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讀(三)與書連結的六種建議之一,提問
大家有沒有那種經驗,問對方感想對方只有兩個字:沒有。
接下來空氣開始沉默....。
此時引讀者可以透過提問來打破僵局,一方面是幫讀者理解,一方面也可藉此了解讀者理解的情形;與理解的程度,當然這也可以利用在自己讀書時。
而問法可以利用:
(一)六何法:所謂六何,就是「何人、何事、何時、何地、何物和如何。」這篇文章或者書籍在講什麼?對誰講?發生在哪?什麼事?為什麼?主角是怎麼做的?
(二)作者想表達什麼:看完以後,作者利用這些文字表達了什麼?作者想跟讀者說的是什麼?他用故事包裝了什麼觀點?藉由推測作者想表達的,來讀懂一篇文章與故事。
(三)有哪裡不懂:引讀者可以問讀者懂了什麼?或是不懂什麼?這也能知道對方理解的情形。請對方說:「讀到了什麼?學到了什麼?你覺得這篇文章在說什麼?」問問他:「有地方不懂嗎?」是某字不熟悉或是句子與情節不理解,讓讀者習慣針對不懂的地方提出詢問。
以論語學而篇中的一則為例,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在了解這句話之前,就需要先清楚裡面的每個字的字義,比如文中的”乘”就是輛,了解字義後再去了解;孔子說千乘之國是指一個有千輛兵車的國家,一個國家能擁有千輛這麼多的兵車,那自然是個大國了。
了解字詞的意思,在去看文章,更能理解整篇文章的意思。孔子在這,是在說明治理大國比治理小國更加困難,辦事要敬重不隨便,對人民要保持誠信,還要記得節省國家的費用,重點在於真心愛護人民,如此自然會在差使人民時,知道要選擇適當時間,在不影響人民的生活時,才派遣對方工作。
最後再請讀者說一下:「喜愛哪個角色?喜不喜歡這本書?原因在哪?自己有發生類似的事情嗎?」以上都是為了讓讀者在閱讀時,跟讀者自己產生連結,有連結最後才會對自己有意義。
我們以六祖壇經第二章”賣柴聞經”為例:
惠能嚴父。本貫范陽。左降流於嶺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遺。移來南海。艱辛貧乏。於市賣柴。
時有一客買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錢。卻出門外。見一客誦經。惠能一聞經語。心即開悟。
遂問客誦何經。客曰。金剛經。復問從何所來。持此經典。客云。我從蘄州黃梅縣東禪寺來。其寺是五祖忍大師在彼主化。門人一千有餘。我到彼中禮拜聽受此經。
大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直了成佛。惠能聞說。宿昔有緣。乃蒙一客。取銀十兩。與惠能。令充老母衣糧。教便往黃梅參禮五祖。
這段文章就可以從這何人、何事、何時、何地、何物和如何去做理解。
或是想一下裡面的角色最喜歡誰?喜歡是因為他做了什麼?
像我就對其中那位因為看到惠能;因為一句經文就要去追求大道的這個心,便拿出十兩銀讓惠能安頓母親的這位客人感到敬佩,我們也許不能開悟追求,但我們絕對能成全他人,這不是值得人敬佩並且效法的嗎!
或是從嶺南入手,找一下從嶺南到蔪州黃梅縣(現湖北省最東方)有多遠,能因為這一句經文開悟到願意跋山涉水去追尋,這是多大的堅持與信力啊。
或是從惠能的做法入手,雖然惠能想要前往追尋,但他並沒有丟下家中的母親,而是先將母親安頓好才出發,當然這畢竟是很久很久以前發生的事情,也有人說贈銀此事為後人增補,但這不也代表到了從惠昕本(宋朝)開始,對於出家求道一事已有希望能先將俗事安排好的觀念了嗎。
也可以詢問讀者喜歡這段文字中的哪?覺得這段文字表達了什麼?對於文字與詞句是否有哪看不懂等等,都是幫助我們理解文章的討論法。
而這一切的基礎是放在願意讓文章與自我有所連結上,所以有時候覺得自己沒有感想或是讀不進去,也可以回過頭來問自己,是不是不願意讓自己與文章做聯結呢?
最後附上朋友抽到的籤祝福大家今年大吉~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