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事物的奇怪順序|CH9 意識

子非魚
·
·
IPFS
·
神經科學大師剖析生命源起、感覺與文化對人類心智發展的影響

📘學習範疇

事物的奇怪順序:神經科學大師剖析生命源起、感覺與文化對人類心智發展的影響


📖文獻筆記

第九章 意識

■ 關於意識

總而言之,①主觀性與②整合體驗是意識的關鍵組成。

■ 主觀性:意識中首要且不可或缺的部分

我之所以能夠描述自己心智中所發生的任何事情,並用言語表示它「在我的意識中」,是因為自動存於我心智中的意象變成了我的意象,那些是我無論努力或仔細與否,都可以注意及檢查的意象。不用花費力氣或尋求幫助,我就知道這些意象屬於我,我即是我心智與身體的主人,而心智就是在身體中被塑造成形,正如我所寫的,對於我存在其中的那個活體生物而言,我就是主人。

一旦主觀性消失,也就是當心智意象的「擁有者/主體」不再自動宣示其所有權時,意識就會停止正常運作。如果我或讀者你不以主觀視角來清楚掌握心智內容,那麼這些內容就會沒有依靠地浮動,並且不屬於任何人,有誰會知道它們存在?意識會消失,當下的意義也會消失。存在感將被暫停。

主觀性當然不是件事物,而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仰賴兩個關鍵因素:①建立心智意象的視角,以及②附加在意象上的感覺。

我們的結論就是:主觀性是由生物體視角(與意識形成意象發生在人體內的哪個位置有關)以及自主產生之引發性感覺的持續建構(此種感覺由基本意象觸發並伴隨出現)一起聚集產生。當意象適當置於生物體的視角上並且有感覺適當伴隨出現時,就會產生一種心智體驗。正如我們將要看到的那樣,等這種心智體驗在一個更廣闊的畫布中適當整合時,意義完整的意識就會產生。

因此,構成意識的心智體驗取決於心智意象的存在,同時也取決於讓這些意象成為我們意象的主觀性過程。主觀性需要一個立基於意象形成,以及伴隨意象形成過程產生之普遍感覺特質的視角,這兩者都直接來自身體本身。它們源自神經系統持續感測與製作生物體周遭與內部物體及事件對照圖的傾向。

■ 意識的第二部分:整合體驗

簡而言之,與身體本身有密切相互作用的腦部各個部位,形成意象並為這些意象產生感覺,還會將其與視角對照圖相互參照,從而達成主觀性的兩個要素。腦部其他部分則負責對意象進行連續性的強調顯示。每個強調顯示產生的位置都在其感官來源處,這有助於廣泛顯示隨時間移動但不隨位置移動的意象。這類意象在腦中無須到處移動。它們經由局部的連續性強調顯示來影響主觀性及整合情況。無論意象與敘述的數量是多是少,皆可在每個時間單位進行處理,並隨時確立整合的範圍。個別大腦區域與許多協助它們的身體區域,經由實際存在的神經路徑相互連結,並可追溯到神經解剖的結構及系統中。

■ 從感測到意識

認為廣義上的意識廣泛存在於許多現存物種中的想法,是有其價值的。這裡的爭議當然是在其他物種展現的意識「類型」及數量上。毫無疑問地,細菌與原生動物會感測環境狀態並做出反應。草履蟲也是如此。植物經由緩慢生長的根部或轉動其葉子或花朵,對溫度、水分與光量做出反應。所有這些生物不斷感測其他生物或環境的存在。但是,我反對依據這個詞的傳統意義來稱它們具有意識,因為這個字詞的傳統意義與心智及感覺的概念緊緊相繫,而我後續又將心智及感覺與神經系統的存在連結起來。前述生物沒有神經系統,也沒有任何證據顯示他們具有心智狀態。簡而言之,以傳統意義而言,心智狀態,也就是心智,是意識體驗存在的基本條件。當那個心智獲得一個觀點,一個主觀的觀點時,意識本身可能就開始存在了。

