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WencheWu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閱讀筆記】如果毒品是萬惡之源 那禁毒呢?-《追逐尖叫》

WencheWu
·
·

「如果有人愛著你,信任你,相信你,戒毒就已經夠難了,」她寫道:「何況我身邊一個人也沒有。」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當年摧殘歐洲的戰火,如今已悄然遠去,然而當年展開另一場大戰,卻至今難以平息。起源於曾經近乎將消失的美國聯邦麻醉品管制局,「毒品戰爭」百年來跟著山姆大叔的影響力,入侵各國國境,甚至成為聯合國的重要政策之一。然而,投注了大量的金錢與人力,毒品至今依舊尚未絕跡,難道是我們付出的還不夠?

曾經體驗枕邊人就是成癮者,英國記者約翰・海利抱著對於「毒品」與「反毒政策」的疑惑,經過1000多個日子的追蹤、橫跨9個國家,試圖找到成癮的原因,以及反毒政策為何註定失敗的答案。跟著他的腳步,我們也得以了解主流反毒,如何像是童話故事「北風與太陽」中的北風一般,越禁越讓成癮者緊抓住毒品不放。


多年後他寫道:「我忘不了那些尖叫聲。」(中略)

長大成人之後,該男孩為了阻止尖叫,遂把美國人懼怕的三件事情全攪和在一起:也就是少數民族、上癮,以及喪失控制力三項,再把它們導入一場全球戰爭。但最後他造成了更多的尖叫。今夜,地球上幾乎每一座城市都能聽見它。


跟著約翰・海利抽絲剝繭,讀者得以認識毒品戰爭的開創者 —— 前麻醉品管制局局長哈利・安斯林格、紐約幫派教父 —— 阿諾・羅斯坦,以及後者如何透過前者的反毒政策,讓毒品成為支撐地下社會的重要支柱。此後視角不斷延伸,不只有眾多希望能夠承繼其衣缽的「繼任者」,還有無數在期間犧牲的平民、罪犯及執法者,藉由各個角度,我們得以見到毒品戰爭的全貌。

包含禁令如何造就地下交易交易、種族歧視如何加速「毒品」污名化、成癮者的標籤化如何吸引民眾支持,並且讓成癮者更加難以離開毒品,在描述戰爭中人物的過程中,透過作者的歸納整理,我們也得以了解政策與現象成型的邏輯與脈絡。在閱讀的過程中,看到的不只是作者陳述自己的想法,同時也可以看到他記者的天性,不斷拋出疑問、追尋解答。


研究發現:「相對的失調現象,出現的比初次的毒品使用更早。」事實上,「毒品使用的問題,是個人與社會失調的現象,而不是原因。」


2016年,菲律賓總統杜特蒂上台後,積極推動反毒,甚至不惜給予執法者「當場擊殺」的殺人執照,3年多來至少造成2萬人喪生,但毒品卻依舊沒有消失,2019年台北電影節放映的《私法追緝》更是揭露反毒如何與貪腐共存,犧牲掉小老百姓。

毒品議題龐大,不論贊成或反對,都有其道理。《追逐尖叫》所表述的,並不是單純為毒品解套,而是以各種角度凸顯現今的反毒戰爭充滿矛盾與荒謬,甚至根本無法達到當初制定的目的。除了讓大眾更了解毒品生態,或許《追逐尖叫》更大的價值,在於摘除標籤,將成癮者帶到讀者面前,讓我們意識到他們也是人,而他們需要更多的關懷與幫助。唯有停止以污名化、忽視、刪除的過程,引發毒品戰爭、至今仍不斷響起的尖叫聲,也才會有停止的一天。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