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姜克實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第七章,附录 晋察冀军分区大龙华战斗的研究(1)

姜克實
·
【第七章,附录了对1939年5月,杨成武部大龙华战斗的考证。此战是雁宿崖,黄土岭战斗前,杨成武部抗战以来取得的第一次有实质内容的“大捷”,并缴获了一批日军文件,据聂荣臻称,对阿部规秀作战指挥评价的根据,即来自次文件群,前半,考证了战斗过程】


7.1.  大龙华战斗的意义

1939年5月20日,河北省易县西方大龙华村发生的战斗,也是铭刻在八路军战史上的抗日“大捷”之一。和同年在太行山根据地附近发生的陈庄战斗(9月),雁宿崖,黄土岭战斗(11月)齐名。晋察冀第一军分区杨成武部队,在此地重创了日军大龙华守备队木曾中队,击毙日军51名,毙伤满洲国守陵部队,筑路工事关系者,民夫等约百余名。缴获了火炮一门,重机枪一挺,电台一部等战利品,还自称抓获到日军俘虏指挥官穴田(此人不存在于日军史料中)。此外还缴获了大龙华警备队的一只金属制行李箱,其中包括150日圆和大量重要文件。此歼敌战的成功,和日军内部文件的入手,是晋察冀军区领导最引为自豪之处。当时的军区司令聂荣臻在回忆录中记载:

一九三九年五月,一分区部队在著名的大龙华战斗中,缴获了日军一批机密文件,其中有敌华北方面军司令部颁发的《关于剿匪与警备的指标》、《关于使用特种器材(毒气)之参考》和一一〇师团司令部颁发的《对山区方面匪团封锁计划》等等。共五十多册。…那上面很详尽地载明了敌人对付我们的计划,对于研究敌人,确定我们的斗争对策是很有参考价值的[1]。

1994年出版的《聂荣臻传》中也描写道,接到这批数据,“聂荣臻高兴极了,打电话对杨成武说:你们缴获的这批文件,比缴获敌人几百支枪、几十门炮的胜利还大!”[2]

半年之后八路军各部在雁宿崖、黄土岭再获大捷时,宣传机关之所以称实战经验仅两回的阿部规秀旅团长是“山地战专家”,日军指挥官中的“俊才”,称独立混成第二旅团为“精旅”等说道的根据,并不是来自日方,而是聂荣臻,杨成武等分析了大龙华战斗中缴获的这批日军内部文件后,自己作出的结论。1939年12月11日-13日《新华日报/华北版》登载的八路军参谋长左权报告《从打死阿部中将说到敌寇这一次围攻晋察冀边区》中就有如下描述:

敌人对与八路军作战向来是看得十分严重的,…因之对指挥官之选择格外注意,大龙华战斗缴获的敌华北方面军司令部所发《关于肃清剿匪与警备的指标》中有谓“剿匪之成功与否,与指挥官关系很大。(因为需要以小部队与优势之敌作战)因此其指挥官的能力,比大部队对正规军作战还要高度的要求”。阿部规秀以中将资格而拜受旅团长大命(敌人的旅团长一般都是少将…),且担任由北面进击边区的总指挥,在敌酋心目中自然是最能孚和(符合)高度的要求,…是最积极,果敢,有独立行动能力的“俊才”(10页)[3]。   

文章冠名左权,实际是晋察冀军区聂荣臻的见解。对于此次“抗战以来我们军分区消灭敌人最多的一次”的辉煌胜利[4],第一军分区杨成武司令得意地留下了十分详细的《大龙华战斗详报》和回忆录《血战大龙华》两种记录。如前所述,都属于事后总结的典型战例,战功的宣传记录。现在国内有关大龙华歼灭战的记载,描述等,几乎都是以此文件为蓝本加工成章。问题在这个详尽的战斗记录中,不存在任何“知彼”情报,没有触及到任何日军记录的战斗过程和战损状况。无例外,演出的仅仅是一家唱的独角戏。

