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承熙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想通這三點再經營臉書,以免低等勤奮(2)

承熙
·
·

上一篇分享了經營臉書的必要與基本認知,本文接著把基本認知剩下的兩點講完。

經營臉書等自媒體與行銷漏斗的關係

先插播一下。之前有分享過,我們創作者需要粉絲,這是未來現金流的基石。在創作的過程按照行銷漏斗的理論我認為大致分為三大階段,每個階段各有任務,如下圖。

來源 承熙

有人認為臉書退流行了,我同意,不過,因為臉書用戶多為 30 歲以上的人,並且以 30~40 歲、40~50 歲的人為主力,他們通常經濟實力好,會比以年輕人為主的 IG 來得有消費力,而且,年紀增長後不喜歡改變,還是會留在臉書 ( 像承熙我 )。因此,臉書用戶仍然值得我們經營。

再按照行銷漏斗模型,我認為最上層占了 75%,這是我們最應該每天持續開發的區塊,因為這一層的人多,「分母」多那麼往下流的人數就多。而中間層大約是 20% 以內,就是認識跟熟悉我們的人;至於底層只有 5% 以內,可以用鐵粉來形容,這些是喜歡與支持我們的人,是我們現金流的動力。

當然,這個 75%、20% 跟 5% 是經營之後或是經營中的結果,剛起步的夥伴可能 100% 都在最上層。

來源 承熙

正確高效經營臉書的基本認知與承熙的實例

2、臉書貼文比率要拿捏|建議不要超過一半

畢竟臉書、IG 等自媒體是用來「社交的」不是給我們「行銷的」,以下兩張截圖分別是我在臉書的生活類與行銷類貼文,發文時間很接近,很明顯生活類的按讚與留言數屌打行銷類。

來源 承熙臉書
來源 承熙臉書

會造成這樣的強烈對比主因有兩個,一是「關聯性」,越有關連網友比較能一起互動;二是「專業性隔閡」,越專業表示範圍越小,網友想參與都不得其門而入,行銷類大部分都是專業,所以有隔閡。至於對策我認為有三個。

行銷的貼文比率不要超過一半

貼文應該以生活類為主,例如旅遊美食、職場甘苦談、家庭親子、運動健康、情感、公益活動或捐款等等,這些網友才「有感」、才有辦法與我們互動,互動久了才會變成粉絲、鐵粉;行銷不要太多、也不能太明顯。

行銷時注意與網友的「關聯性」以及「因果關係」

例如我要行銷投資理財,因果關係可以是「承熙因為投資了XXX所以OOO」;與網友的關聯性則是,貼文要寫網友可以如何輕鬆做到這樣的成績(果),例如先開戶啦、買書學習理財啦、閱讀財務報表等等,啊我剛好有整理懶人包請參考,之後便能跟我一樣。

看別人怎麼做?

因為我專攻投資理財,就舉投資達人當例子,像是算利教官、陳重銘、阿格力等達人,可以看他們最近貼文的內容,就會知道即便是大咖貼文也不能全部行銷,所以捐款的、吃飯的、旅遊的、親子的都來。如果你覺得達人太遙遠,看我臉書也行,一樣看我最近貼文都在寫什麼。

來源 承熙

3、時間要控管|熱衷經營可以,但別忘記核心工作

我們可以每天花三小時、每周三十小時經營自媒體都好,但千萬別忘記自己的本業:「核心工作」。核心工作可以是寫文章、寫書、製作線上課程或錄製影音,這些必須同步進行,理由是,我們邊累積粉絲的同時,必須持續生產可以幫助到人的產品或服務,大部份粉絲是衝這個來的,不這樣好不容易累積的粉絲會跑掉。

因此時間要控管,我之前在〈承熙全職寫作後每天都在做的三件事,如何讓這三件事為我賺錢〉這篇有提到,圈粉只是我每天的三件事情之一,我還是繼續「寫作」與「閱讀」,後面這兩件事都跟我的核心工作有關,寫作是產出,繼續給出乾貨,閱讀是輸入,讓乾貨更有深度。

你可以簡單這樣做

1、同時在自己的臉書或 IG 各貼一篇生活類與行銷類文章,經過一天或一周後統計按讚與留言數,驗證我的說法。

2、每個月或固定時間統計自己的各類粉絲數據,觀察哪個時期成長特別快或是不如預期,回想那時候發了那些貼文。如果找到圈粉大成功的原因就要趁勝追擊,而發現不如預期的原因更要趕緊調整,看是不是行銷得太超過讓人厭惡(太頻繁)、或是行銷不得其法讓人無感(缺少與網友的關聯性)。

3、如果有網友問你問題,尤其是陌生人,你願意花多久時間與精力答覆他呢?

下一篇預計講「臉書轉貼文章沒花心思寫文案不如不要轉貼!」這個很多人不知道或知道了不會寫導致徒勞無功,我覺得很可惜。如果你有這個困擾一定要鎖定本系列文喔~


也歡迎到我臉書坐坐呦

★如果你也喜歡寫作,歡迎使用我的推薦碼註冊 Potato 一起存幣賺錢喔「NhSnokbZ1」。

★或是直接到我專屬推廣頁面註冊,在這裡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