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賦」是可以後天培養的嗎?
家附近的中学据说是温哥华排名第一的公立学校,上个周末闲来无事上了这个学校的官网看看究竟有什么特别。
看了一下学校的 School Plan,最让我好奇的是里面提到全校有40个「Gifted Student 」。「Gifted Student」在香港翻译做资优生,也就是有天赋的学生。
我很好奇他们是怎么分辨出有天赋与没有天赋的学生,于是就搜索了一下,在温哥华所在的BC省教育部网站找到「Gifted Education - A Resource Guide for Teachers」的教师指引。
| 误解 |
读完之后,我发现我们以前对于「天赋」的认知非常狭隘,甚至可以说是近乎错误。
小时候,那些会背唐诗、会数数的小孩,经常会被父母叫去表演,大人们还会一个劲拍掌叫好:「这孩子有天赋」、「这小孩天资好」。
但这些真的是「天赋」吗?其实并不是。
会背唐诗、会背字母、会数数,只是表现了孩子的记忆力而已。而记忆力也只是「天赋」的众多能力的某一小项,真正的「天赋」其实包括了多种智能和品质。
如何识别有天赋的孩子?
那到底如何判断怎样的孩子是有天赋的呢?
我看到了教师指引里面推荐了两个参考框架:「多元智能理论」和「资优三环理论」,这两个框架非常精细和准确,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 多元智能 |
这是由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 Gardner 提出的,他反驳了以往以「IQ测试」来测验智力的观点。
Gardner 认为人有多方面的智能,而且每个人所拥有的智能光谱都是不同的。
▲ BC教育部采用了 Gardner 在1983年提出的七大多元智能,后来 Gardner 补充了自然和存在等智能,感兴趣可以上网查一下。
人类的智能可以分为以下七种。如果学生在这些智能中的某一项或者某几项的水平高于同龄人,就可能是在这方面有天赋的孩子。
1. 语言:口头和书面有效运用文字的能力(例如:作家,演说家)
2. 逻辑数学:有效运用数字,以及找到事物的逻辑联系和模式的能力 (例如:数学家,科学家,计算机程序员)
我们的传统观点一般会认为成绩好就是有天赋,分数高就是优秀的学生。但我们从小到大的考试科目往往只重视语数英,考核的只是七大智能里面的前两种:语言和逻辑数学,后面的五种都完全被忽略了。而且,考试分数高,还不一定代表这方面的智能就高,有可能仅仅是会做题而已。
3. 空间:能够将空间形象化,并且在这个世界定位自己的能力(例如:导游、猎人、建筑师、画家)
我身边就有几个画画特别厉害的好朋友,读书时就一直很欣赏她们的才华,原来她们就是空间智能特别好的人。
4. 肢体动觉:运用身体表达想法、用双手制作、发展身体技能的能力 (例如:演员,手艺人、运动员)
看完肢体动觉智能,我才知道运动员和演员用的是同一种智能,怪不得公众人物中,演员和运动员通常都特别有魅力^_^
5. 音乐:感知、分辨、改造和表达音乐的能力(例如:作曲家,音乐人)
看完空间、肢体和音乐智能,我感触挺深的。毕业工作的这些年,我一直都在利用业余的时间学习,试图补上这三方面智能的缺失,画画、健身、瑜伽、拳击、唱歌、钢琴。我发现,这些需要运用到身体、双手、声音的智能,往往是最能够带人进入高度专注状态,以及让人享受到极大的愉悦。
这个话题又让我想起李开复的演讲,他说以后AI会慢慢代替我们人类做很多工作,最容易取代的是那些有明确规则的重复工作。什么是AI最难取代人类去做的?那些需要人类的情感去理解和创造的内容,例如幽默、美感、情绪等等。
我想人类的空间、肢体、和音乐智能在做的,正正就是那些关于美的事情。一幅画、一场足球赛、一部电影、一首美妙的大提琴曲,这些都是需要人类情感去理解、欣赏和创造的。
6. 人际交往:辨识和区分他人的心情、目的、动机和感觉的能力。(例如:咨询师、政治领袖)
与人相处,也是智能的一种。我记得以前读书的时候,有些朋友的家长不让孩子和同学出来玩,说是怕影响学习。现在想想,这也是一种无知吧。人际交往的能力也是人类多元智能中的一种。而且,对于很多需要团队合作的工作,这种智能远远比大家重视的学习成绩重要。
7. 内省:自我省察,并以此指导来行动的能力。(例如:心理治疗师、宗教领袖)