本论目的,就在发掘出日军的战斗记录,进行两者的对比研究。以辨明单方向记录的真伪,缺陷,纠正不实之处。关于大龙华战斗,可知杨成武的作战对手是日军百十师团步兵第百四十联队,其部队也留下了有关大龙华的战斗详报等记录。关于战斗的基本经过,损失及行李箱纷失(文件被缴获)事件都有详细,明确记述。因为出典都是战斗详报和军内报告等档案材料,体裁十分严谨,所以并不像杨成武的突出战斗情节的《血战大龙华》故事,详细记录了战斗时间,地点,部队配置等基本情报,准确性十分高。很多处也可以和杨成武的战斗详报内容符合。对此之下,也很容易发现杨成武在记录的何处曾经作假。这一批日方资料,虽然早已公开,但在国内的战史研究中数十年来几乎无人问津。相信,宣传的仅仅是杨成武的故事。以下以对比分析的形式,介绍一下有关大龙华战斗的日中两方面的档案资料。

大龙华战斗中日军作战部队是步兵第百四十联队第十二中队。战斗是该联队来华之后遇到的第一次损失惨重的激战。为此联队史中留下了较详细的记录。该联队战后并没有出版过单行本的联队史,此记录仅作为一个章节,被编入《鸟取综合联队史》[5]一书中。由于此书采录了步兵第四十联队为首的六个关联联队的历史,所以各联队史在编辑过程中内容被大量精简,省略了不少重要史料,成为今日研究的遗憾之处。

除联队史记录外,有关杨成武,聂荣臻屡次触及过的缴获日军秘密文件之件,防卫省战史档案中也留有原史料记录。详细记录了行李箱纷失过程和处理方法。贵重的是其中作为证据,也附录了大龙华战斗的部分详细过程。通过日中两方面史料比较,可以发现日军的档案和国内的大龙华战斗记录有不少出入。时间,地点等基本情报大体相同,不同处为战斗进程的描写和战果和损失统计。此两处关系到敌我两方的战斗的胜负,评价,可以说一般都是战史记录中差距最大的部分。所以必须采用“战损,敌情自报原则”裁定双方差异的是非与否。

7.2.  步兵第百四十联队简介

步兵第百四十联队(鹭第三九〇九部队),1938年6月16日,作为新建第百十师团的四个步兵联队之一,在鸟取县由步兵第四十联队留守队协助组建。第百十师团是姬路第十师团协助组建的四单位制(四个步兵联队)特设师团(乙师团),武器装备陈旧,数量不足,兵员素质也不高,主要任务是担任后方华北占领区的治安,警备。

联队组编后立即赴华北作战,于1938年7月16日抵达塘沽。接替调动到武汉方面的精锐第27师团(原支那驻屯兵团)担任津京方面警备治安。1939年1月,转地到冀中涿县,担任涿县,易县附近警备治安。5月的大龙华战斗即在此期间发生。是年8月后,该联队转到冀南南宫(邢台)警备,直至1942年4月。同年5月,被编入第七十一师团。赴华中方面参加了浙赣作战,后调到“满洲国”延吉县担任警备,1945年8月在台湾迎接败战[6]

建制上师团全体人员编制的理论数据(装备表数据)步兵联队人员3365名。大队定员974名,步兵中队194名,炮兵中队126名(451页,实际上不足此数)。师团长桑木崇明中将,联队长小林长次大佐。

大龙华战斗的主角是第三大队所属第十二中队,中队长木曾恭平少尉。第三大队下属第9-12共四中队,大队长内海惣太郎少佐,所以部队对外称内海部队。最后守卫在大龙华村的是河口龟之助小队。小队主力在大龙华村陷落前安全突围撤退,并没有被八路军歼灭,河口小队长也没有死亡或负伤。5月20日被卷入大龙华战斗的还有第十(新田)中队一部约百名,是试图增援大龙华,但被杨成武部主力千余阻挡在战场之外大红门附近的部队。大龙华歼灭战结束后21日午前10时,步兵第百四十联队各队(约5中队步兵)从涿县,保定附近各据点乘车赶到梁各庄,对梁各庄至大龙华村一带实行了报复性扫讨,日军称之为“西陵附近战斗”,5月25日结束。此时八路军主力早已撤走,两方并无实质性接触。所以八路军所称的大龙华歼灭战,严格地讲仅指其中5月20日一天内,杨成武部主力3,000余人,对大龙华警备队第十二中队约百五十余人的战斗。

