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雜無章~(26)吃蟹的人

Wu Ming
·
(edited)
·
IPFS
·
忘了第一次吃蟹是什麼蟹, 一打開雪櫃有幾隻青色蟹坐在雪櫃的第一層,眼珠轉來轉去,五花大綁地被捆起來,口裡吐出一串串泡泡。小手往泡泡碰,黏黏的。

外公大嗌:「妹(我的小名) 不要碰,小心把你手指斷掉。」

就是如此,就算是熟蟹,小時候也不容許我碰。外公雖是上一代人,但思想開放,沒有父權社會的男性至上主義。如果他吃蟹,都會把所有蟹殼,蟹鉗剝去,將蟹肉送到我們每一個小孫的碗中,不分男女,長孫,次孫,幼孫,也一視同仁。 因為外公處處照料,媽媽自然地只懂吃,而不懂處理。 

第一次學懂剝蟹,是在韓國旅行,食店的經理教我怎樣用蟹剪,把所有蟹肉取出。韓國的蟹剪比香港食店供應的鋒利有力,中間位置可作蟹夾。食店的經理以韓文教導,親身示範,我當然是聽不懂,不過看懂了。自此以後,我就愛上剝蟹的不求人技能。 

媽媽愛吃蟹,不過要她剝,她就寧可不吃。有次,她一面在吃我剝的蟹肉,一面說 「第一個吃蟹的人真聰明,人又怎知蟹,龍蝦,蝦等是可以吃?」

對第一個吃蟹的人,充滿讚嘆的不止她,魯迅當年在北平輔仁大學演講《今春的兩種感想》,也曾說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勇士。

那時年少,讀着魯迅寫的 「許多歷史的教訓,都是用極大的犧牲換來的。」不太明白,但他以吃蟹再解釋「譬如吃東西罷,某種是毒物不能吃,這一定是以前有多少人吃死了,才知道的。所以我想,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

我就被當頭棒喝,明白他指的是, 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精神,像神農氏嘗百草,就算賠上生命,也在所不惜。

魯迅筆下的蟹還有《瑣記》,他憶起自己在南京讀書時,有些高年級學生「上講堂時挾著一堆厚而且大的洋書,氣昂昂地走著,便是空著手,也一定將肘彎撐開,像一隻螃蟹。」

很記得,筆鋒一轉,他說:「這一種螃蟹式的名公巨卿,現在都闊別得很久了,前四五年,竟在教育部的破腳躺椅上,發現了這姿勢⋯⋯」

今天重温,噗嗤一笑,心中暗想,羣蟹剛在新聞出現。

毒蛇總曲走, 螃蟹總横行。一群螃蟹過街就是橫行霸道。 明明都不是什麼高尚讚譽的特質,但香港人很聰明,都知道自己是繼印度之後,最麻煩,最擅長投訴的社羣。 此點,我認自己非常香港人,我16歲已幫朋友媽媽寫英文投訴信,去電訊公司討回多收費用。

我們最明自己, 懂自嘲也懂戲虐。有年表哥和第18任女友拍拖,去維園年宵,就買了隻螃蟹型煙灰缸送給外婆作玩意。此設計師其實頗有想法,蟹蓋可揭開,煙頭置内,再合上蟹蓋就是個擺設。表哥把此玩物送給外婆,寓意她横行霸道。

外婆當然是呼風喚雨的長輩,我們對上一代都有一份對蟹的敬意。

九龍城街市有一個蟹檔,店主是個華髮蕭蕭的老人,我第一次買蟹什麼也不懂,他說:「如果信得過我,我選好嗎,不好的,告訴我,下次我賠給你。」 店主太懂做生意了,因為生意就是一次生,兩次熟,貨真價實,童叟無欺。

第二次再去此檔,我已不多說,只需報上要多少蟹,就全交老闆決定。

有個星期天, 蟹檔老闆身旁多了位跟我差不多年齡的瘦削男生,Polo T恤,牛仔褲,非常詩文。 老闆說:「我兒子」 我微笑道:「我估到,因為很有父子相呢,老闆你今日人強馬壯喔!」

老闆如常幫我挑選螃蟹,身旁的兒子欲幫忙,就被老闆大吼:「不要碰!小心手指!」 我想起外公。 

又有個星期天,我在蟹檔看不見老闆,只見到我叫作「哥哥」的老闆兒子,原來老闆今日不太舒服,他頂上了,並說他也懂選蟹。 年輕的手的確跟老闆不同,沒有褶皺,沒有老繭。

穿上老闆的膠圍裙,手超刀落,半點新手的青澀也沒有,孩童的哥哥從前是有幫手賣蟹。難得是成了會計師的他,週末回家探探父母,也伴着老闆賣蟹。 

「你喜歡吃蟹呀?」 

我回説「是我媽媽喜歡吃蟹,但她不懂剝蟹,全家的蟹也是我剝的,也樂意剝,因為我都把蟹膏除去。為她和家人健康,淺嚐好了,老闆也知,專為我選些肉多的蟹。」 

同代人,香港養成,處處被上一代慣着。大家明白,家蟹橫行,飛揚跋扈並非為自己。

魯迅說:「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誰敢去吃它呢?像這種人我們當極端感謝的。」 

對!是一種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謝意。






CC BY-NC-ND 2.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Wu Ming You don’t know until you try (I write when I have occasion, and sometimes I have no occasion. ) Wuming@liker.social
  • Author
  • More

不知不覺的漸

英國的Left Behind

2025 年,世界不缺St Stev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