自我省察的能力其实扮演着智慧中枢的角色,它决定着我们现实中的行为。了解自我的能力、需求、目标、甚至心理的焦虑,才可能知道如何在现实中更好地做判断、下决策。这种能力对于人生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往往也被我们忽略了。
那么,是不是在「多元智能」里面的某一项有高于同龄人的水平,这个学生就是个有天赋的孩子呢?也不一定。因为这样的孩子只不过是在某种智能这一方面特别高,看完第二个框架我们可以知道,智能的因素只占天赋的三分之一。
| 资优三环 |
这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 Renzulli 在1986年提出的,他研究并分析了一大批有天赋的人,发现有天赋的人一般同时拥有三个方面的特质,只有这三环交集运作时才可以被认为是高成就或资优的行为:
1. 高于平均水平的智能。包括学习能力、记忆力、判断力、决策力。
2. 高创造力。包括好奇心、爱冒险、敢于反对、独特视角和想法。
3. 高工作热忱。包括订立目标、投入任务、热情、非常强的内在动力、专注、高能量、坚持、不放弃、负责。
| 高智能不一定是天才 |
天才都是高智能的,这一环很容易理解。但是想不到,原来天才还需要具备其他两个环的品质:创造力和工作热忱。
看了这三个环,我也明白了为什么以前新闻报道讨论说很多高智能的天才儿童最后长大都变成庸才。这是因为我们对天才的理解有偏差,他们被称为天才,只是因为高智能,但未必有高的创造力和工作热忱。努力其实也是工作热忱的其中一部分品质。
这让我联想到两个科技界天才:Steve Jobs 和 Elon Musk。用这个三环理论套用在他们的成长经历和个人特点上看的话,他们就是典型的三环交集的天才,他们除了有高于常人的智力、学习能力,同时还有旺盛的创造力和常人无法想象的工作热情。
| Task Commitment |
说到工作热忱,我还想起了我曾经的一个学生,一个5岁小男孩。我一直都对他印象非常深刻,但并不是因为他智力水平高,学东西快,记忆力好,现在想想,主要还是因为他身上的那股劲儿,其实也就是工作热忱。
他对于感兴趣的东西,总是充满热情,经常都是那个带动他人做事的人。遇到不会的,反而学得更来劲。有时候,前一天没学会的东西,第二天他会自己主动跑来找我,让我再教他一次。他平时很喜欢找他的好朋友们比赛一些工作项目,经常听他很热情地邀请同学:「Let’s have a race!」我一开始还在质疑这个孩子是不是因为比赛常常赢才喜欢和人比赛。但是我后来观察,他每次无论输赢,都是一副开心的样子,输了就笑笑地走了,然后第二天又会听到他跑去找同学说「Let’s have a race」。
我现在就发现我对他印象这么深刻,就是因为他就是一个活生生的 Task Commitment 「满分」的例子。
在看教师指引的过程中,还有一个让我非常感动的点是,里面提醒老师们,如果一个孩子不完成作业,不一定是没有工作热忱,有可能只是因为他没有兴趣而已,「工作热忱」指的是孩子在完成感兴趣的任务时的表现。
「天赋」是可以培养的
我本来只是想查一下这间学校,没想到收获这么多。传统观念对「天赋」的理解其实有很多误区,我们往往把考试成绩好当作有天赋,而那些成绩不好的同学就是天资差。
这是因为我们以为天资就只有语言、数学智能,但其实空间、肢体、音乐、人际、自省,这些方面表现出众的孩子也是「有天赋」的孩子。
我们还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认为「天赋」是天生的。其实不然。天赋所需要的某些特质可能是先天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创造力和工作热忱是可以后天培养的。
例如,在孩子有好奇心,爱问为什么、看到新事物爱去捣鼓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引导他去观察、保护好他的好奇心、鼓励他去探索,这对于他创造力的培养会有很大帮助。
又例如,在孩子专注玩玩具时,我们能否不打扰他;在他遇到挫折时,我们是否能够鼓励他勇敢面对;犯错误时,我们是否能让他学会负责任。这些在后天生活中所习得的品质,也影响着他日后工作时的热忱。
孩子往往是在模仿和习得父母的思维和行为模式,父母是否有好奇心、创造力、做事专注、对工作有热忱,往往也影响着孩子日后能不能成为这样的人。
参考资料:
《Gifted Education - A Resource Guide for Teac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