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一本書:裝幀會議(內頁構成篇)
翻過扉頁之後,迎來的就是書本的內頁,也就是真正體現書籍內容核心架構的部分。書本內頁的組成大致如下圖所示,但並非所有書都有這些頁面,而是視類型、裝訂方式與東西方習慣不同而改變。
編輯需要了解不同類型的書籍由哪些單元構成,並幫助、提醒作者完成所需的內容。
- 半書名頁:西方書本常見的前置頁,以略低調於書名頁的方式呈現。
- 前廣告頁:放置該書作者的系列作品、出版社同書系的其他著作,或是介紹書系內容、出版社本身的介紹等內容。
- 書名頁:登載書名、副書名、出版社商標、出版地與年分等,以及裝飾性的元素或插圖。通常是封面的簡化,或直接使用封面作為書名頁。
- 版權頁(前 or 後):登載該書之出版、製作、編輯、營銷、印刷團隊訊息以及版權聲明與訊息等資料。包含該書之定價、出版時間與版次、刷次、ISBN(國際標準書號)、GPN(政府出版品編號)與CIP(出版品預行編目;有時候會將CIP獨立一頁)。版權頁可能位於書名頁後,也可能置於全書末尾。過去曾有作者會要求在版權頁蓋章,以證明作者知道有多少數量的書在市面販售,以免出版社有偷印偷賣而不計入版稅的情況;在現今的翻譯書中,也時見權利方會要求臺灣出版社貼上防偽的「授權貼紙」,也是相同作用。
- 推薦文:由編輯邀請名人撰寫,或為各界評論之推薦短文、推薦詞與評論集錦。
- 凡例、編輯弁言(前言):常見於工具書、史料圖錄與學術書中,為編輯人員對本書的內容與編輯方式說明。也就是編纂說明、編輯大綱等內容,描繪出版緣起、編輯體例、內容取材或主旨議題探討的範圍等。
- 獻詞頁:簡短寫出本書題獻的對象,可能是作者的親友、啟發本書之人、協助本書創作至關重要之人或與該書議題重要相關之人。
- 目次:完整呈現書籍主文的架構,條列章節名目與頁碼,提供讀者查閱之用。讀者一般透過目次綜覽全書大綱,以此評估書籍的編排與重點。
- 導論、導讀:常見於經典著作或較艱澀的書籍,作為一種大篇幅的輔文,用來引導、協助讀者了解全書要旨與閱讀方式。通常由他人撰述,多少帶點評論與詮釋的觀點。
- 序、前言:書的開場白,由作者交代本書創作的動機、緣起、宗旨。或由他人撰述(推薦序),以表敬愛或作為對本書的評論與心得。序文的功能在於引起讀者的閱讀興味,並且不會喧賓奪主。
- 章名頁:篇章起首,各章節的門面,登載章節名稱與裝飾性的元素,用以區分各個獨立的篇章。慣例上書名頁、目次、章名頁與版權頁等,由編輯規劃並經版面設計之特別頁面,不設頁碼。在單頁章名頁的情況中,左翻書章名頁置於右頁起;右翻書章名頁置於左頁起。
- 楔子:在故事作品中,塞入正文前的短文,作用為補充正文與加強敘事。與正文不直接相關,而是勾起讀者的好奇心並營造氣氛與懸念之用。
- 序章:如戲劇中的「序幕」(第一幕前的一場戲),在故事作品中交代世界觀、人物與時代,烘托出劇情展開的氛圍,以開啟正文的故事情節;或不直接與正文第一章相關,而是遠述與本書劇情重點相關之事件開端。
- 主文:構成書籍的主體,依據不同的文類有不同的內容。
- 跋、後記:若簡述本書創作緣起的文字置於書末,則稱為跋;所有置於主文之後的補充性文字都可稱為後記,可用於回顧正文、撰寫謝辭與致意的內容。
- 註解:分為隨頁註(腳註)與頁後註(置於篇章結尾或全書結尾),就註解的內容而言分為「資料註」與「內容註」。前者用以說明引用資料之出處,後者用以闡釋、補充說明正文或引用資料。使用註腳在於避免打斷行文與閱讀性,因此要避免過於大量的註腳占據版面,否則反而有鳩佔鵲巢之嫌。
