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鋼哥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碩一暑假的書單|大衛芬奇專區|暗黑天才系的好萊塢導演,如何打造個人風格的懸疑驚悚片?

鋼哥
·
·
《解謎大衛芬奇》是我整個暑假最愛的一本書,不僅因為我很歡芬奇的電影,也包含他的電影風格,自成一種「芬奇的黑暗寫實」風格。

《解謎大衛.芬奇:暗黑系天才導演,與他眼中的心理遊戲》是我整個暑假最愛的一本書,不僅是因為我很歡芬奇的電影,也包含他的電影風格、精緻的軌道運鏡,經常打破傳統類型電影的框架,自成一種「芬奇的黑暗寫實」風格。

本文將會簡介者本書的內容,以及芬奇的電影風格,又為何總是喜歡拍紀實犯罪、連環殺手的劇情。


《解謎大衛.芬奇》簡介

《解謎大衛.芬奇》是一本專門深入探討了美國導演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的電影作品與其創作風格的專書。芬奇以其黑暗、深邃的視覺美學和心理驚悚片而聞名。

這本書分析他的代表作品,如《鬥陣俱樂部》(Fight Club)、《火線追緝令》(Se7en)、《社群網戰》(The Social Network)、《控制》(Gone Girl)等,解構了他在電影中運用的敘事技巧、視覺符號和心理操控。

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來源:維基百科

《解謎大衛.芬奇》不僅討論了芬奇如何巧妙地利用鏡頭語言、構圖、光影等視覺元素來增強情感張力,還分析了他對人性陰暗面的深刻洞察,特別是對暴力、控制、真實與虛構邊界的迷戀。當然,還有芬奇對軌道的熱愛,每一顆鏡頭都要直勾勾地抓著鏡頭底下的主角。

如果你喜歡大衛.芬奇以及犯罪驚悚類型的電影,《解謎大衛.芬奇》會是一個寶貴的影迷指南,讓你更深入了解他如何塑造每一部電影背後的心理遊戲,以及芬奇如何從影像語言中打破傳統敘事結構,創造出獨特且扣人心弦(甚至有點匪夷所思)的影像作品。

 — -

.

芬奇的電影之所以具有強烈的個人風格,並打破傳統敘事結構,主要在於他對影像語言、主題深度以及人物心理的掌控。芬奇的作品總是充滿了不安、黑暗的基調,並挑戰觀眾對故事的預期。以下分為五種芬奇愛用的操作,打破傳統類型電影:

非線性敘事與多層次時間線

芬奇善於使用非線性敘事來打破觀眾對時間的線性理解。例如,《鬥陣俱樂部》(Fight Club)通過倒敘與角色內心對話,混淆現實與幻想之間的界線,讓觀眾隨著主角的心理崩潰逐漸失去對真相的掌控。

《班傑明的奇幻旅程》(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中,逆轉生命時間的敘事方式也挑戰了傳統的生命觀。

在《班傑明的奇幻旅程》中,逆轉生命時間的敘事方式也挑戰了傳統的生命觀。來源:電影劇照。

— -

.

顛覆類型片框架

芬奇擅長用標準類型片(genre)的外殼,創造出不符合該類型片期望的深度作品。

例如,《火線追緝令》(Se7en)是一部犯罪驚悚片,但卻將焦點放在人性道德的腐化與宗教般的懲罰上,而非單純的偵探故事。另一部《控制》(Gone Girl)也採用相同的手法,看似是一部關於失蹤案的懸疑片,實際上深刻挖掘了婚姻的黑暗面和媒體操縱。

《火線追緝令》(Se7en)是一部犯罪驚悚片,但卻將焦點放在人性道德的腐化與宗教般的懲罰上,而非單純的偵探故事。來源:電影劇照。

 — -

.

複雜的心理遊戲

芬奇的電影常常挑戰觀眾對角色的理解,角色往往不是絕對的好人或壞人,而是介於善惡之間的複雜個體。

《龍紋身的女孩》(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中的女主角 Lisbeth 是一個有道德正義感的駭客,但她的行為方式又充滿暴力和黑暗。又或者如《控制》中的角色 Amy 則精心設計了自己失蹤的故事,以操控身邊的人,顛覆了傳統女性受害者的形象。

《龍紋身的女孩》(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中的女主角 Lisbeth 是一個有道德正義感的駭客,但她的行為方式又充滿暴力和黑暗。來源:電影劇照

— -

.

冷練的視覺符號與風格

芬奇對影像的掌控近乎苛求,尤其擅長運用暗色調、工業風格的場景設計和極端精準的鏡頭運動,來塑造一種壓迫感和不安。

例如,在《火線追緝令》裡,城市的灰暗色調與永無止境的陰雨天氣,營造出壓抑、絕望的氛圍。堪稱是臉書初期的合夥人紀錄片《社群網戰》(The Social Network)中,則是利用冷調的色彩(如:藍色、綠色)來強調角色之間的疏離和無情的科技世界。

《社群網戰》則利用冷調的色彩來強調角色之間的疏離和無情的科技世界。來源:電影劇照

— -

.

挑戰真實與虛構的邊界

芬奇經常探討現實與虛構的模糊界限,這在《鬥陣俱樂部》中特別明顯,主人公的第二人格反映了他對現代社會秩序的反抗與壓抑情緒的爆發。

此外,《索命黃道帶》(Zodiac)雖然開篇宣稱基於真實案件(based ob true story),以 1960 年代末至 1970 年代初,發生於美國加州的真實連環殺人案為藍本的懸疑電影,但電影最後沒有給出確定的答案,讓觀眾不斷質疑「真相」的本質。

《索命黃道帶》(Zodiac)基於真實案件,但電影最後沒有給出確定的答案,讓觀眾不斷質疑「真相」的本質。來源:電影劇照

芬奇童年有一部分也被黃道宮殺手糾纏著,「當時鎮上的大人都會叫孩子們出門要小心,」芬奇回憶這段驚悚的往事,將 40 年前的惶恐轉化成電影元素。這起連環殺人案至今仍未破獲,兇手的真實身份仍然是一個謎,如同這部電影,結局讓人看得撲朔迷離。

也因此在《索命黃道帶》中,我們看到的是芬奇對現實的忠實呈現,使得觀眾在觀影過程中感受到強烈的真實感和壓迫感,電影雖然結束,但是觀影者彷彿不能放下戒心,也許黃道宮殺手仍舊躲藏在社會某個角落。


芬奇的電影以其極具挑釁與深度的敘事手法,挑戰觀眾對於傳統故事結構和道德框架的期待,塑造了芬奇作品在現代電影界中獨樹一幟的風格。

如果你欣賞芬奇電影中的這種破格和探索人性陰暗面的深度,他的作品會是永不枯竭的探索源泉。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