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九十年前臺灣最早的自動交換電話

偏門研究員 KUN
·
·
IPFS
·
在現下這個人手一機的時代,加以發達的網路通訊,多數人應該很難想象昔日需要接線生幫忙「交換」電話。九十年前的今天,高雄電話交換局啟用了先進的自動交換系統,不過九十年後的今天,這個臺灣自動電話發祥之地,卻依舊空空如也。

訊息傳播方式之變遷對於人類文明的演進有著深遠影響,尤其是在1856年安東尼奧・穆齊(Antonio Meucci)發明電話系統後,人與人得以直接通話,走入了通信的新紀元。臺灣的電話發展在日本時代奠定重要基礎,百年前即可享有現代化的文明設施,在現下這個人手一機的時代,加以發達的網路通訊,我們是否能想像在一世紀多以前,要打上一通電話是多麼不簡單呢?

Telephone意即遠方的聲音,中國最初直接音譯為「德律風」,在《臺陽見聞錄》中有「地律風」的寫法,我們現在所慣用的「電話」則是由日本人所發明之詞彙。1887年慕德醫院的梅爾(W. W. Myers)醫師,曾向清廷提出位於打狗旗後(今高雄旗津地區)的醫院與租界間電話系統建置,用來推廣門徒學習,以及方便請醫,惜因通商條約之限制而未予批准。

直到1897年,臺灣才由日本人引進了電話,第一條線路架設於澎湖,聯繫馬公與西嶼地區的守備隊、郵便電信局與燈塔,後來本島數個官衙、軍隊、醫院等重要機關之間也完成配線,專供軍隊與政府官員使用。

等到電話正式推展至民間,已經是1900年的事了,總督府首先將電話交換局官制化,開始電話交換業務並頒布規則,開放民眾申請市內電話,並陸續架設市外的長距電話網路。時至1920年代,臺北、高雄間以及臺北、花蓮間的電話直通線相繼竣工,使得臺灣資訊傳遞的效率大為提升,同時促進各地新聞之流通。

1934年臺灣的電信回線圖(資料來源:國立臺灣圖書館)

電話機在連接線路、傳遞語音的過程中,交換系統扮演著關鍵角色,是使任兩方用戶連接起來通話的樞紐。早期的磁石式及共電式電話沒有撥盤或按鍵,發話端送出的電流會先通往電話交換機構,接線人員接起詢問後,才會再接往受話端通話。

當時接線人員稱為「交換手」,起初皆可見男、女交換手,但相較之下女性技術熟練、態度親切,後來的交換手幾乎都由女性擔任,還特別有「交換姬」、「電姬」或「モシモシ孃」這樣的稱號。

位於榮町的臺北電話交換室內部市內電話交換之作業情形(資料來源:廖明睿)

在通信技術不斷改良的進程下,發明出不用人工轉接的自動式交換器,解決手動式電話交換業務常會出現的失誤情形,更能快速地通話,提高服務品質。1924年日本政府先嘗試在關東州大連市採用自動式電話系統,因為效果十分良好,故東京的京橋電話局也在兩年後開辦了自動式電話業務,是日本自動交換電話的發祥之地。

富士電機製造株式會社廣告中可見其販售的電話設備品項(資料來源:《電氣事業要覽》)

而臺灣最早引進該系統的地點為高雄,位於堀江町的電話交換局新廳舍落成後,旋即進行新管線的鋪設,在1932年2月1日開通全臺最早的自動式電話交換業務,採用史特勞傑(Almon B. Strowger)發明的步進制自動交換機,起初開放1600個門號,以市內電話服務為主。

1930年落成的高雄電話交換局廳舍

1930年落成的高雄電話交換局廳舍,由遞信部的技手清水史設計,鋼筋混凝土造混合磚造的建物臨街退縮不設亭仔腳,轉角以圓弧造型處理,為當時高雄市區街角建築之特徵,入口位於側邊,不另設車寄,整體簡單俐落,僅在女兒牆及轉角山頭部位有較多裝飾。

當時為了推廣自動式電話,還在各處放映活動寫真,並陳列自動交換機的模型,還有印刷物及繪葉書可以索取。爾後政府當局見高雄自動交換電話的效率甚好,兩年後遞信部才決定在臺北架設自動式電話,1937年新臺北電話交換局於落成啟用,為今日中華電信博愛服務中心,已被列入市定古蹟。

臺北電話局現由中華電信博愛服務中心所使用

1938年官方在士林又設置一處自動式系統的小型無人局,緊接著尚有嘉義與新竹的電話交換局相繼採用自動式電話。

1939年落成的嘉義電話交換室已被指定為歷史建築(資料來源: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高雄電話交換局戰後轉為高雄電信局所用,位於今日的五福四路與建國四路口,原建築逃過美軍轟炸,還存在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1990年代才被拆除,目前仍為空地。

戰後改為高雄電信局的高雄電話交換局(資料來源:《高雄市志(概述篇)》)

日本舊京橋電話局雖已不存,但早在1975年就設立了「自動電話交換発祥之地」的紀念碑,讓更多人了解當地文明演進的歷程,而臺灣自動交換電話業務之嚆矢,其遺址在九十年後的今天仍空空如也。

日本自動電話交換発祥之地紀念碑(資料來源:昭和通信サービス株式会社)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偏門研究員 KUN老靈魂一枚,多重身分。 談城市也論建築,說人物也講史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建築]高雄武德殿一世紀

[史話]「做中國人有夠衰」(林迦,1947)

[人物]南臺灣第一拳師—施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