以下是内海大队的四个中队简况[7]

第九中队(宫崎正一中尉),属于内海大队直辖部队。未参与大龙华战斗。但战斗后5月21日,曾参加了联队全体的大龙华地区扫讨作战。推测20日晚17时以后,一部分也曾被派往大龙华方面救援(无证据史料)。

第十中队(新田平二三中尉[8])分成三部,三分之一(中本小队)驻守解村(易县南方12公里,至8月),三分之一(中村小队)驻易县。另外三分之一(藤田小队,炮一门,机枪一挺)驻西陵,掩护附近道路工事。易县的主力(中队本部,中村小队)和驻守西陵的藤田小队合称新田队(中队),是20日午后从梁各庄赴大龙华支援的部队(不足百人)。在厢蓝旗(杨成武记录为大红门)附近被杨成武部千余名重兵阻拦,未能达到支援目的。

第十一中队(毛利裕中尉),又称毛利队,活动于易县附近,具体驻地不详,此队没有参加大龙华和之后西陵附近战斗。

第十二中队(木曾恭平少尉),5月以后进驻大龙华村。是大龙华战斗主角。战斗中150名(三小队)中死伤过半。遭到毁灭性打击。

第三大队(内海部队)1939年4月奉命进驻易县梁各庄(大龙华东方20公里,易县西约10公里)。5月8日,第十二中队(木曾队)奉大队之命令作为警备队进驻大龙华村,任务是掩护建设署筑路队的工事。按杨成武缴获的日军记录,此工事目的为:

(1) 扫通涞、易公路,切断我军(晋察冀军区)南北交通,使我军南北不能联络(平西与军区),阻止我军北进。

(2) 占领山脚各点,占据易、涞交通线,封锁山区,使我军得不到物资接挤,自趋消灭,并可保护平汉线之安全[9]。

即企图开通易县至涞源的山地运输道路。设计,监工者为民间会社西村组,施工者是其雇佣的当地民夫。杨成武所称的“俘虏”穴田,百四十联队中没有此人。若真存在,推测是西村组的技术监工,或满洲国守灵部队的顾问。由于大龙华属于离杨成武部队所在太行山区最近的据点,所以梁各庄的日军大队进驻,一开始就受到杨成武部的严密监视和侦察。

大龙华日军的构成如何?杨成武战斗详报记录“大龙华有日军近300 名、梁各庄有日军400 余名、炮3 门”(44页)。

对比下,步兵第百四十联队史记载: “木曾中队缺编两分队(约半小队),配属联队炮一分队(一门),重机枪一分队(一挺),工兵一分队,电台一部”(『鳥取総合聯隊史』468页)。按此推测,合计约3小队,总人数最大约150名,从中队的编制数据上看,应还有轻机枪6挺,掷弹筒6架。除了第十二中队外,村内还有道路修筑队(人数不明,杨成武的战斗详报称有“民夫100余名”)和20名道路修筑警备队。此警备队,按日军的记录,是守卫西陵(清朝皇陵之一)的“满洲国守备队(守陵部队)”[10]。西陵守备队全体约250名,其中的一小部,此时在大龙华村协助筑路工事警备。

另外在西陵地区(大龙华东北10公里)掩护道路工事的还有第十中队藤田小队,配有机枪两挺,炮一门(471页)是5月20日昼间,增援大龙华战斗的新田隊主力。

木曾队在村外东,南,北山间中腹要害处,还设置有三处分哨,每哨所约有一分队(10名)把守,主力占领村内一角(村庄无寨墙),利用大宅院墙构筑了防御阵地以备敌袭击。还记载“当面之敌为杨成武部八路军约600名,盘踞在远处易水河上流山间。战斗时大龙华村内无人,住民全部逃亡”。

7.3. 大龙华夜袭战的记录

有关大龙华战斗的开始时间,八路军夜袭方法,由于双方存在档案记录,日军的记载和杨成武的战斗详报基本情报方面相同。杨成武《大龙华战斗详报》称,担任大龙华村夜袭的是林营长,李副营长指挥的“第1 团第1 营全部及第2 营1 个连”。

