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ion history and IPFS entry, back to latest
傅元罄
IPFS What is this

Content Hash

身體,與我們艱難的生活:讀《法國現象學的蹤跡:從沙特到德里達》

傅元罄
·
·
身體,總是需要水、空氣、陽光;不管我們有沒有意識要這樣做,身體總是需要世界、持續的與外在世界交換一些物質。身體不但活在世界之中,並且總是主動的需求、走向這個世界。

人,是什麼?關於這個問題,不同人、不同學科會給出非常多的描述與答案。如果要把這些答案都收集起來,可能必須建造一間地球也乘載不下的圖書館。但是,這好像不只是一個抽象的、與日常生活無關的問題;而是一個對每個人都很重要的問題。因為我們對「人是什麼/我是什麼」有什麼樣的回答,也幾乎決定了我們怎麼過日常生活,怎麼樣考慮別人在自己生命中的地位。

俗話說的好:「隔行如隔山」。特別是在今天,各個學科都發展得非常深入、詳盡的年代,平常專注在不同學問上的人,很難去吸收一本專業的、但卻非本科的好書。因此,劉國英教授的《法國現象學的蹤跡:從沙特到德里達》,雖然在漢語哲學界是一本經典之作,但是對一般人來說,大概從翻開的第一頁,就會看到無數個不曾讀過的專業術語。不過,其實這本書裡的很多內容,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是幫助很大的。因此,我們認為寫一篇比較簡單的、讓一般人能夠進入這本經典的地圖,是件很有益的工作。

說了這麼多,到底我們要討論什麼呢?為了避免讀者走入一座看不見前景的迷宮,我們先在這裡預報:我們要討論「身體」如何在世界中運作,以及怎麼樣協調外在世界與自己的衝突。

劉國英:《法國現象學的蹤跡:從沙特到德里達》。截自HyRead ebook圖書館

在思考前,我最確定的是什麼?

哲學家常常思考一個問題:什麼是我們最確定、無法懷疑的事情,什麼可以作為知識最可靠、最穩固的起點?一個可能的答案是:我們在世界中存在。畢竟,不論我們如何去思考「人類」,人是意識、頭腦、或是神經系統,甚至即使人只不過是某種「錯覺」等等;那至少,確實有這種「錯覺」的存在。所以,「我們存在」似乎是一件無法否認的事實。

身體,是往世界去的存在

到這裡你可能會想:我們存在,有什麼值得懷疑的嗎?為什麼要白費力氣提這件事?其實理由很簡單:透過這樣的強調,我們會更容易會發現「身體」在生命中的重要性。

我們,總是依賴某些人際關係活著。但是,如果我們被傷透了心,對每個人都感到失望;那我們也可能會把心關起來,只和別人維持表面上的關係。我們的心、意識可以這樣做;但是對我們的「身體」來說,卻是不可能的。身體,總是需要水、空氣、陽光;不管我們有沒有意識要這樣做,身體總是需要世界、持續的與外在世界交換一些物質。身體不但活在世界之中,並且總是主動的需求、走向這個世界。

器官與身體:身體怎麼協調各個部位?

不過,一旦我們把身體放置在世界之中,就會對身體的運作方式產生疑惑。在世界中,桌子與椅子是兩個不同的、可以互相獨立的東西;身體的各個部位之間,也是這樣的關係嗎?譬如說:我們的身體中有許多不同的器官,眼睛是用來看的、耳朵是用來聽的等等。身體,就是不同的器官分別運作,然後把所接收的資料與反應「相加」的總和嗎?

根據這本書的研究,我們有蠻大的信心說:應當不是。身體遠遠不是每個器官各自運作,然後簡單的相加而已。譬如說當我們在踢足球的時候,並不是先用眼睛測量腳與足球的距離,再用腳踢球;而是二者同時運作把球踢出去。

你可能會說:這只是眼睛與腳發揮作用的間隔時間很短,不代表兩個器官通過某種「非器官」的東西連結在一起。梅洛龐蒂/劉國英舉出了更明顯的例子:切除了四肢之一的人,他們在已經被切除的部位,還是會感到疼痛;這是醫學所說的「幻肢」現象(phantom limb)。如果身體只是器官的相加;那麼器官已經被切除了,怎麼還會有感覺呢?看來,各個器官的「感覺」不只是被記錄在那個器官當中,而是記錄在整個身體裡面。也就是說,我們的身體作為一個整體,記憶著我們一直以來,身體各部位的協調方式、習慣與感覺。

結語

OK,說了這麼多,好像還是在說一些人盡皆知的事情啊?這些與我們的生活,有什麼相關?但如果我們仔細想想,就會發現:剛才所提到的每一點,都可以應用在生活上。

如果我們知道「身體」不只是各個部位的結合,而是一個整體,連結各部位的感覺與行動。那就代表:我們對身體的保養,不能只是保養身體的每個部分;而是也必須發揮、訓練身體各個部位間的連結,去進行某種讓全身同時參與的運動。單獨訓練某些部位雖然好,但並沒有完整發揮出身體的正常機能。

再來是:我們始終都需要世界;我們只要還有身體的一天,就不可能擺脫自己對世界的需求。人際關係也在這層關係裡;因為在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中,我們不可能凡事都自己來,而是必須仰賴來自其他人的商品。舉個極端的例子:即使是不踏出房間門的家裡蹲,也必須有人在他的門口送飯,才能夠活下去。因此,如果我們連最基本的生存都與他人有關,那我們怎麼可能逃避所有的人際關係呢?所以,如果我們重新檢視最普通、最熟悉的「身體」,可以幫助我們切實的選擇「A關係或B關係」,而不是選擇拒絕一切人際關係。


結尾後PS

本篇文章的重點在於「普及」,所以盡量只提到最基礎的幾個觀念;如果想看關於「身體」的更進一步探討,可以參考我的另一篇文章:〈催眠術,可以治療當代社會的文化病症?畢來德談《莊子》X艾瑞克森〉

本文首刊於Readmoo閱讀最前線,特此致謝

連結:https://news.readmoo.com/2021/09/11/210911-phenomenology/

CC BY-NC-ND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