- 參考文獻:條列作者在撰述本書時所參考與引用的文獻資料,依據不同的學門與作者習慣參考的制度,而有不同的寫法。全書之參考文獻格式應一致。
- 附錄:與本書內容相關的延伸資料或補充,並依主文提及的順序擺放。附錄可能是問卷調查的內容、表格、原始數據、專業術語釋義、中外文對照及詞彙表。
- 書後索引:根據本書所提及之重要名詞、事項或概念,逐字、逐詞、逐句條列,並附上頁碼供讀者查閱其出現在書中的段落。索引收錄的名詞可能是人名、事件名、年分、地名、物名、書名、篇名⋯⋯)與抽象的概念或主題(句子)。若為外文書翻譯本,需查找原文索引所附上的頁碼所指涉的段落,再對應到中文版段落的頁碼之中,因此需要對原文有一定的理解並逐條、逐頁查核;另一種方式為中文版所收錄的索引頁碼仍為原文頁碼,並在內頁段落旁標明「原書頁碼」,供讀者可同時查找中文版與原文書。
- 後廣告頁:依據出版社廣告與行銷需要,放置出版社所發行書訊或配合廠商之廣告、折價券等。
- 讀者回函:出版社向讀者諮詢的意見調查與問卷。其內容可能是詢問讀者的背景與購書通路等行銷資料,同時也提供讀者向出版社反應意見與陳述評價的工具。如今出版社也會在讀者回函上附上QR code供讀者填寫線上版,或取消讀者回函的頁面,一併由線上客服或客服信箱處理。
配合出版社習慣的架構,並依據不同的書籍類型與情況,安排適合的元素與順序製作成落版單。在後續的編輯會議中,即可以落版單與作者或設計師、排版人員溝通書籍整體的裝幀設計規劃。
有了清楚的書籍架構骨幹後,接著是安排以「頁」為單位的閱讀版面配置。
隨意翻開書本後,映入眼簾的就是最主要的內文版面。書籍的「排版」也多指這一部份。沒有專門美術或設計部門的出版社,一般會將書籍的「封面」與「內頁排版」交給專業的設計師與美術編輯處理(當然也有工作室、設計師提供統包的整體裝幀設計服務)。
美術編輯需要依據執行編輯規劃的書籍架構,針對不同的頁面設計風格一致的版型,如:書名頁、目次、前輔文、章名頁、主文、後輔文、版權頁等頁面。書名頁有時候是由封面設計師設計,端看編輯專案的規劃如何。
構成內頁版型的部位大致有:
- 版心:書籍頁面中配置文字與圖片的主要部分。版心與頁面四周留白的大小,決定了讀者閱讀內文的節奏與舒適性。版心越大,容納的資訊就越多,容易引起讀者閱讀疲勞與心理障礙;反之,設計適當的字距、行距與留白空間,除了營造特定風格的閱讀感外,也較能讓讀者從容不迫地展讀。
- 天地:天頭、地腳餘白,置於版心上下的白邊,天地的範圍影響版心給人的「輕、重」感。散文、詩集等重視「閱讀感」的書本會強調天地的留白,而學術書、大部頭的商管、心理學叢書與小說等,為了塞入大量的文字與縮減頁數,則會縮小天地的空間。
- 內邊:訂口餘白,版心旁靠近裝訂邊的白邊。由於不同的裝訂方式會影響能翻開書籍的幅度,因此內邊的距離就要有相應的調整。一般來說,內邊會大於外邊。
- 外邊:前切口餘白,版心旁靠近書口(翻書側)的白邊。外邊的設計與印刷色會影響書口的呈現。工具書為了方便讀者查閱,可能會在外邊設計索引標籤或鑿出拇指索引。
- 頁眉:可能置放於天頭、地腳與外邊的欄位,用以標示書名、篇章名或章節標題的地方。
- 頁碼:可能置於頁眉處,也可能獨立出現的頁面編碼。頁碼的標示方式分為羅馬數字與阿拉伯數字,一般將羅馬數字用於前置頁、阿拉伯數字用於本文主體。但現在大部分的書都直接從構成書頁(書芯)本體的書帖集合中的第一頁以阿拉伯數字計頁(如果書名頁為第一頁,那頁1就是從書名頁開始計算,直到最後一頁,為書籍的總頁數)。