原计划19 日晚20 时开始战斗,但因为道路的关系延至20日0 时30 分才达到目的地, 1 时开始战斗。…日军对于我主力的秘密运动毫未察觉,所以防范疏忽。当我进攻部队一直插至日军住所前,以短兵相接时,日军才仓皇迎战。经3 小时激战,杀伤日军约50 名,缴获轻机枪1 挺、步枪20 余支。晨,第1 营部队撤出休息,以一部兵力与日军对峙。(《大龙华战斗详报》)。

同一战斗,日方第百四十联队史则记录:

5月20日凌晨1时20分,以南山为主,设置在村外的三处分哨均遭到数十名敌的手榴弹夜袭。分哨执勤兵立即应战。警备队全体进入战斗状态。2时顷将来袭之敌击退。同时,数百名敌从大龙华村西方来袭,一部敌兵爬上宿舍房顶投弹,企图阻止我部出击。我方沉着应战,挫败敌奇袭,至清晨在联队炮,重机枪,工兵炸药投掷的有效回击之下,来袭之敌横尸累累,午前7时前后退向南方315高地,一部分退向北方高地。我大龙华据点终于摆脱危机。此夜战斗敌遗尸80余,缴获敌步枪20支,手榴弹50 ,步枪弹550发,我损害为下士官以下8名负伤[11]。

从两种记述比较判断,大龙华日军遭到八路军部队的不意之袭。在准备战斗时,八路军一部已爬上了屋顶投弹。可是八路军此行动为轻装奇袭,并没有制服众多日军兵力和重火器的反击。在日军冲出房屋进入阵地配置后,八路军方面的奇袭逐渐失去优势,天明后被日军击退。“此夜战斗敌遗尸80余,步枪20支…”的战果,应是天明后木曾中队打扫战场时清点的数字,虽属于不能信赖的战果,但日军打扫战场是事实,所以实际不会有大差。

四个连600名杨成武的夜袭队,对拥有重火器的约150余名日军,取胜绝不会是轻而易举之事。夜袭若一次成功,将日军歼灭或制服,八路军部队为何胜利后不进入大龙华村打扫战场,反而于“晨,第1 营部队撤出休息”?为何杨成武又于20日午后,再次集结优势兵力对大龙华村发起第二次攻击?所以经对比分析双方记录,弄清20日凌晨,八路军大龙华夜袭并未告成功的事实后,20日午后八路军大举增兵,和第二次袭击大龙华村的理由就容易理解得多了。

杨成武本人,曾在另一篇《回忆录》中隐晦地触及到第一次攻击的不成功,云:

经过三小时的激战,九个大房子被我们攻破三个,敌人死伤五十多名。我们缴获机枪一挺,步枪三十多支。可是剩下的敌人仍在拼命抵抗,火力凶猛异常。此时天已大亮,二营副营长便留下一部分人与敌对峙,其余的撤出村外休息。

从文字的行间不难看出,八路军天明后撤出村外的原因是攻击失败(九个大房子只被攻破三个,日军开始以凶猛火力反击)。由于总结大捷经验(即杨成武战斗详报作成理由)时,杨不愿意表现,描写第一次攻击的失败,所以称失败为“撤出休息”。后来的读者,研究者也多囫囵吞枣,导致第一次攻击失败事的实之后在战史记录中消失。如最近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中》,杨成武部撤退“休息”的内容,被改写为“20日晨,主攻部队向大龙华发起攻击,一举突入村内。日伪军130余人,逃出大龙华向东突围”[12],云云。不仅抹煞,扭曲了夜袭初战失利的事实,亦与杨成武战斗详报记录的20日午后的第二次攻击发生了矛盾。

图表7-1大龙华村战斗发生地点,大户的瓦房群落,现仍存在,笔者2019年8月摄影

7.4.  第十二中队5月20日昼间的战斗

杨成武部第一次夜袭攻击失利撤退后,大龙华战斗又发生了如何变化?日军第百四十联队史记录:

