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修心七要》略釋|修心七義|勝義菩提心

子非魚
·
·
IPFS
·
修心七義|勝義菩提心

📘學習範疇

【慧光集42】《修心七要》略釋|修心七義|勝義菩提心


📖文獻筆記

丙二、正行:

思諸法如夢 觀心性無生

對治亦自解 道體住普基

首先應當思維。思維什麼呢?以前我們講的,是觀察外面的一切顯現,包括牆壁、房子等所有的物質,如果從佛教的角度來講,則都是由微塵所構成的;如果從物理學的角度來講,就是由原子、中子……等粒子組成的,但此處我們不觀察這些外境,而是要反觀自心,看心的本性究竟是怎麼樣的。

我們既無法證明外境是物質,也沒有辦法證明它是實有的意識,無論我們說它是物質也好,是意識也好,實際上它就是心創造出來的幻覺。外界的一切都源自於我們的內心,所以,我們沒有必要去觀察它,而只需要觀察心。


如何觀察心的本性呢?本論是從來處、住處和去處三個方面來進行觀察的,這個大家一定要記住。

怎樣去觀察心的來處、住處和去處呢?是不是從書上去尋找答案,是不是用其他的什麼邏輯去推導呢?都不是。此處我們所用的方法,就是讓心回頭自己去看。

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找不到和證悟空性是兩回事。無論是誰,要想去找心的來處和去處,是肯定找不到的,但找不到是證悟空性嗎?這可不一定,心的來處和去處本來就不存在,又怎麼可能找到呢?

米滂(麥彭)仁波切也說過:哪怕上百次觀察人的頭上是否有牛角,也不可能找到牛角。人的頭上怎麼可能有牛角呢?絕不可能。在人的頭上找不到牛角,是否證明你證悟了牛角是空性呢?不是。雖然確定人的頭上沒有牛角,但牛的頭上卻可能有牛角,所以我們根本就沒有證悟牛角的空性。


空性修法的要點:

  • 第一個修法,是要進行觀察思維的;

  • 第二個修法,則不能有任何的思維,這有點類似於禪宗的修法。

  • 第三種空性的修法,是有思維的修法。


“對治亦自解”,所謂“對治”是什麼呢?就是證悟空性的智慧。“自解”又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沒有任何執著束縛的本自解脫。

簡單地說,所有的東西,包括輪迴、涅槃在內的內外世界都是空性,那麼作為對治的空性智慧也應該是空性,而不會是實有的東西。


“道體住普基”,“道體”是指修道的本體。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修道的本體要安住於阿賴耶識(意即普基)當中。

此處的“阿賴耶識”,不是前面所講的八識當中的“阿賴耶識”。經書當中所詮釋的“阿賴耶識”這個詞的含義,也至少有好幾種。此處所要表達的意思,是指萬事萬物本體光明空性的境界。“阿賴耶”是梵文的音譯,意思就是所有一切的基礎。我們修道的本體,就是要安住於光明空性的境界,它是一切法的基礎。

具體的修法前面已經講過,無論觀察也好,不觀察也罷,在正式修法的時候,當心靜下來以後,便會深深地體會到,包括心與外境在內的一切萬法都是空性,這就像我們在萬里無雲的白天仰望蒼穹,就只能看到一片蔚藍的虛空,除此之外別無所有一樣。

這個時候便停頓下來,專注於這種狀態當中,半分鐘、一分鐘、五分鐘都可以,時間越長越好。這就叫做安住。


丙三、結行:

坐間修幻化

在出坐以後,無論是上班、坐車,還是在大街上看到熙熙攘攘的人流之際,都要知道這一切顯現都離不開打坐之時所感受到的空性,只是在凡夫眾生的幻覺當中,才會出現形形色色的世界,包括各種各樣的人、物、山川草木、宇宙太空……,它們和打坐之際所現見的空性,是一味一體的一回事。其間的差別,就是打坐時看到的,是它的內在本體、真相;而現在所看到的,卻是它的假相、幻覺。我們時時刻刻都要提醒自己,要牢記這一切都是如幻如夢的道理。這就是坐間的修法。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子非魚沉思靜心,簡樸生活。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