在發想一本書的裝幀設計時,端視編輯習慣於什麼階段決定書的裝訂法。不同的裝訂法決定了書是否有書背?(騎馬釘、裸背線裝、線圈裝可能沒有書背)可否平攤書本?(裸背線裝、廣開裝可以;一般膠裝、平釘不行)也就影響了內頁版面的內邊大小。
- 騎馬釘:常見於雜誌的裝訂法,以機器將鐵線於書頁對摺處釘合。沒有書背,可以平攤展示內文與圖面。
- 歐姆Ω釘:與騎馬釘一樣,只是會於裝訂邊露出Ω型鐵線,方便賣場掛閱。
- 裸背線裝:內頁穿線裝訂後,不另外上膠。書背完全裸露在外,但可以完全攤平內頁,利於置入跨頁的圖片。
- 廣開膠裝:使用較具彈性的熱融膠貼合書背;或是內頁的裝訂邊上膠後不直接貼合書背(空背),讓書得以展開的幅度夠大,利於讀者翻閱,也不會摺傷書背。
- 穿線膠裝:精裝本主流的裝訂法,將內頁書背邊穿線後再上膠的做法。
- 一般膠裝:最簡便與經濟的裝訂法,將內頁書背邊銑過增加刮痕加強膠的附著力再上膠黏合書封的做法。
- 破脊膠裝:在書頁裝訂邊打上破洞,讓熱融膠可以滲進裝訂邊,比一般膠裝來得堅固。
- 平釘:內頁配頁後,先於距裝訂邊5mm的兩到三處像釘書機一樣以鐵線固定後再上膠貼合書封。非常堅固,但是內邊必須留有空間。
- 硬背精裝:精裝書的內頁完全貼合書背,非常牢靠但難以翻閱。如今精裝書多半以空背的方式,內頁裝訂邊不與書背貼合,方便翻閱。
美術編輯透過調整版心的大小與擺放位置,設計各個頁面的版型,並決定閱讀的視覺次序與動線。於一個設定的單元內,使用固定的版心設計,可以建構一致的視覺體驗,而讓讀者專注於閱讀內容,視版型於無形。
相比傳統的紙書出版,不管是線上或實體的雜誌、個人誌或Zine(獨立出版)更願意嘗試嶄新的排版方式與實驗性版型設計。突破傳統以系統性的版心規劃所帶來的局限與自由限制。以下列舉部分出版物的版型:
對稱的版心設計,是相當典型的文字書版型。地腳餘白大於天頭,營造輕盈的感覺,但置於地腳的頁眉與頁碼,則讓版面有勻稱與站穩的感覺。
非對稱的版心設計,兩頁的外邊(前切口餘白)不一致,但是天地餘白空間一致。
頁眉與頁碼採「對聯式」置於內頁的左右外邊,並加上插圖裝飾。
標準的學術書版面,在不影響閱讀的前提下壓縮版心四周留白的空間。由於學術書多半會運用到許多數字、年分與歐文名詞,且市面上許多學術書是翻譯自歐美,因此也以橫排(左翻)為主流。
在橫排的頁面另外分出一大一小的兩欄式版面。靠近內邊的「小欄」用來置放圖說。
特定知識普及類的短讀物,為了避免讀者閱讀疲勞與產生抗拒閱讀的心理,多半會以較活潑、帶插畫的版面設計,使用大量留白來壓縮版心的大小,讓人有不知不覺就讀完一頁、接著一頁的成就感。
雜誌的版面重視情報與資訊的呈現,並透過視覺設計與大量的照片、彩圖引誘讀者的閱讀興趣。 《台北畫刊》在大標與引言的頁面使用大的單欄設計,過渡到主文後則是並列的雙欄版心。
部分雜誌會突破全書一致性的版心局限,而依據不同的內文與頁面調整版面的呈現。
對封面與內頁版型有初步構想後,即是提交給專門的設計師、美術編輯製作,或是委託專業設計公司、工作室承攬整本書的裝幀設計,端看出版社或編輯的工作需求與預算。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將先概覽同為書籍裝幀一環的「選紙」工作,但實際在編務中會在什麼階段選紙,卻可能是不斷與設計師討論、或考慮成本後才進行。
本文同步發表於方格子。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