孩即為一個獨立個體。一開始因為小孩沒有能力再環境裡存活下來,所以要靠父母養育,一旦成長到某個程度,小孩就是一個獨立生命,而不是父母的獵物。當孩子試著走出自己的這一步,心中要體諒父母的愛,但也要拒絕父母的干涉。只要能走出這一步,就是長大了,開始對自己負責

養成自律的目的不是要孩子順從聽話,而是要確保他們的安全以及幫助他們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並做出明智選擇。自律是在沒有人監督的情況下,能自己約束和要求自己。自律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是一種堅持,也是一種習慣。

創造一個自律得到獎勵的環境,或是表揚孩子良好自律行為表現都是不錯的方法

可以制定周程表,羅列每天應完成的學校課業、課外活動和家事。每個項目以事情重要程度給予不同點數。獎勵方式十分多樣化和有彈性,可依孩子需求來設定

可以畢業,是因為時間拉長來看可以自力更生,畢業後可以靠自己站起來不用再靠老師提點

因此堅持下去,不要放棄。


  • 去了一趟學校回來 失去主動 跟熱情

「教育對我有幫助嗎?」有這個想法,因為教育失敗。

教育要教你怎麼做,還要教你怎麼想

做什麼都要付出代價不要想到不勞而獲,這就是教育

英文有句話:自己去賺Earn it!

但台灣家長只告訴你什麼不能做,卻沒有教你怎麼想。

很多事情,人們都會有既定想法,為什麼會這樣想?因為別人教我的。教育其實沒有辦法規範我們怎麼做,但卻能告訴我們怎麼思考,當我們有初步想法,自然會有下一步行動。

思考的原則

給自己多一點選項,不要只有一個,否則遇到挫折只剩一個選項:跳樓。教育能給我們的,讓我們知道該怎麼「想」,接下來,就知道如何行動,如何面對。


知道得越多 越害怕沉淪在社會無慾望的想法中,反正別人也這樣 反正我接觸到的環境就這樣

這是傳統的風氣心態,不知不覺秉承下來,一樣作風不覺得不對勁、需要改。


社會給的印象是大家一起去做同一件事:一起上廁所、一起賣臭豆腐 有錢大家一起賺

這是一種習慣 處處缺陷是商機還是要等到大家都進場了 再一起做呢


我們都是單獨的個體,周遭是朋友、鄰人,再往外是朋友的朋友,所謂社會就像一個往外擴張的同心圓。我們在圓心,對於環繞自己的圓周,是整個大環境,關心是難免的,因為很容易就看得到。

在台灣,人很容易被慣壞,造成一群標準很低、很容易感到滿足的人,時常在抱怨,最後社會就像一鍋永遠燒不開的水,始終都是溫水,而非開水,永遠燒不起來。但唯有擁有熱情跟憤怒的民眾,才會產生勇敢與魄力兼具的領袖。


有專業的不一定有熱情,有熱情不一定那麼專業

現在專業跟熱情不再那麼涇渭分明

熱情是人生中相當重要的元素,沒有人可以保證一件事要做多久,成功是否在前方,是不是只差一里路,如果中途喊停,一項做了十五年,天天耗費十小時的事是否就前功盡棄了,但早疲憊不堪了,如何是好,「熱情」便是力量,它能讓失去的動力再度充得飽飽的回來。

熱情至少有八成來自喜歡且有興趣的工作,人不可能什麼都會,也不會什麼都不會,喜歡的事學起來簡單,不喜歡的事即使會了也不會精巧;如果缺乏熱情,人生便很容易半途而廢了。

熱情是魔法師!它能使一個平凡無奇、甚至被社會會低估的人,綻放最耀眼的光芒!

不怕吃苦、謙虛與熱情三個要素,大約就是人生的全部了。~巴伏洛夫


這個世界沒有世外,也沒有桃源,當你對生活懷有足夠的熱愛時,想方設法尋找生活藏起來的糖果,實際上就找到了通往快樂的祕密通道。

  • 職場新人的想法

職業化的另一個名字,是社會化。

18-25歲這年齡段,是人生最困難的時期,被稱為「成年初顯期」,也就是「正在形成的成年期」。這代年輕人的「成年初顯期」來得更晚,持續更久,因為他們在學校裡待的時間更長,有些女性結婚生育時間更遲,還有年輕人選擇和父母在一起。不停延遲社會化的到來。

