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人物的言論自由界線
IPFS
~寫在文之前, 單純分享個人觀點, 勿筆戰~
近期吵得很熱的新聞之一就是罔腰小姐孕事件 (詳細新聞來龍去脈請自行上網查找).
最新消息是 :
衛生局準備開罰, 當事人不滿, 認為散播的是媒體, 當事人只是基於言論自由分享生活.
平常其實不太關注這類浪尖追風的新聞, 卻因為事件主角理直氣壯的聲明而突然有感.
當然, 每個人都有言論自由, 這是受到憲法所保障的. 當我們只是個甲乙丙丁, 就尋常玩笑式地分享這些似真似假的生活日常, 因為彼此間有一定的熟識跟聯繫, 可以直接面對面或是直球式的確認消息真偽, 確認過後大概也就不起一波漣漪地過了.
然而, 當甲乙丙丁變成了稍具知名度的人物, 很多追隨者(或粉絲)是從社交媒體平台展現出來的形象去了解這號人物, 而這些從媒體平台表現出來的樣子可能是經過包裝的, 可能是篩選過的, 總的, 就是片面而單向的. 因為接收到的形象是片面而單向的, 追隨者會帶入自身的想像或是因為是相同族群而產生認同感. 一但認同感形成, 公眾人物的言論自會具有號召力影響力, 一言一行都可能被追隨者效仿.
美國1978年發生的「人民聖殿教」(Peoples Temple)集體自殺事件
日本近年來多起透過社群平台號召的「網路集體自殺」事件
這些事件群體的產生, 不都是透過分享而集結的嗎?
沒錯, 人們是應該理智並有邏輯地去判斷是非, 而非盲目地相信. 然而, 事實上, 理智與邏輯可能因心理狀態, 外在因素而失去判斷準則. 公眾人物因為錯誤的資訊傳遞, 可以理直氣壯地的表達自己的無奈與委屈, 那麼, 因為錯誤資訊仿效而受到傷害的追隨者該如何自處呢?
誰都可以有言論自由 但那必須是建構在沒有人會因此受到傷害的界線上!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
- Author
-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