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鍾老小說探尋鍾老故鄉--「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半日遊
我人生中第一次看的電影,大概是在我國小二年級的時候,導師們把低年級幾個班的學生帶到大禮堂,讓我們席地而坐。電影播完,我們好多學生哭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而那部讓我們發自內心落淚的電影正是《魯冰花》。
讀研究所期間,我開始接觸本土作家的作品,這才發覺原來《魯冰花》是由作家鍾肇政先生的同名小說改編。一晃眼又過十年,我總算在這陣子讀完《魯冰花》原著;算一算,距離我初次看《魯冰花》電影,恰好三十個年頭。
鍾老的筆調具有濃厚的土地氣息和歷史脈胳,令我深深著迷,最近正沉浸在他的《濁流三部曲》當中。《濁流三部曲》雖然是小說,但鍾老在主角身上融入個人部分經歷,並且是以故鄉龍潭作為第三部曲的主要場景。雖然我老早就知道龍潭有一個「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不過直到拜讀了他的作品,總算引起走訪的興趣。
這天,秋高氣爽,我和妻子相偕來到園區。整座園區是以鍾老的舊居為圓心向外展開,連繫周遭市街當中曾出現於鍾老筆下的地景。
我們的首站是鍾老的故居,位於龍潭國小旁的日式宿舍群,《濁流三部曲》和《魯冰花》便是他居住在此的十年間完成的作品。宿舍群中展示鍾老寫作的空間、起居室、大女兒的臥房以及廚房,讓遊客一親國寶級小說家的生活面貌。
除了常態展覽外,還有主題特展。現在正在展示的是「習字.惜字生活特展」。這個特展的靈感取自於《濁流三部曲》中的第三部《流雲》,書中的主角陸志龍從小受日本教育,直到台灣光復,他已將近二十歲,這才開始學習漢文(即中文)。但當時中文書籍取得不易,他一旦有機會買到圖書或借到字典便當作寶一樣珍而重之,故曰「惜字」;而光復初期,師資匱乏,陸志龍學漢字只能自行摸索,甚至自創理解和記憶方法,故曰「習字」。
陸志龍的習字經驗其實是鍾老從自己的習字經驗中取材。台灣光復那年,鍾肇政幾乎不識得幾個中文字,更別說寫作,但他卻在短短的六年間學有所成,其中文造詣進步到能夠寫出小說,他的習字意志力可見一斑。可惜,戰後十餘年間,文壇大多由來自中國的作家把持,鍾老的作品還要過好些年才受到重視,這就是身處時代鼎革之際的本土作家的悲哀。
走出宿舍群,沿著東龍路往北走約一百公尺,右手邊是屢次出現在他作品中的「龍元宮」,乃當地的信仰中心。在《流雲》中記載當地每到中元節,廟前廣場會搭兩個戲棚,上演雙棚較。所謂「雙棚較」即兩個戲班子演出同一齣戲,觀眾於是得以評比哪一個戲班子的技藝較高明,這是鎮上一年一度的盛事。
龍元宮正前方的龍元路俗稱「上街」,過菱潭街以後則稱為「下街」,日治時期的幾家著名商號都位於上街和下街,熱鬧非凡。《流雲》記載元宵節時,當地居民會在兩條街上布置花燈,以上、下街互相較勁的方式進行。
把龍元路一刀切為上街和下街的菱潭街,過去是龍潭第一市場的著名美食街,小吃林立,但後來一度沒落。近年來在文創工作者的努力之下,成立「菱潭街興創基地」,進駐手作體驗、小書店、咖啡店……等特色商店,再現往日榮景。
走出菱潭街,來到南龍路上,地圖上顯示這裡是「龍潭戲院舊址」,曾出現在《流雲》中,但已不留一絲痕跡。對面的小公園是日治時期的「龍潭庄役場舊址」(役場即鄉公所),鍾老的父親曾在這裡上班。
瀏覽完役場舊址的導覽牌以後,我注意到靠近南龍路上的那一側,有一座銅雕像。走近前一看,原來它形塑的是《魯冰花》中的郭雲天老師,雖然它的形貌和電影中郭雲天的高瘦挺拔有點出入,不過仍然散發出春風化雨般的和藹氣質,難怪令古阿明折服。
再順著南龍路往西走,折返鍾老故居。然而,一不小心會錯過一旁的「通學巷」,它是鍾老書寫《魯冰花》時的參考場景,徜徉巷中,彷彿古阿明會笑容滿面的和你擦身而過,抱著寫生板、背著裝滿蠟筆的書包朝學校走去,一心期待著郭老師今天的課程。
三十年!我童年為古阿明落的淚總算止住,嘴角不自覺漾起會心的一笑。
由於時間關係,我們沒辦法走遍整座文學生活園區。待我拜讀更多鍾肇政的作品,肯定會懷抱更多對比小說場景的好奇心,再次拜訪這座充滿文學、歷史與文化的古趣小鎮。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