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雜談 (10) 之 同心同德終解圍

WrightFu
·
·
IPFS
·

嚴格來說,這是一個「關我叉事」的題目,只是自己真的很想去寫。而本文所述的地方,自己沒有親自到訪過,所以多數內容都是參照secondary sources所寫成。

昨日下午兩點,廣州地鐵八號線文化公園站至滘心站路段,正式通車

雖然這看似只是一條普通地鐵線路的啟用 (延伸),但對廣州地鐵的發展歷程稍有認識的朋友,都會明白此段線路的啟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從昨天廣州地鐵論壇熾熱的討論氣氛可見一斑。不少廣州媒體也吹捧,此段地鐵線路是同德圍地區的「解圍線」。

過去多年,廣州地鐵都習慣於十二月二十八日啟用新的線路,廣州的地鐵迷也習慣把這個日子稱為「吉日」,而倘若是既有線路的延伸,亦通常會在首班列車開行時就會提供服務。本來,此段線路有機會於去年的「吉日」連同文化公園站至鳳凰新村站的人民橋過江段一同開通,可是最後還是「走數」了。是次廣州地鐵沒有選擇在「吉日」的首班車啟用延伸的線路,更要在通車前一小時才正式於微博作官方宣佈 (雖然早上時份廣州日報一度走漏了風聲),作風跟過去有所分別。有網民笑言,適逢是美國的感恩節,廣州地鐵在昨天啟用這段意義重大的線路,乃感謝同德圍居民二十多年前對興建地鐵所作的付出和犧牲之舉。這群為地鐵建設而作出過付出的 (老) 街坊,捱了二十多年,終能直接在家門前享受到地鐵的便利。


同德圍位處廣州西北部,屬白雲區管轄,東西兩端分別被石井河和新市涌環繞。這個地方於1980年代仍屬廣州的市郊地段,按歷史資料記載,橫滘蓮藕、上步菜心、鵝掌坦馬蹄等都是此地區當年曾經聞名的產物。到了1990年代,廣州老城區開展大規模的基建工程和市區更新,內環路和地鐵一號線的工程,需遷拆超過兩萬戶、十多萬的人口,而同德圍就成為了其中一個大型的拆遷戶安置區。與此同時,不少外來人口的進駐,相對低廉的租金也刺激了城市邊陲地段的居住需求,同德圍的人口因此緣故,進一步增加至三十萬人。

可是,因種種原因,同德圍的社區配套發展,一直追不上人口增長。地理限制使整個區域只靠一條雙線行車的西灣路、西槎路貫穿和連接市區,堪稱「華山一條路」,繁忙時間必定出現塞車問題,居民需耗費大量時間通勤,天未光就要排隊候車出城,放學下班回到家中也已過了合家歡時段。自己在B站觀看服務該區的巴士路線的POV的時候,也感受到塞車情況的嚴重性。更甚的是,該區曾經設有多個大大小小的貨櫃場,對本已嚴重的交通壓力更是雪上加霜,交通秩序混亂,行人過馬路的時候也往往險象橫生。故此,就算同德圍跟老城區實際距離不算遙遠,差劣的交通漸漸令街坊形成社會和心理上的疏遠,這條要道過去也曾出現過一些大型事故,使同德圍的對外連接完全中斷,居民要通過天橋下狹窄的引水道才能步行回家。

交通以外,同德圍過去多年也一直沒有市立學校和三甲醫院,甚至連消閒、康樂和公用設施 (如公廁) 也欠奉,踢場波看個病也要乘車出外,一直使居民苦不堪言。按一些廣州網民憶述,當年的廣州市政府曾經吹噓同德圍會發展成「小香港」,服務同德圍的地鐵線路也是在優先興建之列,可是當不少的郊區和新發展區俱開通了地鐵線路,同德圍地鐵的興建和通車時間卻是一拖再拖,當年拆遷戶裡的小孩,等到投身社會大學甚至有了下一代,才能在家門前迎來地鐵,老一輩的人有不少更是等不到這一條地鐵線,就與世長辭了。