20日8时30分,木曾警备队长将河口小队留驻大龙华以警戒北方之敌,自己率中队主力向南方前进,追击歼灭逃向南方315高地的夜间来袭之敌残部,并意图将负伤者护送到梁各庄大队本部,同时进行弹药补充。9时,该队在重机枪,联队炮掩护下对高地展开攻击,交战一小时后,将一部敌击退。但敌主力仍顽强抵抗,坚守高地阵地。不久木曾队发现敌大批迂回部队已接近,并开始攻击我侧背。梁各庄方面来援的友军(大队派出的新田队中队)亦被优势敌军阻挡,不见到达动静。13时,中队长派出稻叶小队攻击小龙华西北之敌,该队经战斗后一旦占领该地。此时也发现周围之敌援军已漫山遍野,数量足有2,000余。稻叶小队在此处被完全孤立。

几乎同时,中队主力方面也陷入来援之敌重围。木曾队长带领部下拼死与周围之敌对抗,逐渐陷入劣势,最后弹尽,仅能以刺刀白刃战退敌。其间联队炮分队(一门)在弹尽后遭敌集中攻击全灭。此时,又见大龙华村方向起火,推测残留村内的河口小队也同样陷入苦战,或许已经全灭。不久天降暮色,中队主力对逼近之敌进行了最后的一次齐射,敌死伤无数。但我部也蒙受巨大损害,三木小队长、户田军医、福冈、山本等各分队长以下多数战死或负伤,时为20日21时。

等待大队救援已属无望,若继续在原地坚守只能坐等待毙。木曾队残部趁暗暮决死突入敌阵地,杀出一条血路,约20余名人员突围成功。21日凌晨3时被友军救援队收容。同样被围的稻叶小队也最终突围后于21日3时被救援队收容。

一方面,大龙华村内残留的河口小队,本日13时遭到优势之敌再次袭击,第四分哨〈正为第一分哨〉被夺取。河口小队长指挥部下和道路建设署所属20余名支那人警备队员应战,同时命令建设队西松组卡车在羽尾军曹,小林伍长带领下强行突围,企图与中队主力,大队本部联络。20时,最后一部分弹药——西松组的工事用炸药数百根全部投尽,村落据点危机。河口小队长命部下烧毁密码本,破坏电台,全体以白刃战突入敌阵夺路突围。此举获成功,突围后小队集结于小龙华东侧高地,21日1400,辗转到达梁各庄大队本部(『鳥取綜合聯隊史』,472页)。

图表7-2 大龙华战斗经过 5月20日木曾队在21日午后被分割围歼的三处。增援的新田队被阻挡在大红门

此段内容记录了5月20日发生在大龙华村附近一整天的战斗。可以得知木曾中队150余人,在20日下午至晚间被分割成3部分,各自被围歼。虽各部突围中保存了部分实力,但结果半数以上溃灭。在此歼灭战进行的同时,杨成武部(第一团主力)还成功地封锁了梁各庄至大龙华的道路,使大队本部派出的救援队新田中队(约两小队兵力近百名)无法接近。

以上是日军的战斗过程记录。杨成武的战斗详报也记录了此日的战斗过程。称担任阻击敌援军的部队是陈正湘指挥的“第一团主力及曾(雅雍)支队2个大队”。同战斗详报还称日军清晨8时的出击(南方315高地),是听到东方援军的枪炮声后“趁机突围东逃”。

当东逃之日军130 余名进到小龙华附近时,第1 团第2 营突然由北向南出击,配合第1 营一部将逃出的日军包围在小龙华附近的树林内。经过2 小时冲杀,将日军大部歼灭,其余部又分两股逃窜。一股继向东逃至官地附近,被特务营及曾支队各一部歼灭,一股窜回大龙华,与村内之日军会合,被第1 团第2 营协同第1 营包围,被全部歼灭(50页)。

