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評】解讀譚德塞的履歷與崛起
世衛總幹事譚德塞(Dr 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近期多次肯定中國處理新型肺炎疫情,明言反對各國針對中國,又將病毒命名為COVID-19,試圖將病毒與其來源地武漢保持距離,被質疑受政治因素影響。我們不妨先看看這位埃塞俄比亞人的出身和背景, 再評估他是怎樣的一位人物。
十年磨一劍
埃塞俄比亞籍的譚德塞於2017年當選世衛總幹事。2005年,譚德塞出任埃塞俄比亞衛生部長,任內推行醫護人員改革,成功提升醫護人員的水平及工作環境,備受讚譽。同時,譚德塞亦積極參與國際性的衛生和醫療組織,讓埃塞俄比亞從各國汲取經驗。早前有傳媒翻查報導,指譚德塞在任衛生部長時曾三次隱瞞國家霍亂(Cholera)疫情,導致疫情擴散,非洲聯盟駐聯合國大使早已在2017年高調地否認此事。而隱瞞疫情一事剛好是在譚德塞競選世衛總幹事時,由另一位候選人的支持者爆出,未免令人懷疑此僅是選舉炒作。2012年,譚德塞出任外交部長。2013年至2016年,非洲對抗嚴峻的伊波拉疫情,外界評價譚德塞擔當了重要的領導角色,並成功敦促非洲各國遵守世衛的衛生指引。譚德塞就是憑著這張幾經印證的本國從政履歷,踏上國際舞台。
登上國際舞台
舞台上, 有著萬紫千紅的燈光橋。燈光讓表演者成為全場焦點, 亦令其無所遁形。以往的世衛總幹事選舉,包括陳馮富珍當選的一屆,經常被批評為橡皮圖章。但由2017年的一屆開始,選舉迎來大改革。跟據新的機制,候選人要先得到提名,並由世衛執行委員會(Executive Board)選出最後的三人入圍名單。執行委員會由34個成員國組成,當時的成員包括美國、英國、法國、日本、韓國及中國。選出入圍的三名候選人後,最後由世衛全體185個成員國投票選出總幹事人選。譚德塞在2017年選舉中的幾輪投票都獲得最高票,最後一輪更獲得185票中的133票,可謂大熱勝出。在選舉工程中,譚德塞的最大盟友是與其合作無間的非洲各國,這點並不意外。然而,譚德塞當時原來也聘用了一家叫Mercury Public Affairs的美國游說公司,其說客包括前美國政客及幕僚。再看看在競選前後公開支持過譚德塞的權威,有來自美國的疫苗推導者Seth Berkley、英國的前牛津教授Jeremy Farrar、來自瑞典,研究全球衛生的教授Peter Byass等。譚德塞早年亦曾獲美國熱帶醫學和衛生學會年度年輕調查員獎(Young Investigator of the Year from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Tropical Medicine and Hygiene)、美國國家傳染病基金會的吉米和羅莎琳卡特人道主義獎(Jimmy and Rosalynn Carter Humanitarian Award)、英國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醫學碩士(Honorary Fellowship from the London School of Hygiene and Tropical Medicine)等學術榮譽,可見其學術成就早已受歐美學界認可。是甚麼燈光把表演者照亮, 相信觀眾心裡明白。
其實,觀乎世衛最近的決定,又是否如外界所指如此偏頗?為何故有日本腦炎、中東呼吸綜合症和伊波拉病毒,今卻不能有「武漢肺炎」?事實上,避免將疫症聯繫或歸咎某一個地域或群體,其實已是大時所趨。早在2004年,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便曾發表論文,嚴斥因對沙士(SARS)的恐慌而針對亞裔群體的歧視。至2015年,世衛發布指引,表明往後的傳染病不應以地域或社群命名,以免對任何群體造成歧視及傷害。 譚德塞這次的決定,乃遵從過往的專家經驗和指引,絕非特例。其實,除了世衛的統籌和協調,各國的專家目前已為新型肺炎發表一百多篇論文及文章。與其繼續互相指責或迷信陰謀論,不如細心閱讀這些研究,尋找對疫情更準確、客觀的理解。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