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輪轉」在史鐵生〈命若琴弦〉中的意義
中國作家史鐵生,1951年出生北京,1972年雙腿癱瘓,殘疾非但沒有削弱他的書寫力道,反見深邃的獨特情感。《命若琴弦》收錄中短篇小說作品七則,其中〈命若琴弦〉最受人矚目。1985年〈命若琴弦〉的出現,展現出史鐵生對於「生存」的深刻感受——是一種無奈也是一種失望,即便如此,依舊要仰賴著希望而活下去的現實態度。
老瞎子:見證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命若琴弦〉描繪一對盲眼師徒,周遊各地以彈奏三弦琴並說書的方式討生活,目的除了活下去之外,就是要彈斷一千根琴弦以求得自古傳授恢復視力的藥方。老瞎子在開頭就說:「幹咱們這營生的,一輩子就是走」。這裡暗示的就是人生不變的道理,從出生開始,人就要不停在時間的路上走著,直到死去,才能在時間的路上休息。試想,這樣的人生有多累,若不是前方有個目標或是目的,如何能在這條人生的道路上前進?所以,史鐵生很自然的將人生的哲理融入語言的對話之中,顯得這條線索既自然又深邃。那麼,目標與目的是甚麼呢?透過小瞎子的口吻可以明白一二:「咱這命就在這幾根琴弦上,您師父我師爺說的。我都聽過八百遍了。您師父還給了您留下一張藥方,您得彈斷一千根琴弦才能去抓那付藥,吃了藥您就能看見東西了。」老瞎子還補充說「彈斷一千根琴弦」是「藥引子」。這樣的人生目標多麼的天真與單純,卻也是人心對於信仰的初衷——小心翼翼的虔誠態度,方能召喚真正的奇蹟。一個「誠」字貫穿全文。老瞎子花了五十多年歲月的辛勞才接近夢想成真的終點,「不過現在他老了,無論如何沒幾年活頭了,失去的已經永遠失去了,他像是剛剛意識到這一點。七十年中所受的全部辛苦就為了最後能看一眼世界,這值得嗎?他問自己。」這段話象徵人難免質疑結局是否真如人意,回顧過往付出的一切,面對即將到來的答案,焦慮與恐慌的心緒湧上心頭,這是最煎熬的時刻。
當老瞎子真彈斷了千根琴弦,取藥方後才發現是一張白紙,內心某種「存在」被掏空,試看文中所言:「他一路走,便懷戀起過去的日子,才知道以往那些奔奔忙忙興致勃勃地翻山、趕路、彈琴,乃至心焦,憂慮都是多麼歡樂!那時有個東西把心弦扯緊,雖然那東西原是虛設。」其實,老瞎子早就得到真正的藥方與藥引子,就在誠心誠意的「走」與無怨無悔地「追求」的過程中。「目標」對老瞎子而言,只是「答案」。所以,老瞎子的師父才會說:「記住,人的命就像這琴弦,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
小瞎子:用心靈之眼,體驗生命的美好
小瞎子宛如老瞎子的翻版,走在老瞎子曾經走過的經歷上。小瞎子十四歲被送來跟隨老瞎子學說書的功夫,好有個一技之長可以過生活。可是小瞎子總頑皮,老瞎子說:「老人的話你從來不著耳朵聽。」我們每個人都是如此。生活唯有親身經歷過後才算真正的體會與領悟,聽來的教訓永遠都像是耳邊風,像是不切實際的話語。對於小瞎子而言,曾經有過三年真見過世界的經驗,因此還可以有憑有據的幻想,靠的就是一台「電匣子」。試看文中敘述:「這只神奇的匣子永遠令他著迷,遙遠的地方和稀奇古怪的事物使他幻想不絕,憑藉三年朦朧的記憶,補充著萬物的色彩和形象。」這種閱讀的方式正適合說書人學習。小瞎子總比老瞎子好運,老瞎子可是打從出生就看不見。再說,年輕人正是慾望漸盛之時,小瞎子又遇蘭秀兒的陪伴與打鬧,終究「他們試著親了嘴兒,滋味真不壞……」的對於男女之間有了初開的經驗。如同老瞎子的過往。所以盲眼師徒二人有著相似的遭遇才會有著如此堅定的信念:「一切都是值得的。一輩子的辛苦都是值得的,能看一回,好好看一回,怎麼都是值得的。」這種欲望成了虔誠供俸的信仰,如同,文中最後說:「目的雖是虛設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麼拉緊;拉不緊就彈不響。」命運就在這樣的信念中輪迴流轉。
結語:越簡單越深邃,輕鬆思考最能收獲真義
〈命若琴弦〉是很簡單平淡的故事,卻飽含人人都看得明白的哲理。雖是「謊言」卻是能讓現實生活變得有意義與價值的「藥引子」。有些研究者會用存在主義的「荒謬」視角作為析論的詮釋,但是,我卻認為〈命若琴弦〉並不荒謬,而是非常本質化且現實的反映。試問,多少人不是懷抱著相同的心態去過生活,多少人是對於未來不看好卻仍是努力生活在實踐上的天真分子。「荒謬」是知識份子創造的解釋,對一般人而言,只不過是把日子過好的習慣,僅此而已。
2021.07.07 初稿,讀雨居書房
2021.07.07 首發,方格子
2021.09.12 分享,馬特市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