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书第一日】我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第一天( 6 月 3 日)
你覺得什麼是「家」?你的家鄉是怎樣的呢?
這個地方是家族的發源地、你長大的地方、父母所在地,還是你自己選擇的居所?和我們談談你心中的「家」是什麼以及它的面貌吧。
刚刚洗完了澡,我坐在奥克兰北岸的房子里,开始写这些文字。这里距离我儿时的家有9000多公里。
01
门口的池塘
我出生于山东省西南的农村里,记忆里的家,是个青瓦砖房,坐北朝南,院子里长满了槐树,家门口是一汪名叫“三庙坑”的池塘,夏天会有人在池塘里游泳。
关于这个池塘,有很多故事,比如妈妈怀我时,想吃肉又没有钱,爸爸就在池塘里抓了小鱼给她吃。比如我出生后刚刚会爬时,家里还没有院墙,有天我自己爬到了池塘里,幸好没水,不然就没有现在的我了。比如有钱的村支书会花钱买土,将池塘填了一块,圈到自家用,我们还在池塘里翻过他们家的垃圾堆,试图从里面找到些有钱人家的碎片。
爸爸也带我在池塘里抓过蝌蚪,我也和同学在池塘边的石龟上说过悄悄话。小时候家里养鸭子,卖鸭的人春天来,把鸭子苗赊给我们,秋天来的时候鸭子长大了,人们也有了点钱,就再付钱给他。
我会说的第一次不是“妈妈”而是“鸭鸭”,学会的第一个叠词“波光粼粼”,也是在这个池塘前记住的。
02
三间空瓦房里的童年
我的老家和很多人的老家一样贫穷,父母结婚时只有三间瓦房,没有厨房,没有院墙,房子就建在自家的田地里。
妈妈和爸爸是邻村,通过媒人介绍认识了对方。妈妈说相亲时爸爸在大冬天就穿了个单衣,好像还是借的,她看了心疼,就买了毛线,赶了两天织了毛衣给他。
他们两个人在早期是有过爱情的吧,每当妈妈说起这些我都会想,真希望有时光机,带我去看看少女时期的妈妈,看她跑5000米比赛时的英姿,看她吃到自己的种的小西瓜时的快乐,看她初识爸爸时的少女怀春。
只可惜啊,妈妈只能看我的前半生,我只能看妈妈的后半生。
妈妈嫁过来后,才和爸爸用土挑起了厨房,也加了院墙,因为是土堆的,经不起雨水的冲刷,所有每次大雨过后,都要重新垒墙。
而我和弟弟就出生在这个一贫如洗的家里,那个时候都是在家里接生,稍有不慎,大人小孩都保不住,搬到新西兰之后,听说这里也流行助产妇文化,美国的男友觉得很人性化,而听妈妈讲了很多在家生孩子的悲剧之后,我对这种方式心存恐惧,如果要生孩子,我应该会选择在医院。
鲁西南的房子,大都是这种构造,我们家三间瓦房之间没有间隔,就用组合家具隔开,西边是大床和桌子,客厅里有个八仙桌子和小饭桌,东边放了案板做饭,也堆着农业用具。
记忆里房子里总是很清凉,冬天里会点煤球炉子,拿塑料纸封了窗。
后来家里有了点钱,就盖了东屋,原计划是给我住,但是因为爸爸常年外出打工,我就跟着妈妈睡,所有在东屋住的时间很少,一直到我搬家,我都很少有真正自己住的时间,成年后我一直处在恋爱关系里,和男友住在一起,也许也是因为这样的缘故,我很少有自己的房间,睡觉总是要人陪,不知道如何处理一个人的时间。
03
搬去商品楼
2011年左右,母亲买了个临街的商品房。
离我家不远,根本不需要过马路,她很喜欢,说“以后给儿子看孩子,都不用过马路的”。
也是在那栋楼里,我们家的书店有了店面,楼下卖货,楼上住人。
楼上只有两间卧室,一间给弟弟,一间给我。
我不在家时,妈妈会睡在那里,我在家时,我俩会一起睡那个房间。
爸爸在家时,妈妈会去楼下或者老家和妈妈睡在一起,总之,弟弟的那间房,坚不可摧,我的那间房,是薛定谔的猫。
04
重回老房子
听说那栋楼写的是我的名字,我们2012年左右搬了过去,起初我还觉得这个房子和我关系很大,直到2022年弟弟结婚,它变成了婚房,我们全家从里面搬走,回到了我小时候出生的那个老房子。
我和父母一起搬回老房子后,感觉又回到了小时候弟弟出生前的时光。
爸爸妈妈把所有的爱都给我,生活贫瘠但也快乐。弟弟出生后,很快我就开始住校,在家的时间少了很多,我和弟弟两个人心中的家,应该有很多区别吧。
05
不断搬家,我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成年后我去泰安读大学,去广州读研究生,去菲律宾工作,现在又来到新西兰生活。
在广州的七年里,搬过近20次家。
女人不仅没有国家,还没有“家”,我们必须为自己建立一个家。
现在于我而言,家就是让我觉得安全舒服,可以开心做自己的地方。
周末可以随意睡懒觉,不会被人咒骂着打醒。
在厕所可以不放音乐拉屎,不用担心屁声太响太臭而损坏形象。
做饭想吃什么吃什么,不用被催着吃不喜欢的食物。
我爱的人在身边,用的油盐酱醋都是自己赚钱买来的,做的事情也是喜欢的。
这样的生活,我很满足,我就是自己的家,我会像照顾孩子一样照顾自己,努力让自己安全,幸福。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 Author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