這便出現一個問題,年輕人走入職場不是因為他們準備好了,而是因為他們從學校「被畢業」了。

現有機構沒有提供年輕人要保住工作和在職場上獲得成功所需的技巧和訓練。

「因教育制度未能讓畢業生做好滿足私營部門需求的技術差距」及「缺乏人脈或非技術技能因而難以進入就業市場的低收入、有才能的年輕人所面臨的機會差距」。


因為報酬太少,工作狀態才會糟

將工作看成「一分錢一分貨」的買賣,於是拿一分錢出一分力,但老闆付薪水的原則是「一分力一分錢」,也就是說你必須在拿三千元時,先體現出三萬元的價值,你的老闆才可能想付你三萬的薪水。

職場新人的想法,「反正我是在混日子,你也只給我混日子的薪水,又為什麼要苛責我呢?」「反正我又沒準備在這裡實現人生理想,又為什麼要刁難我呢?」

從本質上來說,這是能力有限又不願花力氣提升的,熱情不夠還不願盡力而為。這樣的你,去哪裡都不會有前途,做什麼都不會出成績的。因為你是石頭,在哪裡都不會發光。


連眼前的時間都不能好好把握的人,又憑什麼讓人相信你能規劃好將來?

對待工作,別人是以「做好」為標準,你是以「做了」為原則,那你憑什麼抱怨別人比你賺得多,升得快?

提供方案,別人給出兩三個備選,每一個都別具一格;你只拿出來一個,還顯得很勉強,那你憑什麼吐槽上司沒眼光不選你,同事沒良心不幫你?

對待自己,別人一直保持謙遜的態度,四處求救,也不怕「上問」;你卻總是自信滿滿,既不屑別人的優秀,也瞧不上比你差一點的人。那你憑什麼進步,又怎麼會變優秀?

焦慮為什麼自己明明付出很多,最後卻沒得到滿意的結果?為什麼自己背著行囊,卻怎麼也到不了要去的遠方,憑什麼別人的生活總是風生水起,而自己只能抱著過時的筆電,靠少得可憐的薪水可有可無地活著?

在你沒有認真嘗試之前,請不要信誓旦旦地說「不可能」;在你沒有拚盡全力之前,請你不要隨隨便便地說「我不行」。

失意的人總是把失敗的原因推卸給命運,從來不肯面對真實的自己。既不想付出與回報相稱的努力,又想盡可能多地獲得存在感和成就感,就只能靠修飾得很誇張的照片、誇大得很可憐的脆弱來吸引別人注意、騙取他人的關心同情,以掩蓋技能和形象的不足、內涵和氣質的貧瘠。

「人生中一個決定牽動另一個決定,一個偶然注定另一個偶然,因此偶然從來不是偶然,一條路勢必走向下一條路,回不了頭。」

未來想要做什麼如果沒有一個方向的探索 你永遠都在探索 ,這其實承受度是不夠的。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要什麼,那麼你擁有再多也無濟於事;如果你不知道去哪裡,那麼你現在在哪裡一點兒都不重要。

在這個殘酷的世界裡,你不能貪戀金錢,但一定要迷戀賺錢;你可以愛自己,但一定要繼續努力。

怕有一天,當你看著父母老去,卻不能給他們一個幸福晚年;怕你既沒找到詩意和遠方,也沒有愛情和夢想,只是渾渾噩噩地在大都市裡耗著,給著父母不能吃、不能信的各類「好消息」。怕有一天,當你慢慢成熟,卻發現自己無力去愛、去拚;怕夢想被飢腸轆轆的現實給吞沒了,只能用乾癟的慾望勉強地支撐著勉強健康的軀體;怕你有心過「想要的生活」,卻無力改變人生,只能抱憾終生。

你本可以透過「跟自己較勁」「跟別人較真」的方式來激發潛能,卻在變強、變有錢的路上妥協;你本可以透過健身、讀書來實現世界上成本最低的自我升值,卻在變美、變有內涵的路上敗給了懶惰。


  • 怕丟臉的表達

從小只有找尋正確答案,填鴨式長大,教很快

上了大學真的熱愛的有幾個人,努力應付,而不是學習知識的樂趣

我們根本沒這樣做過,沒有丟接練習,在台上不是做自己

西方教育舉手發言一週一天四次的話二十次,台灣一生沒有,這樣在國際場合簡報要怎麼贏?

