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態決定境界——讀《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9樓C室
·
·
IPFS
·
許多人會因此誤讀成佛家因果論或輪迴的理解,或理解成「所有嘢都係整定」的消極虛無主義,但尼采想說的恰恰相反。既定的命運之所以成為一般人的夢魘,正因為我們欠缺「超人」的意志,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本質及生命力。而這種生命力的創造,就是希臘悲劇般由毀滅和死亡而來,亦有主動戰勝命運、以精神超越肉身的積極觀點。
Caption from Hong Kong Reading City

書名︰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Also sprach Zarathustra)
原著︰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翻譯︰錢春綺
出版︰大家出版 (Taipei)
版次︰2014年9月 (原著1892年刊)
ISBN︰9789866179808


對於尋常人眼中的德國哲學家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1844 - 1900),「上帝已死」該是他留下家傳戶曉的名句,也大致表達出尼采反基督教及反本質主義的立場。至於此句的來源則來自此書,想知道上帝是怎樣死,以及在尼采眼中上帝死後的世界是怎樣,應該要讀讀這本書。

整部書分為四個部分,第一二部分於 1883 年出版,後來在 1884 及 1885 年陸續完成第三四部分,據說本來尼采還想完成第五六部分,可惜未續寫之前已經早逝。書中的主角查拉圖斯特拉並非虛構,是古時波斯地區祆教(Zoroastrianism)的先知。祆教說得上是人類文明中最古老的一神論宗教,今稱瑣羅亞斯德教,古代中國又與摩尼教合稱拜火教。雖然今日祆教經已息微信徒不多,但匯豐銀行、香港總商會、香港大學以至天星小輪前身九龍渡輪公司的出現,都與祆教教徒息息相關,而現在跑馬地馬場附近的波斯墳場也有祆教墳場的別稱。

利用如此古老、比基督教更早發源更早的一神論宗教先知名字作假託絕非空穴來風,雖然書中情節確實跟查拉圖斯特拉了無瓜葛,更遑論祆教的善惡二元論云云。出生自基督教家庭及自幼研讀《聖經》的尼采,其理念及作品當中卻深受無神論及進化論影響,在書中不乏戲擬、反諷及倒寫《聖經》內容及句子。尼采更直接將此書稱為《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之後的「第三本福音書」。

整部書一開首敘述查拉圖斯特拉在山上隱居了十數年,一天遇到山上等待上帝的老人,斷言「上帝已死」後決心下山,到人群中傳揚理念作開首,聽下甚有戲仿《新約聖經》記載耶穌基督降生人間走進人群的味道。尼采宣告上帝的死亡,而兇手就是眾人的意志,說明借否定人的主體性奪取話語權的宗教,在講求理性的現代社會裡已不再是宗教一言堂,論斷人生及世間所有事情。當宗教失去其正當性,道德律令淪為一紙空文,所有仰賴宗教所昭示的永生、彼岸或極樂世界作為終極目標的人,都失去了意義的憑藉,落入了虛無主義的迷霧中。人們在上帝死後,舊道德被徹底破壞,新秩序尚未建立,人們在神權旁落的獨立路上該如何自處,就成為了尼采在此書的首要關懷。

書中體裁也類似《聖經》,雖然每個部分都有連貫的故事背景,但每個章節本身可以獨立成章理解,行文語句亦說不上在哲學層面上有嚴謹的論證,但在敘述故事或誦詠詩歌的過程中,已經表達出尼采對於「永遠回歸」(或譯永劫回歸、永遠輪迴)及「超人」(Übermensch)的核心觀念。

關於永遠回歸(Die ewige Wiederkhr),說的大概是未來都是跟過去與當下密不可分的概念,以有限的人生面對無限的時間,歷史或所有發生過的事情終究會重覆出現。許多人會因此誤讀成佛家因果論或輪迴的理解,或理解成「所有嘢都係整定」的消極虛無主義,但尼采想說的恰恰相反。既定的命運之所以成為一般人的夢魘,正因為我們欠缺「超人」的意志,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本質及生命力。而這種生命力的創造,就是希臘悲劇般由毀滅和死亡而來,亦有主動戰勝命運、以精神超越肉身的積極觀點。而尼采原訂續寫的第五六部分,正是打算描寫查拉圖斯特拉最後的佈道與死亡,好比耶穌基督降世給釘在十字架完成救恩一樣。

在尼采的哲學進路與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和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分道揚鑣之後,他在學術界的朋友已寥寥無幾。孤獨、痛苦與艱辛,既是朝往「超人」道路上必經的陣痛,也大致上是尼采執筆時的精神狀態,但尼采顯然不認為他當下的精神狀態會使他成為「超人」。在「超人」的境界裡,對自身的認知會在多重苦難中超越最初的淺見,重新肯定自身及追求至善。而在邁向「超人」的過程裡,又以同情與偽善作為最大的絆腳石,也是尼采筆下的誘惑。因為同情與偽善,本質上就是放任自己被權力、道德義務及集體意志所羈絆的結果,否定約定俗成的文化、道德與政治秩序,不啻就是成為「超人」的基礎。

循此路進,所謂「超人」其實是尼采對於人類終極理型的構想。尼采筆下的查拉圖斯特拉不是「超人」,就算創作這個新詞的尼采也不是。即使查拉圖斯特拉在此書第四部分遇上的一連串角色,充其量只是比一般人更嚮往精神及思想上自由的「高人」。尼采在十九世紀寫下此書,更像是勸世文,開導現代人必須拋棄以往的價值觀及道德包袱,身體力行以自由意志開創全新的意義追求幸福。

盧梭說過「人生而自由,而滿身枷鎖」(Man is born free, and everywhere he is in chains)。在此書著後百多年權力崩壞、有權用盡、犬儒當道的今天,我們還是沒辦法輕易達到尼采的價值標準,透過超越自己成為「超人」。縱使我們能在圍城裡自由行走,卻不代表我們就享有意志的終極自由,倒是今天身陷囹圄的人,才有資格宣示枷鎖也牢不了的自由意志。換作尼采活在今天,大概也躲不過被旁人嘲笑、瘋癲收場的結局。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