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開「社群心態」,matters為什麼比medium、方格子更適合用來創作?
寫這篇之前,得先說一下matters的缺點:大概就是政治話題太多,還有目前改版(2020.03)的介面必須改善,以及首頁文章的排列容易埋藏了許多好文章,如果沒有人去挖新文章拍手到首頁,常常就會讓整個平台的討論過分單一了。方格子的頁面排序也有這個問題,但我只用了一陣子,後續只討論我使用過的經驗。
先說「社群心態」好了。
不論是matters、medium、方格子,在使用上我們往往會被困在Facebook、twitter……這些社群網站的思考裡:
我們經常性地將「與他人互動」、「觸擊到誰」、「有沒有人看見」、「多少點擊量」這些放在「創作」之上,這是長久以來被使用社群網站給養成必然性的反射習慣。但真正從「創作」衍生出人與人之間的「以文會友」、「以創作交流」是必須拋掉那樣的社交思考!
大多數的人煩膩社交的往來,但大多數的人還是渴望與其他人交流,以致在挑選平台的時候,會去思考「哪一個平台的使用人數比較多」、「哪一個平台我被看見的機會比較大」、「哪一個平台我的朋友才會想用」……真要認真思考這事,其實可以回到舊時代的部落格、新聞台、新浪博客的使用,也許會有人認為「現在就不是以前那個時代啊!」
那我們回頭去看所有的創作者最初的目的或一開始的發表,應該少數是被培養、操作出來的,多數仍然是一個人獨自經營,可能是發表的作品特別、能吸引人、能得到共鳴而慢慢累積起自己的群眾,才能有後續的穩定接收訊息的觀眾、讀者,最後形成比較強大的支持者(跟隨者)。
也就是說,不論你使用任何平台,平台都只是輔助創作者的角色。你必然需要專注的創作、分享,以及花一點時間和力氣去行銷和推薦自己!這與「社交」非常不相同,創作是透過「作品」與人互動、往來,「社交」則是以人際關係作為基礎,前者經營作品,後者經營關係,若是混攪在一塊,就容易常常陷在「有沒有人看」、「有多少人看」、「為什麼朋友都不來」的無限循環裡,最後創作都不算創作了!
如果把個人的空間從平台拉出來看,就更清楚了。
只有那個空間是完完全全代表你個人的,為什麼要管「平台的屬性」呢?那麼就可以回過頭來討論,哪一個平台是最適合拿來創作、書寫的了!
medium最大的問題不在於「付費牆」這件事,也在於「付費牆」這件事(就不討論官方說改就改的習慣了。)它最大的問題在於不利於創作者跟讀者的互動,那留言機制太難用了,以致於讀者跟作者的互動就形成只有「拍手」或「劃記號」這種很隱晦的交流,若加上「付費牆」這件事,別說互動了,連「被閱讀」都是一個門檻!
方格子現在專注於付費訂閱這事,主頁和幾個分類頁面的排序也不利於小作者的曝光。但單看它的文章頁面應該是這三個平台最好閱讀和最乾淨簡潔的,而且字的大小和行距是最適合閱讀的,這點的順序比較是:方格子、medium(但它的字在app上可以手動調整)方格子、matters(網頁版的字比較小,但手機上讀起來還算舒適。)如果回到上面說的創作者不能什麼都依賴平台,而獨立擁有一個空間去創作,方格子其實比起medium好用!(尤其中文創作者。)
matters最大的優點其實並不是與「讚賞公民」結合,而是真正做到了「以文會友」這件事。不論是使用medium、方格子,上頭的討論風氣都不高,這種討論跟facebook那種社交social不太一樣;facebook太多社交關係了,互動會常常思考「我寫這些會不會得罪誰?」、「我討論這個其他朋友看到會不會……」讓人無法作深入的討論(至少我和我朋友們的facebook都沒有人會認真討論什麼!)
我認為,不論是創作或者是生活,有很大一部分是必須透過「思考」、「對話」從中找到不同的想像,讓創作更深更廣,讓人有機會去產生不同的想像,不至於常常認為自己受困在生活之中!
當然,結合讚賞公民的機制,確實讓創作有了更多的鼓舞、獎勵。但後來我會拿掉那句「讓創作專心創作就有收入」的slogan。我想,所有的創作者除了創作之外,還必須要具備一種能力:「要適時的展現自己!」不是那種:「你們幹嘛都不看我寫東西」的心態,而是要在創作中至自我本身,都要散出那種「嘿!我在做這件事很有趣,你要不要看一下!」的自我展現!
其實選哪個平台都好!但就「交流」的可能性來說,我會選擇matters。
medium的中文使用者太傾向「功能性」或「目的性」的寫作(其實方格子也是。)不是每一個人都想閱讀「我怎麼樣會變有錢」、「我要做什麼事達到什麼目標」這種文章啊啊啊!創作總有這麼一部分是日常、是生活,也許就只是今天看到巨大的太陽火紅著掛在天邊而寫了一首詩、一篇文、一則小說,啥目的也沒有,只是想寫下來,這麼簡單而已!
圖為20161024屏東勝利新村(5D2),對我是故意貼貓照。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