這也難怪台灣是很好的代工廠,極度找正確答案,極度找SOP,創業就沒有辦法。

人生沒有標準答案,只能找到更深厚層次的自己

怎麼學會大方,在眾人面前自在、有自信?

每次從適應丟臉的感覺,一回生二回熟,熟能生巧的事都是從適應丟臉的感覺,適應抗壓性台灣人太愛面子了

說話很像在游泳

不懂水感、窒息感、手腳不聽,喚腦中一片空白

適應大家看你,那種麻麻的感覺

老師是引導的作用,而不是在前面寫黑板學生聽老師講,就像在岸上學游泳

丟臉學大方

小孩在享受一件事時,陪伴跟他一起享受在裡面

表現自己、愛現,不是一件錯的事

未來世代自媒體發達,需要人類的經驗情感,複製貼上,人類的表達自我意識追求情感才會跟AI不一樣,才有競爭力


練習,才能在遇到權威時能夠表達,講話

情緒宣洩、真實的寶石才會出來

才會靜下來做所謂的溝通

溝通是在對等下溝通

先學表達在學溝通


如何培養幽默感,開放郊區

笑話是炸彈,你可以開哪部分的玩笑,說出來給別人,人緣會比較好

擁抱自己的缺點


  • 哪些角色是我們心甘情願地演出?

我們每個人不都是天天在演戲?扮演好員工、好朋友、好國民、好子女、好媳婦、好女婿、好父母,甚至好人!然而在戲份中,有多少是我們心甘情願地演出?為了演好這些人生大戲的不同角色,我們每個人都要因地因時地戴上一些面具,難道這就是看不見「真我」的原因之一?

我們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會影響別人和我們之間的互動。

  1. 為什麼我們這麼努力還追求不到自己想要的幸福?
  2. 真我和愛、喜悅、和平之間又有什麼關係?為什麼我們會遠離真我呢?
  3. 光是角色扮演就能遮擋我們原來的面具?


上班是用時間換取金錢。為什麼整天工作,而且從週一到週五,

雖然大多數人的做法是,拿到薪水後,等政府拿走一大塊之後,他們再用剩下的錢去付帳單、買東西。如果這之後,還有錢多下來,而且不是一個小零頭,或許他們才有可能為自己存起來。換一種方式來說,就是他們先付了其他人,最後才留給自己。如果還有結餘。

這也就是為什麼大多數人每天工作 8、9、10 個小時,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輩子大約工作 9 萬個小時,最後退休之後,卻發現帳戶裡沒什麼結餘。因為他們的錢都用去幫助別人累積財富,卻沒有幫到自己


  • 有意識,為自己權益爭取

社會上各種工作典範、方法、標準和程序,都在顛覆、重新定義,所以從學校裡取得的知識有相當大的侷限。

今天的學校教育把知識領域切分得十分細碎,對應不了社會上許許多多原來不相干、不同領域的工作,日益發生互動的速度太快和幅度太大,學校教育的更新往往追趕不上。

這使任何一個進入社會的人,都不可能只是倚賴學校或課堂上得來的知識。


教育孩子的責任沒法讓學校裡的知識獨力承擔,真實生活的怪獸早就爭先恐後地衝上來了。孩子不能總躲在大人的身後,大人並不比你強壯或聰明。鼓起勇氣,並肩作戰吧。


不要成為不知長進的人

我沒想過自己的權益要爭取,是學校太前衛還是社會生病了?

童年是美好的,現實遲早會來

當老師的退休金變少時,孩子的紅包變少,這可能導致孩子不信任政府,或是變成正義魔人捍衛權益。


10年前的前輩建言,到現在還是一樣沒有改變

如果聽到 下一代說 「資源被剝奪」 「不改變的社會」 我大概會很慚愧吧 

不動20年後還是這樣 這是更慘!