按日军记录分析,此小龙华附近之敌,是正午前后木曾队长从315高地战场派出的稲叶小队。并不是从村内“逃出”,被派往到此处目的,是接应援军部队。杨成武《大龙华战斗详报》的特征,是完全没有描写发生在南方315高地战场的与木曾中队主力约两小队的战斗。此地是第一营奇袭大龙华村失利后的退避处。方向与日军逃避,或接应的东方(梁各庄大龙华公路)不同。退避此处死守的第一营,在正午得到杨成武派出的大部队增援后,将木曾队一小队反包围,经半日消耗战,在敌弹尽后将其一部歼灭,并缴获到一挺重机枪,一门炮。此315高地,可以说是大龙华战斗最重要的一个战场(缴获枪炮处)。可对此战场的战斗,杨成武并没有详细记录。记录的两个歼灭战地点,一是东方小龙华村附近(对稲叶队战斗),另一个是更东方的官地。

日中两个记录的最大不同点,是日军20日8时后的从大龙华村出动的目的。日军木曾队记录是向南方高地的追击战,而杨成武却写为日军向东(梁各庄方向)逃窜。大龙华据点总攻(午后一时)还未开始,为何据点内日军向东方逃窜?笔者推测,如此描写,是为了掩盖夜袭战的失败。企图让读者理解,夜袭并未失败,胜利后八路军占领了村落,迫使守敌向东方逃窜。

20日午后八路军增援主力到达后,杨成武各部在各战场的战斗都取得了全面胜利,是一个日军也承认的事实。即315高地木曾队主力,和小龙华附近稻叶小队,及大龙华村内河口小队,都在午后八路军主力到达后遭到分割包围,几乎全灭,新田救援中队也被阻挡在大红门附近道路,止步不前。

从联队史记录中“梁各庄来援部队被优势敌军阻挡,不见动静”一语判断,木曾队在315高地攻击中受阻后,企图与来援部队接应的说法是成立的。派往小龙华的稲叶小队,目的即是接应友军。结果不仅援军未到,此分兵之举更削弱了木曾队自身的自卫能力,使木曾中队主力(一小队,和联队炮,机枪分队)与稻叶小队在两地被分割孤立,增大了敌主力进行分割围歼战的风险。被分割于三处的日军,抵抗到傍晚时分弹尽,导致了几乎全灭的后果。

以上可见,真正的大龙华“歼灭战大捷”(大龙华的陷落)并不是发生在20日凌晨的夜袭,而是20日午后13时开始至20时30分,杨成武主力到达后的第二次攻击。此时木曾队主力两小队在外,大龙华村内只有河口小队和筑路警备队20余名,筑路人员若干。又没有重火器。当然抵挡不住八路军主力的长时间猛攻,以致弹尽后弃村突围。

可以认为,大龙华战斗第一次夜袭的结果(19日夜至20日凌晨),是杨成武部队(第一团第一营约600名)的失利,撤退,而集结了优势兵力的第二次战斗,才达到将敌木曾中队分割为三处,大部就歼的胜利结果。杨成武在战斗详报中,只字未提发生在南方315高地的战斗并不是疏忽,目的很可能是为了掩饰第一次(19日夜袭)攻击的失利,以将八夜袭战也纳入大龙华大捷的光辉形象之中。很明显,杨成武的战斗详报,并不是在如实记录历史,目的是为了宣传八路军的抗日大捷。

7.5. 双方自报的损失

有关大龙华战斗的战果,杨成武《大龙华战斗详报》记录:

战斗结果:1. 大龙华歼灭战的彻底胜利,…驻扎在大龙华的木曾中队及西陵警备队、炮兵一小队、工兵爆破班共约270 名,在战斗中除逃出10 余人外全部被我消灭;大红门方面亦歼灭日军140名以上,此战共歼日军400 余人。

2. 我军缴获数: 88 式山炮1 门、25式迫击炮2 门、小冲锋炮2 门、轻机枪5 挺、重机枪1 挺、步枪80 余支、短枪8 支、无线电1 架(己损坏〉、子弹5 万余发、…重要文件数十册。

3. 俘虏: 俘虏日军11 名,负伤者9 名, 内有易县指导官兼警备队队长穴田,此外俘伪军5 名、民夫100 余名。

4. 我方伤亡: 伤亡者共336 名,另赵支队13 名。…阵亡及伤亡者64 名。

日军自报的损失武器,只能确认有31式山炮一门,3年式重机枪一挺。其余的冲锋炮2门,迫击炮2门等,都不是日军装备。按战损自报原则,杨成武所称的缴获武器数和歼敌战果400余人并不可信。可取的仅是第四点的“我方伤亡”,即阵亡64名,负伤285名。损失(伤亡)总数349名。

