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系列二刷读后感

阿布拉赫
·
·
IPFS
·

又给回五星吧,虽然我对于这里的人物塑造还是有些意见,但这还是本牛逼的小说,不在我此前对中国作家的想象框架内。

第一次读的时候我一定是糊里糊涂没怎么读懂,以至于我根本忘了结尾是什么样的,不止是结尾,大多情节都忘了。第二次是边读边往回找,因为二刷时有了一些天体物理及科学家们对追求“神的方程式”之执念的了解,一定比初读的理解能力高了一些。三部《三体》,纵贯理论物理的发展历程,从哥白尼到牛顿到爱因斯坦,从重力理论到相对论到量子理论到弦论。不知道弦论是不是万有理论的终点,或者多年以后又有了其他理论代替了弦论也未可知。我倒是很期待那个时候刘慈欣能出个《三体4》,或者番外,继续扩展这个故事。

实际上《三体III:死神永生》已经和三体星没啥关系了,因为刘慈欣本来打算结束在第二部,因为反响太好,才又续写了第三部。可能是看到人们对于前两部里女性角色的问题的批评,他在第三部里设置了“程心”这个人物,担当了前两部罗辑的角色,贯穿始终。但不得不说,像罗辑一样,他的人物塑造其实又一次不太成功。

不能说这种宏大命题就天然淹没个体性格,阿西莫夫的《基地》塑造的“救世主”谢顿,就比《三体》里的任何一个“伟大”人物更鲜活。只能说,像一些“自由主义者”所批评的那样,他对于“集体主义”,有种难以割舍的情愫,以至于宏大起来,就没有余力关照个体命运。

但又不能说完全没有关照,无论是逻辑还是程心,他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及ta们做为普通人在被迫承担这样的“伟大”使命时的力不从心。逻辑在知道自己当选为破壁人时曾疾呼:“我连孩子也不想要,谁他妈关心人类的命运!”而程心,自始至终,都是一脸懵逼,被命运推向未知,承受了巨大的痛苦。

但这些都还是太不够了。

逻辑的前半部分还是不错的,他的玩世不恭、对于“破壁人”身份的抗拒,都符合一个普通人的人设。但后来他竟然以权力之便,娶了庄颜,还生了孩子,就让这个“大”人物变得非常油腻。他让我想起了张高丽,就算他后来以极高的城府建立了对三体人的“威慑”,拯救了人类文明于一时,也没法再挽回我的心,这是我之所以给第二部打了四星的主要原因。我对于《三体II:黑暗森林》不太满意的另一个原因,是章北海这个人物。他视人命如草芥,却一心想着拯救人类文明。我总在想,现实中会有这样的人物吗?可能很容易会联想到某些组织,但既然我对组织的那套说辞嗤之以鼻,我就更无法理解章北海。刘慈欣给这个人赋予了某种神性,他像上帝,他的眼里没有具体的人,也因此,他在临死前的最后一句话是:“都一样。”

然而,人就是人,你怎么能把他当神来看?

反而是《三体III:死神永生》里的维德这个人物,更具有现实逻辑。他像个心理变态的科学怪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我在好莱坞的电影里,看多了这样的人。

程心的故事,有点儿勉强。又想歌颂母性和爱,又对这种“妇人之仁”有些嗤之以鼻。以至于他显得在送程心上人类文明圣坛的路上,有些不情不愿。程心啥也没做,被人拱着,就活到了最后。人家又是送她星星,又是送她宇宙,你能说这是夸女性呢还是骂女性呢?也难怪,他被女权主义者骂得狗血淋头。

虽然有这些问题,但《三体》系列能被世界高度认同,刘慈欣的故事架构还是前无古人的,更因为这故事的主干,是普世的,放之四海皆准的,那就是“科学”。中国作家以前被世界认可,多是因为“中国特色故事”,《三体》是第一次将“中国故事”和世界甚至宇宙做了无缝链接。外国人看莫言、看余华,看得是别人的故事,但看《三体》,看得是自己的命运。从这点来讲,说全中国刘慈欣最成功,怕是无人可以反驳。这从Goodreads里的打分数就看得出来,《三体III:死神永生》有超过八万人打分,而《生死疲劳》只有四千多。

因而,我虽然有纠结,但二刷之后,还是愿意给整个系列五星。从文学作品的多样性上来讲,它也是很稀有的丰富。是因为,我觉得西方人,再也没办法写出这样的故事了。想想美国作家写程心,大概会把她写成惊奇队长吧,爽则爽亦,看过也就看过了。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阿布拉赫来自中国,很喜欢记录,不光写字,用APP记帐都一记十年。中国很大,但对一些人来讲,它又小到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于是,在动荡的2019年,我怀揣着对世界的好奇来到Matters,从此很多扇大门渐次敞开。我很珍惜这里,希望继续记录生活,也记录时代,有时候发发牢骚,讲一些刺耳的话。
  • Author
  • More

被屁股拖了后腿|临泽马拉松赛记

马拉松赛记
17 articles

放学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