隨著年齡增長會的事情越多,承擔的事情也變多

從美人魚發現自己有腳開始,慢慢學會走路,漸漸地學會做各種家事,到能夠幫助別人,從無慮到自律

時間回不去,但可以幫助下一代有快樂的童年

自媒體時代,人人都要有意識的作一個不後悔的大人。


當生活周遭都積極向上,一鼓作氣、勇往直前的年代,人們不會回首過去,就算發生不愉快的事也視而不見。整個社會都在往前衝,很多問題其實被隱藏在檯面下也說不定。

上至政治家、企業家,下至市井小民,人人都有「要讓社會變得更好」的信念,大家都很幸福。

可在社會充滿物質享受的同時,多數人反而不知該如何自處,從而產生心靈上的問題。


所謂「協作」、「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精神和收穫,在「開放源碼」做了很好的體現。

太陽花運動讓我們看到一個新可能。許多年輕人被考試教育所破壞的對知識吸收的樂趣,因為他們對自己關心的社會議題的熱情而重新點燃了。

社會參與成為追求知識最大的動力。

社會參與成為獲取與實踐知識的場域。

台灣,尤其年輕人,因為社會參與而重拾他們追求知識的熱情,因為社會參與而實踐他們的知識,是關鍵的一環。


  • 世界沒有看見台灣
  1. 日清杯麵「CUP NOODLE」創業者安藤先生出生在日治時期的台灣,將杯麵從日本推廣到全球,掀起飲食革命。杯麵是台灣人發明的。
  2. 台灣釀造的噶瑪蘭威士忌,顛覆了「提到威士忌最先想到蘇格蘭」的嘗試。
  3. 一位日本人到台灣旅遊才發現,沒有台灣人在餐廳裡喝紹興酒;機場捷運車廂一片寂靜不會在公共場合大聲說話。原來把華人視為同一群體了。

現況是多少人知道

是否常以先入為主的觀念,觀看自己周遭的世界呢?以自身概略的知識,先入為主的觀念理解外在事物,藉此預測事態發展,度過每一天的生活。

媒體過度批評自己的國家,經常報憂不報喜,悖離據實報導的基本專業倫理。新聞界政治偏頗、傷害民主,招致越來越多民眾對新聞媒體的負面評價。到頭來既不利國家整體,亦有害媒體經營大環境。


  • 高於政府的自律

高度自律 

本該是這樣 高於政府的整體好的方向前進

而不是等法律來規範才很不適應,沿用舊思維

但社會很多問題卻要等到政府強力執行,給誘因給獎勵,才要很哀怨的動


通常是有信念、有受到傷害,或是不好的經驗等等,才有動力去改變

例如身障家庭後來成立組織倡議推動等等的

個人不覺得是自己的責任,創造良好環境

身為資訊接收的消費者,應該強調消費者的主權。勇敢拒絕、批評、互動、交流

當你越來越有責任時,更有力量,記得謙虛 汰換不合時宜的政策、思維

自我意識,對這件事負責,承擔責任

大膽放權,不然只會是專制國家不是民主國家

以公司來說,如果把任務給組織的「成員」,卻不給資源和權力,他仍只是一個執行者,不是自治者。

在給出資源和權力的同時,也交出了一份責任。這份責任會讓他進一份努力,使出所有智慧將工作辦得漂亮,甚至催促上司(協調者)、得罪上司也在所不惜。這企業會越來越成功,在快樂中成功。

勇敢的改掉舊有規範,你也在創造歷史,為下一代50年後來看,你也是歷史的一部分

學會觀察、感受、內化、行動、分享。

周遭都這樣做 而這件事是不對的 不正義的 對環境不好 對世界不好

要反抗是有困難的 需要勇氣的

立委真的會知道那麼多議題嗎?需要不同專業來扶持吧,公民參與共同討論很重要

公民要知道很多事的,知道是為了更自由

了解、監督、甚至思考和討論如何有共同參與相關議題的機會,才能讓討論更深入。


  • 結語

我有權利表達我的感受,不管別人是不是不開心

哪怕在狂風暴雨裡孤獨前行,心中仍然確信地球的某個地方正風和日麗。

我們經常信心喊話讓自己不會因為困難或畏懼而不再努力,但其實透過疑問句來反問自己,更有效的激勵自己並產生動力,可能將事情做得更好。

如果無意識對抗不正義,將來的孩子可能要為了生存而努力,不能追求做有價值的事,辛苦地回歸原始呢?


地球村 大家都是關係人

思考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的過程 決定還是分享出來

知道永遠有很多人比我厲害,

但不需要跟他們比較,

只需要幫助那些比我晚起步,或者比我更缺這些知識的人,

這樣其實就夠了...


注定不能萬事如意的人生,就不祝你一帆風順了,祝你乘風破浪!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