关于日军方面战斗损失,《步兵第百四十联队史》记录:

本战斗是小林联队上陆以来的最大激战,敌遗弃尸体达五百具以上,我军战死者五十二名,之外负伤者多数”。(并列出以下具体战死者名单)

三木伊和夫、山口照一、宫本明太郎、山崎秀雄、藤本邦雄、筑本政次郎、山本弘、福田矶、小林鹿藏、见冢喜代松、田中权次郎、前田网太郎、奥平菊太郎、木村早太郎、上中铁一、长田保治、 藤井勇、冲田富一、杉浦节雄、野津丰、中岛辰治、中原惣平、三上大仙、藤本利夫、宫浦五郎、冈本政治、森胁唯雄、中村清、河合升、冈本幸一、藤本竹治、森强、和田繁、中坪宗市、中岛传一、山本寿治、荒尾治助、冈本政晴(重复)、岸本熊藏、有本龟造、西村敏夫、武田秀治、大川清吉、中本芳一、户田正躬、今田新藏、中本鹤一〈重复〉

 RiA(联队炮兵分队):冈垣义行、村下虎治、白泷丰、高井逸治、上木庆一、西坂绫太郎、尾崎清志、日诘安藏、釜本政一、米田清市、中本鹤一(共58名)

同样,按战损自报原则,以上“敌遗尸五百具以上”,也是不可取数字。可取者仅为“我军战死者五十二名,之外负伤者多数”。以上对比中可见,敌我各方的战损自报,都要比歼敌战果具体,也详细得多。特别是日军对52名战死者,提出了名单证据。为了验证联队史记录正确与否,笔者查对了《官报》的“战地其他死亡者通报”栏,结果发现大龙华战斗的记录出现在下述1941年3月8日号《官报》中,共51名。 以下是笔者按照《官报》内容作出的名单一览表。

图表7-3《官报》记录的大龙华战斗死亡者名单

其中49名,与联队史记录的名单符合。两名为联队史记录中漏记者。相反,联队史记录中大川清吉、中本芳一、白滝豊、日诘安蔵、釜本政一、米田清市等6名,并没有出现在《官报》的死亡者名单中。为何出现此种错误?

笔者见解是,战后编辑联队史时,只有资料(战斗详报)中留下的战“死者总数52名”一个线索,但没有还原到个人的名单(除战斗详报中出现的将校名外)。为此,联队史编辑者查对了行政统计资料(军籍,户籍等),其结果既是列出的58名死者的名单。从有1名重复记录者看,此作业十分潦草。还有一部分人名表记错误。可以说战后的行政资料(称战没者,包括所有场合的所有死因)统计肯定最详尽,但不会记录战斗名,只会记录死亡日期。亦包括所有原因的死亡。比如病死,事故死等。重要的是其它关联部队同日期的死亡者,也可能在调查中混入。且兵役情报以联队区(军区)区分,百四十联队的征兵地跨域兵库,鸟取两县,而死亡者的行政情报,战后却由兵库,鸟取两县分别管理,所以调查时更容易出错。按当时的战斗记录得知有52名于1939年5月20日战死,而在两县的军人档案中收集到的同日死亡者却有58名。如何确定,也无法判断,结果将其全部(包括一名重复),在联队史中列出。

为了进一步检验联队史编辑的错误,笔者又按《官报》靖国神社合祀名单进行了再次核对。其结果见下表。其中有包括步兵第百四十联队在在内的,上级第百十师团全部战死者(约半年时间内)的合祀名单。结果是百四十联队中有51名(红框内),与前出《官报》战地其他死亡者栏的大龙华战斗部分完全符合。一面《官报》战地其他死亡者栏中没有的“大川清吉、中本芳一、白滝豊、日诘安蔵、釜本政一、米田清市6名”,在百四十联队和上级师团的靖国神社合祀名单数据中(从下表着色部分),也不能确认存在。即可断定,此六名死亡者,不是百四十联队,也不是上级百十师团所属。应是调查时混入的同日其它部队战死者。此照合结果,证实了《官报》战地其他死亡者通报记录的51名应是最准确的数字。

