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vcrdaily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粉絲關注的時事專題 Week 01】美豬美牛難題

vcrdaily
·
·
8月28日,蔡英文總統宣布,在保障國民健康的前提下,逐步放寬美國豬、以及30月齡以上的美國牛進口標準,預計明年1月1日正式開放進口。這個在臺灣懸而未決將近20年的議題,終於有了定案,卻也引發各界的的反彈和質疑。
美豬、美牛對健康有什麼樣的危害,開放進口對臺灣又有著什麼樣的意義呢?請跟隨VCR的步伐,在歷史中汲取教訓。

美豬美牛有什麼問題?

2003年時,陳水扁政府在考量到美牛出現狂牛症病例,恐會危及健康,依據食品衛生管理法,宣布臺灣禁止美國牛肉進口,也開啟這將近20年的美牛美豬爭議。而在2006年,因為狂牛症大多發生在老牛身上,因此臺灣開放30個月齡以下,且去骨的美國小牛進口,而童年因為健康安全問題,臺灣公告禁止使用萊克多巴胺等多種「瘦肉精」,以及進口含有瘦肉精的豬肉。

隔年,陳水扁總統曾主張部分解禁,讓服用代謝快的萊克多巴胺的豬隻進口,但因為民間與國民黨的反對,所以並未正式實施。美牛進口標準在馬政府時期也逐步放寬,開放帶骨、加工等其他肉品進口,但民間依舊多持反對意見。美牛不斷傳出的狂牛症疫情,也引發在野黨聯合要求下架美牛,但最後立法院以一票之差並未通過這項決議。

美國方面則在歐巴馬提出「2014年貿易政策議程」報告時,指出臺灣的規定影響美豬進口臺灣,並藉由國際上的地位,以及國際組織的參與為誘因,希望臺灣可以擴大進口美豬美牛。2017年,川普上任後,更直接指出「美牛美豬」將是對臺貿易重點。

蔡政府究竟開放什麼進入臺灣?

蔡英文總統在28日的直播中,針對美豬、美牛分別提出鬆綁機制,美牛方面將開放30月齡以上的美牛進口,美豬則將重新訂定進口豬肉含有萊克多巴胺的安全容許值,而因為飼養方式改變,且依舊沒有進口牛骨隨、腦等高風險內臟,再加上國人消費牛豬的比例懸殊,美牛的影響相對較小。

而豬肉方面則從完全不容許瘦肉精檢出,修改為肌肉、脂肪10ppb,腎臟90ppb,肝臟40ppb的瘦肉精檢出上限。儘管這些標準都符合目前國際間通用的CODEX的容許量,政府也強調會落實豬肉來源標示,但因為過去諸多的爭議,以及曾經傳出中毒事件等影響,臺灣民眾大多強烈反對美豬進口。

其實目前臺灣豬肉的自給率高達9成,且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也承諾即使修改進口豬的標準,因為萊克多巴胺在國內沒有任何藥品許可證,未來也不會核准申請,因此國產豬並不會有任何的安全疑慮,許多大型餐飲集團也都表示不會使用美豬,因此現階段可以暫時不用過度擔心美豬可能的影響。

美豬美牛的開放讓臺灣得到什麼?

臺灣國產豬在品質、安全考量都受到國人的信賴,供給量也相當充足,因此對於進口豬的需求並不大,那美豬的進口議題為什麼持續不斷?執政黨都想辦法在推行呢?

其實多年以來,美國不斷地在釋出信號,以「讓臺灣上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桌」的條件為籌碼,希望臺灣能鬆綁美豬與美牛的進口問題,同時以「明明美豬美牛都符合國際安全標準,卻限制其進口」的藉口,立於道德高點壓迫臺灣,但為何此時美豬進口的問題又突然被推上了浪尖?又為何政府會急於在此時通過降低美豬進口標準的決議呢?

首先,考慮歷史因素,臺灣自1997年因為口蹄疫的影響,長達20多年無法出口豬肉,所以過去反對美豬進口,也是出於「擔心國產豬沒有替代通路」的考量。但在今年年中的時候,臺灣正式從疫區除名,豬肉也將可以再度出口,不只減輕臺灣豬農對於滯銷的擔心,開放美豬也有利臺灣畜業出口美國。

再者,考慮時代因素,現下中美貿易戰持續,臺美關係因而升溫的當下,臺灣更應該把握機會去談更多的經濟協定,包括蔡總統提到的全球「供應鏈」的重組,在現在國際化的商業型態,只有打通這些管道,才能增加臺灣在國際上的競爭力。而從蔡總統宣布明年開放後,美國各部會以及在野的民主黨人士,都迅速的給予這項決策高度的支持和肯定,許多團體也呼籲美國政府應迅速回應我們的善意,因此後續的發展也值得我們期待。

而若是能順利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則會對臺灣有不少的幫助。臺灣因為內部市場較小,許多的產業都必須仰賴國際貿易,而美國又是臺灣第二大出口貿易國,因此若有自由貿易協定,便會大大減少出口的關稅比例,增加臺灣商品的競爭力,更可以簡化繁雜的進出口程序,再加上許多自由貿易協定都會要求產品必須由出口國製造,因此也有利於留住本土企業和資金,創造臺灣內部的工作機會。

小結

日前衛福部長陳時中在廣播節目被問及相同的問題時,表示臺灣換到「一個臺灣在國際上的地位」,此一言論再度引發熱議,究竟「國際地位」會帶來什麼實質性的幫助也成為一個重要的議題。

關於「美豬美牛的開放讓臺灣得到什麼?」這個議題,筆者認為這不僅是單純進口美豬美牛的問題,更是影響臺灣國際地位的重要決策,而國際地位本來就很難量化衡量,但在談判、協商上,本來就需要適度的交換,才能達到更好的結果,同時我們也可以透過這次的事件,發現「國際地位」如何影響現今的國際政治和國家間的權力關係。

15世紀開始,歐洲強權國家開始在世界建立強大的殖民帝國,透過武力來奪取資源、領土等,直到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後,殖民帝國逐漸瓦解,過去的殖民主義才逐漸消失。然而,原先多半仰賴殖民母國領導的國家,戰後依舊面臨國內建設、資源並不穩固,導致國內動盪、經濟發展等問題。

而戰後通過優異的外交、政治策略影響下,逐步成為世界強權的美國,則開始透過其他方式控制各國,新殖民主義也應運而生。儘管如今少見美國出兵攻打、佔領其他國家,卻經常有經濟制裁,或著不完全對等的貿易協定出現,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同時,也不斷加強這些現象。

不論是掌握大量資本的跨國公司,也侵蝕各地本土企業的生存機會,甚至利用經濟制裁的手段,影響他國的政治運作也時有耳聞,又或著透過網路、媒體操縱各地的風向,我們真的走出殖民的威權和影響了嗎?VCR覺得,比起爭執執政黨的昨非今是,或許我們更應該去找到臺灣在國際上的價值,才能讓我們有一天可以更加對等的去維護我們的權益,爭取我們所要的資源。

感謝願意看到這裡的朋友們,VCR Daily,我們下次見。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