2005年,廣州媒體人陳揚製作了「走進同德圍」調查報導,當地積壓多時的社會問題和困局初次展露在公眾眼前,迅即引來了全城關注。後來,廣州不同的媒體也有過一段對同德圍有較多關注的時間,甚至有政協委員上書。此後,同德圍無疑迎來了一些新的出行道路和配套設施,社區環境亦有一定改善,但居民最期盼的基建設施,依然是地鐵線路。昨晚觀看廣州媒體的新聞報導,看到不少街坊對於地鐵 (終於) 通車,表現雀躍,排隊等候進站試乘新線打卡者眾。乘地鐵到上下九的時間,由昔日的一小時變成現在的十五分鐘,昨天的下班時份和今天的上班時份,列車也是滿載乘客,可見居民終能吐盡舊時交通夢魘的烏氣。媒體的報導也不期然回顧了同德圍多年來的「解圍之路」,但對於這種「東張西望」式的邀功論述,我還是感到有點不以為然,畢竟這群街坊為城市發展所作的付出和煎熬遠比其他群體為多,可是他們的生活需要在過去二十多年也沒有好好被照顧,難免有所辜負和虧欠,實在沒有人有資格對此大書特書。有些地鐵迷和關注廣州城市規劃的網民也表示,同德圍是廣州城市發展的其中一個污點,街坊過去多年所面對的處境,或多或少也影響了老城區其他居民對地鐵拆遷的觀感,為後來的市區地鐵線路建設,帶來了不少阻力。

大批市民等候新線通車

當然,地鐵的開通,只是進一步完善了同德圍的硬件配套,要讓這個地方變得更加宜居,仍需在城市規劃如城中村改做等多加配合。


昔日廣州媒體報導同德圍居民的生活苦況時,有些人有意無意地跟香港的天水圍做對比。2004年天水圍發生輪常慘劇案,同樣轟動全城,有些有識之士把天水圍喧染成「悲情城市」,也衍生了兩部跟這個新市鎮相關的電影,而《天水圍12師奶》這本書也詳細羅列了該區當時面對的各種社會問題。個人認為在硬件上,天水圍的狀況比同德圍稍佳,雖然跟市區的物理距離的確遙遠,但最少相關的高速公路不常出現塞車情況,西鐵也在人口未達最高鋒的時候落成,而社區的規劃也尚算有條理。天水圍較嚴重的問題在於欠缺了原區就業的機會、財團的壟斷令消費選擇單一價格高昂、高昂的交通費用、社會服務支援不足等。儘管現時居民仍持續爭取如公營街市等設施,但在社會經年的關注和資源投入下,現在的天水圍已鮮見悲情事件,而香港基層人士的苦況,實際也沒有甚麼區域上的分野。

但要論及比同德圍待得更久的地鐵夢,也不得不提土瓜灣。連綿多時的沙中線,縱然規劃經過多番修改,土瓜灣的路段一直是這條線路的核心,而在1967年香港首次的地鐵線路規劃裡,已包含了這個路段,可是經過了五十多年這個路段,最快還要待到明年才能夠通車。儘管如今的黨鐵已被港人唾棄,地鐵引來的舊區重建仕紳化,也教越來越多人質疑地鐵的作用,但這五十多年的地鐵發展史,的確又是另一個悕憈的故事。


延伸閱讀: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WrightFu不學無術的香港廢中一枚,被醬缸社會不斷磨蝕的齒輪。珍視香港,也對羊城有複雜的情感。同時遊走Medium、Matters及方格子,閱讀為主,偶爾隨心寫寫,努力練習讀文「斷捨離」,著有《港穗情緣》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好東西》:中國版的芭比?

《人海同遊》:值得著墨更多的粵港家庭故事

Threads 與聯邦宇宙:神女無心,襄王無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