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微筆記|娛樂至死
作者
波茲曼是知名的媒體文化理論家,也是媒介環境學的代表人物。他在紐約大學任教超過四十年時間,研究方向是文化傳播和媒體理論。
超短簡介
書中開始時就用了奧威爾及赫胥黎的故事比較點明書的中心思想:奧威爾警告人們將會受到外來壓迫的奴役,而赫胥黎則認為人們會漸漸愛上壓迫,崇拜那些使他們喪失思考能力的工業技術。我們將毀於我們熱愛的東西。而後者,正是作者想提醒我們的。
作者波茲曼不是反對電視作為娛樂,相反,電視的優勢正是娛樂。但他反對把電視作為政治及其他需要嚴肅討論的媒介,因為電視的本質並不適合作需要思考的話題。電視重視的是圖像及情感力量,而不是理性思考。
「媒介-隱喻」
書中作者提出「媒介-隱喻」的概念,「隱喻」是每一種工具都蘊涵著超越其自身的意義,例如眼鏡的發明不僅使矯正視力成為可能,而且還暗示了人類可以不必把天賦或缺陷視為最終的命運。本來,信息是關於這個世界的明確具體的說明,但我們的媒介(語言/文字/電視)會用一種隱蔽但強力的暗示來影響現實世界。 「媒介-隱喻」的關係將世界進行分類、排序、構建、放大、縮小,即使它指導暗中介入人們看待和瞭解事物的方式,但絕大部份的人毫不在意它在生活的影響。
自古以來,人類溝通媒介經歷了三次改變,由口頭語言變成印刷文字,再到電視節目。這些媒介乘載人類的思想,同時也影響人類的思考模式。因為媒介本身已經有一定的模式及取向。舉例來說,原始的煙霧信號可以作出溝通,但這種溝通一定不會含有哲學討論,所以它的形式已經排除了它的內容。又例如口頭語言要求聲音、聆聽者的記憶力;印刷文字要求讀者懂得不同的詞語、文法、想像力等等的要求。沒有達到要求,就基本不能有效的溝通。
由口頭語言轉成印刷文字,再變成電視節目
印刷機的重要性在於可以把以往的口頭語言所找到的真理固定下來,把思想留存下來,以致可以大量傳播。在書寫的過程中,作者有時間、空間為他的作品好好打磨,明確傳遞出他的思想。這樣,書的內容自然就要嚴肅,也希望讀者能明白其中的意思。另一邊,讀者在閱讀中要不斷與作者的思想角力、批判。在過程中就能促進理性思維,對於知識的分析管理能力。
對於印刷機影響美國人思想的那個時期,作者給了它一個名稱,叫“闡釋年代”。“闡釋是一種思想的模式,一種學習的方法,一種表達的途徑。所有成熟話語所擁有的特徵,都由印刷術發揚光大:富有邏輯的複雜思維,高度的理性和秩序,對於自相矛盾的憎惡,超常的冷靜和客觀以及等待受眾反應的耐心。“
隨著科技的發展,電視出現在大眾市場。作者認為在「媒介-隱喻」的關係中,電視不只是一種科技,它本身就是娛樂。所以,科技加上娛樂就導致了兩大個問題:人類接收的信息過剩及不再著重觀點邏輯。
信息過剩
以往消息的傳遞不可能比火車更快,但有了電報後,消息就可以傳播得很快去到很遠的地方,從此新聞就不再局限在自己的社區中,而是可以接收整個國家的消息。但這個發展令每個人接收到信息變得過多。
未發明電報前,人們接收的信息都與自己生活有密切關係,例如當知道社區中發生謀殺案,就可以避開該地區。資訊的重要性都在於它可能促成某種行動,但電報把大量不貼身、無關痛癢的消息帶到人們面前,觀眾變得喪失社會和政治活動能力。
支離破碎的理解
雖然照片所記錄的是事實,但從來只是流於表面。蘇珊 • 桑塔格說過:照片是"我們通過照相機表現出來的東西對世界的理解",但一切真正的理解源自於我們不接受這個世界表面所表現出來的東西。
儘管有些照片以文字作為註解,令這些照片的背後含意可以更容易被讀者理解。但可惜更多的時候,相片的內容把文字直接蓋過了,以致"看"取代了"讀"。看到了什麼就成為他們進行判斷的基礎。所以,似乎照片本身俱有脫離現實和語境(context)的能力,獨自地存在,描述一個表面的事實。
如果理解電影的原理,就可以知道電視影像本身就是由很多不斷移動照片所組成。照片把世界的一刻紀錄下來,在平面上把當時的世界表現為一個物體。在照片的世界裡,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就像電報一樣。世界成為了一系列支離破碎的事件,所以世界被割裂了。存在的只是現在,而不是任何一個故事的一部分。正如電視新聞一樣,只會報導當時一刻的事情,但缺乏了事情的前因後果。
娛樂業時代
本書作者的時代是娛樂業時代。作者認為電視是一種不僅決定我們對世界的認識,而且決定我們怎樣認識世界的工具。觀眾不再懷疑在電視上看到的一切,根本不會意識到電視提供的特殊視角。