图表7-4 《官报》合祀者名单,第110师团

有关筑路警备队20人(满洲国守陵部队)和民工、筑路工事要员(西村组)中的损失,由于不属于日军军人,军属,战斗详报,《官报》等都不会记录。推测肯定也出现了部分死伤,但现在无从查对。所以现在,只能称大龙华战斗中,八路军晋察冀军分区方面共击毙日军51名,其它(伪军,民夫,工事关系者)死伤不明。其中所谓伪军(在大龙华的满洲国守灵部队20名,此时派作修路警备),推测健全者也会和河口小队一起突围,既使都死在战场,最大也不会超出全体数字的20人。

从死亡者名单看,可知道将校死亡仅为1名小队长和一名军医准尉。虽战斗无比激烈艰苦,但木曾中队长,稻叶小队长,河口小队长三名都安全无恙,中队的死亡者,为全员的约1/3,其余大多数(包括伤兵),最终都脱出了包围圈。武器损失方面,联队炮一门,重机枪一挺在木曾队的突围之际落入八路军之手,大龙华村内装有重要文件的铁箱,也在河口小队突围时被遗弃(烧毁未遂)。

为何具有十数倍兵力面优势,八路军也不能将敌全歼?这也是一个在战术面需要认真分析的问题。从笔者所研究过的八路军的平型关,广阳战斗,陈庄,雁宿崖等复数“歼灭战”战例中都可发现,尽管在地形面,人数面(十倍于敌)已形成歼灭战条件,但日军也会轻而易举地突围。一部分最后被歼灭的原因,很多都是为了维护军队名誉,不愿意突围,即不肯放弃武器,伤员,和辎重物资等撤退。平型关老爷庙战斗中,被包围在最前线阵地的新庄中佐,身边的数名随员,多次返回关沟村(后方基地)报告情况,请求增援。最后身边的护卫兵两名,在新庄队长死后也都突围成功得以生还,仅新庄本人死在阵地中。可见新庄的死因,并不是被包围,而是至死不肯下令撤退。新庄死后,接替指挥的矢岛中队长立即下达了烧毁车辆后撤退命令,所以矢岛,中西两中队的大部分人员得以脱离包围圈(仅数名在烧毁车辆时战死)安全返回出发地点关沟村。

以上按几种材料综合考证了大龙华战斗的日军死亡人数和战斗过程。可见战斗中木曾中队遭到围歼,损失惨重是一个事实,但并没有被全部歼灭。杨成武战斗详报记录的歼灭木曾中队270名,大红门方面日军援军140名以上的记录也不真实,不可信。大红门方面来援的新田中队一部,属于第三大队,若有损失,必然记录在联队史和《官报》1939年5月20日的“战地其他死亡者”栏的51名中。所以整个大龙华战斗,可确认不包括伪军(满洲国守陵部队),民夫,工事关系者的第百四十联队日军死亡人数,仅此51名。



[1] 《聂荣臻回忆录》1984年,438页。

[2] 《聂荣臻传》《“名将之花”的凋谢》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278页。

[3] 原载《新华日报/华北版》,本文引自《八路军军政杂志》1940年第3期9页。原文内容应来自杨成武供稿。

[4] 《杨成武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517页。

[5] 『鳥取綜合聯隊史』、鳥取綜合聯隊史刊行委員会, 1983年。

[6] 前出『鳥取綜合聯隊史』、441頁。

[7] 前出『鳥取綜合聯隊史』、467頁。

[8] 出征时编成表中为「新田二三郎」,文中出现时变成「新田平五郎」。

[9]《大龙华战斗详报》《杨成武军事文选》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45页。

[10] 「第110師団状況報告」JACAR:C13070382700、6/26 .

[11] 『鳥取綜合聯隊史』、鳥取綜合聯隊史刊行委員会, 1983年、468頁。

[12] 《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第七卷《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役战斗总览》(上)军事科学院历史研究部,2004年,253页。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