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轉黑麥汁、風幡豆腐花,秋分之際去佛光山貢獻經濟,同行話想去好耐!不過我唔入廟
「你睇吓,我們還在煩惱下個月劏房租金付不付得出來,人家就已經建出這麼大的山頭,讓無數人安居了。」
從左營搭巴士到佛光山半小時而那,周日無事,從暫居處出發。搭捷運前收到朋友好爺電話,向來過廟不入的他,聲稱「想去佛光山很久」,便約定了十一點在佛光寺門口等。
台籍同事很推薦我去佛光山,她說佛光山每一位法師都有建寺蓋廟的實力,能力很強。1967年,星雲大師購入佛光山土地建寺。看得出來佛光山頭的殿、寺、堂是一個一個陸續建成的,今年有錢先蓋一棟,後年有錢再蓋一棟,逐漸蓋滿整個山頭。因而建築功法和規模均不盡相同,但大體還是中式院落層次。
公車站在側門,我們的遊覽路線恰好反過來,先遊地藏殿,再到大佛城。沿山均是善信供奉的阿彌陀佛塑像,以藝術和多樣性而言,個人比較喜歡沙田萬佛寺,那邊每尊塑像都獨一無二。佛光山則是一口氣,感覺被同一尊佛四方八面盯着,密集恐懼症者勿入。
佛塔內的壁像倒是很愛,模仿和重製了世界上各式各樣的佛像和菩薩像。用寵物小精靈術語翻譯,即是成都和阿羅拉的樣子擺在一起。到盡處,繞四方佛一圈。動線和意像都很喜歡。
大雄寶殿後方新開放藝術博物館,看格局和空間感,應是原先僧侶過堂之處。藝術品來自世界各地佛光山的信眾創作,如果我是信眾,作品被選中掛在這裡,會很高興。
藝術廊道最後,免不了宗教色彩濃重的佛像陳列室以及「觀照自身」的鏡像房。最近重看《鐵血的孤兒》,想說把MGSD的巴巴托斯放裡面拍照應該很好看。
佛光山在採光和色調的處理很有特色,戶外「金光閃閃」、以傳統漢傳佛教的紅黃橘為主,明亮大氣,遠遠在別的山頭就能看見廟寺恢宏。入到大殿,則是甯密沉黑。我們是正中午陽光最猛烈時進去,能感受到周遭突然黯下來,又不至於漆黑。心態瞬間從遊客變為修行者,進到這裡就該靜心禮佛的感覺。
佛陀紀念館
好爺想去的是佛陀紀念館,他過寺不入,前半天是陪着我走。進得紀念館,我餓了,想說來碗豆花,躲躲太陽才走。好爺則說,怕午後雷陣雨,先走。
佛陀紀念館就是一個佛教主題園區。第一重禮敬大廳,一個商場,設備和指示比起小港機場更完善。成佛大道兩側是佛塔,每個塔的基座均是不同的小型展覽廳。佛光山的設計特別之處不全然是中國式,例如在墓園那邊的先人塔是印度式的,成佛大道兩列塔雖然是中式,但我總是覺得排列起來不太像中國南方,因為我在廣州到鹿港遇到的都是鐘鼓樓放前面。
正中央的是萬人照相台,超前設計!知道民眾愛打卡,特別弄出來。因為是紀念館,也不用忌諱大道中央需要有頭銜才可以停留的階層規矩。中國建築一般人只能走左右側門,中央是神明在走的。照相台的地面設有射燈,留給晚間拍照用,雖然也沒多大作用。
萬人拍照台固然能拍出前後全景,透視也很好看。經過我顯淺的視察,推薦人站在拍照台上,攝影師跑到本館二樓,悲願雙塔中間的小平台,那邊有8個對稱的矩形洞,用300mm以上的鏡頭,迎着下午四點後的順光拍過去。完美。
大佛面東靠西,正東方。好爺說從屏東往高雄方向,高屏大橋、國道、省縣鄉道、自強區間,都一定能看到這尊佛光大佛。
「呃……那塞車時豈不是被大佛盯着?」
「咁你又唔啱啦,係比微笑融化。」
本館室內是各個展廳,格局和顏色令我想起文化博物館。好些展廳在策展中,沒甚麼內容。展覽館的商業氣息相較禮敬大樓更甚,展場人員訓練有數,每位一開口就問︰「你們從哪裡來?」他們期望我們是外國遊客吧,因此我們答「高雄」,他們一臉失望。
臨走前終於如願吃了一盤豆花,順便更新一下十九幾個月沒動過的全球豆腐花大全。近來喜歡上愛玉,以前覺得零味道,不好吃。卻因着飽腹感,漸漸取代珍珠成為最佳的度小月方案。今次沒能吃上素菜,看下次來行不行。維持這麼大的山頭不易,從寺廟到紀念館好像沒看到香油箱,既然人都來了,貢獻一點經濟吧。
每周一則城巿故事。突破點對點生活模式。
邁開腳步,劃出舒適的平面。喜歡原地遊的內容,請接續以下方關注更多動向:【 Facebook|Instagram|Patreon|Gunroad|Pinkoi|500PX】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