電視的隱喻
上面曽說到「媒介-隱喻」的概念。這樣,電視的隱喻是什麼呢?電視這個載體就是娛樂。當我們看電視時,無論是娛樂節目,討論節目或是新聞,雖然仍然和這個世界保持著交流,卻所有內容都是以娛樂的方式表現出來。
以本應嚴肅的新聞為例,報導員要衣著光鮮,有漂亮的面孔及好聽的聲線,而且圖像要足夠震撼,而不是注重內容的準確性或教育性。新聞報導就成為電視自身的指向,即娛樂化。同時,新聞報道冷漠的聲調,製造出一種高度的不真實感,令觀眾絕不會把自己看到的東西當真。而每一節新聞之間會播放一系列廣告,就會在瞬間消解新聞的重要性,甚至讓它顯得稀鬆平常。我們已經習慣了電視的不連貫性。
這樣的電視新聞繼承「信息過剩」及「對事情支離破碎的理解」的壞處。因為新聞上許多消息,對大部份的人來說是無關重要,觀眾看了只是理解了事情真的發生了,但不會真正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以及每一個新聞都是獨立存在,互不相關,令破碎性更為嚴重。
就算電視有討論時事或清談節目,也沒有發揮理性討論的可能性。思考不是表演藝術,而電視需要的是表演藝術。因為當嘉賓主持處於思考的狀態時,無法在電視上得到很好的表現,以至觀眾會覺得沉悶。
書中也提及電視的出現同時影響廣告、宗教及教育方面。
廣告
廣告再也不是以理性說服觀眾購買他們的產品,而是讓觀眾自己從廣告的表演中找到某種感覺,於是企業開支的重心從產品開發轉向了市場調查,尋找購買者生活上有什麼問題。連政治也是一樣,政治家不用好好闡述他們的政治觀點,只要留下好印象給觀眾便可。他們的觀點有時會前後矛盾,但沒有了文字,所有觀點都無從比較。
宗教
在電視上的傳教,傳教士成為了主角,上帝只是次要。因為傳教士需要如娛樂節目一樣吸引觀眾。雖然上帝的聖名被一再提起,但傳教士有血有肉的形象帶給我們一個明白無誤的資訊:值得我們崇拜的是眼前的傳教士,而不是那個看不見的上帝。同時,如果回到電視的物理性,電視屏幕本身也有著很明顯的現世主義傾向。屏幕上充滿了世俗的記憶,電視廣告和娛樂節目充滿了世俗的記憶,按下遙控器,螢幕就傳遞了娛樂不斷的資訊。在電視上的傳教貶低了宗教的神聖性。
教育
教育本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但電視也染指了這塊寶地。作者認為有以教育為目的的《芝麻街》,因為電視就是娛樂的性質,並沒有鼓勵孩子熱愛學校或任何和學校有關的內容,它鼓勵孩子熱愛的只是電視。同時,也灌輸學生一種「學習是一種娛樂方式」的概念,令所有學習都必需要變得有趣才能吸引學生學習。作者認為學習本身就是辛苦,教育娛樂化只是把社會基礎弱化。
讀後反思
這書的重點不是批判電視的壞處,而是反思媒介如何影響人類社會的發展。在閱讀風氣盛行時,正是人類理性的高峰時候;在電視為中心的社會是娛樂的社會,不用全面的思考,因為電視本身就不會有機會給觀眾有一個全面的思考機會。現今作為娛樂載體的電視的威力退卻,取而代之的是互聯網,到現在甚至由web2.0 轉變成為web3.0、去中心化、元宇宙等等。 這些科技的背後又會是什麼呢?
很粗略的思考是電腦的本質可能與電視差不多,因為電腦可以提供不同娛樂,例如玩遊戲及影視,同時又可以很有教育性。人們可以學到想學的東西,以自身為例子,我正在學python,發現在Youtube有大量python 的教學,這些教學可以長達30多小時,如同在上整個課程一樣。可能在教育上與電視不同的是這些課程可以無限次觀看,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重頭再看,或是直接找Google大神求救。 還可以隨時隨地控制教學進度,fast forward、backward、 pause、 stop。這可以說是讓人的操控權大增。
但電腦似乎又比電視有更深的用途。現今社會都會用上電腦處理不同大小的工作,發電郵、文書處理、會計、甚至計算複雜的算式。在這樣的層面,電腦就是一種工具,這功能是電視永遠不能提供。
電腦似乎在「媒介-隱喻」之中,扮演一個多重身份,既是娛樂的載體,也是一種工具。
但現今的電腦根本離不開互聯網,離開互聯網的電腦只是一隻跛腳鴨。所以會否更要探討的是「究竟互聯網是什麼?」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