意識的開頭部分就到此為止。而正如我們所見,意識終止在極為重要的地方,那就是與主觀性相關的多感官複雜整合體驗的最上層。

作為此自然過程基本層級的細胞感測現象,與「意識」一詞完全參與的心智狀態之間,存在著一個關鍵的中間層級,此層級是由心智狀態的最基本元素所構成,那就是「感覺」。以感覺作為核心的心智狀態,可能就是與特定基本內容相對應的那些核心心智狀態:意識所在身體的內部狀態。而且因為它們與身體內部各種生命狀態的不同品質有關,所以感覺必然具有價值;也就是說,它們可能是好的或是壞的、是正面的或負面的、是喜愛的或厭惡的、是喜悅的或痛苦的、是愉快的或不愉快的。

當現在描述生命內在狀態的感覺,被「放置」或甚至「定位」在整個生物體的當前視角內時,主觀性就出現了。從那裡開始,我們周遭的事件、我們參與的事件以及我們回想的記憶被賦予了一種新的可能性:它們可以對我們產生實質影響;它們會影響我們的生命過程。

主觀性能夠賦予意象、心智與感覺新的特質:即是與發生這些現象的特定生物體有關的所有權意識,也就是允許進入個人世界的屬我性(mineness)。

主觀性是一種持續建構的敘述。這個敘述來自具有特定腦部規格之生物體的環境局勢,因為它們與周遭世界、過去記憶的世界以及本身的內部世界相互作用。

意識背後的神秘本質就是由此形成。


📝學習心得

作者認為意識的關鍵組成為:①主觀性、②整合體驗。其中「主觀性」是意識中首要且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主觀性」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仰賴兩個關鍵因素:①建立心智意象的視角、②附加在意象上的感覺。並寫道:

我之所以能夠描述自己心智中所發生的任何事情,並用言語表示它「在我的意識中」,是因為自動存於我心智中的意象變成了我的意象,那些是我無論努力或仔細與否,都可以注意及檢查的意象。不用花費力氣或尋求幫助,我就知道這些意象屬於我,我即是我心智與身體的主人,而心智就是在身體中被塑造成形,正如我所寫的,對於我存在其中的那個活體生物而言,我就是主人。

這似乎與佛法的「俱生我執」有所差異,不過確實是形成「我」與「我所」的狀態。

一旦主觀性消失,也就是當心智意象的「擁有者/主體」不再自動宣示其所有權時,意識就會停止正常運作。如果我或讀者你不以主觀視角來清楚掌握心智內容,那麼這些內容就會沒有依靠地浮動,並且不屬於任何人,有誰會知道它們存在?意識會消失,當下的意義也會消失。存在感將被暫停。

如性法師在《釋量論》第二品課程中提到:

我們分不清楚什麼是「我執」、什麼是非我執的「我念」,因此我們無法區分我執所執著的境為何。對於這一點,過去有些祖師大德們的觀點是:對初學者而言,的確無法在初期就區分出什麼樣的認知是我執、什麼樣的認知非我執,由於無法區分,所以這時應該一律破除,因為與其都把它們留在我們的心續中,倒不如一起破除。—如性法師《釋量論》第二品 課程

換句話說,「一旦主觀性消失」似乎類似於「一律破除」,不過會導致「意識會消失,當下的意義也會消失。存在感將被暫停」的問題。

而這種「主觀性」似乎在佛法中又細分為「我念」與「我執」:

平時當我們現起俱生我執時,俱生我執所執著的我,就是在不觀待蘊體的情況下而存在的;既然它能夠在不觀待蘊體的情況下而存在,就代表它是獨立自主的。我們應該時常反觀內心,在對境的時候,什麼樣的我念稱為我執,這個問題需要花時間去思考。—如性法師《釋量論》第二品 課程

CC BY-NC-ND 4.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