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溝通素養]認知到想像六體驗,讓孩子2歲就能進劇場
帶孩子進劇場,不僅是買一張票培養孩子的藝文氣息,累積藝文素養,更珍貴的是在這個過程中享受美好的親子時光,與孩子一起在故事裡悠遊冒險。
「孩子幾歲可以進劇場看表演?」
這是所有爸媽最常問的問題。我記得我小學三年級才看了人生第一場表演,我兒子則在不到兩歲就有機會看第一場演出,也有許多父母希望孩子大一點,理解程度夠好在進劇場。這題顯然沒有標準答案,我將帶孩子看戲的過程整理成「CCAEEP正向觀演」(如下圖),即可幫助父母幫孩子挑選合適的表演。
邏輯可以將你由A 點帶到B 點,想像則可以帶你到任何地方。-愛因斯坦(1879-1955)
針對各種年紀的孩子,「CCAEEP」都可以有不錯的效果,也能從中提升當天觀賞演出的樂趣,不僅能共同擁有美好的回憶,也能彼此增加互動性及回饋性。
1.認知感(cognition): 在購票前,我們可以先跟孩子約定這個行程,初步取得他的認同。這個C重複幾次這後,也能幫助我們更了解孩子喜愛的節目方向。
2.好奇心(Curiosity):在距離開演前2-3周,我們可以開始跟孩子預告演出的主題、場地及故事大綱。理解能力更佳或是年紀更大的孩子,我們也可以先劇透一節目中會出現的主要角色,讓孩子開始充滿對故事的好奇心及想像力。但當然,我們不需要把所有故事都講完,這樣就不有趣了。
3.期待感(Anticipation):在開演前幾天,我們即可與孩子開始倒數,一起期待演出行程的到來。
4.享受(Enjoyment)跟同理(Empathy):心理發展學家Martin Hoffman認為,每位孩子天生都具備同理心,也就是所謂的換位思考。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大概兩歲的兒童即可透過對應另一個人的情緒狀態,來產生一些情緒反應。表演中有各種角色及情節,比故事書來的複雜且多面向思考,透過看表演能給孩子最好的同理心學習。
5.情緒回饋(Emotions):只要是人都會有情感,也會有七情六慾,孩子也是一樣。在看完戲之後給孩子開放性的情緒回饋,可以延伸同理心帶來的收穫。如果孩子對於情緒表達的字彙及理解還不夠廣泛,也可透過像是《親子天下》出版的「情緒寶盒」來慢慢引導孩子。我們不僅避免批評孩子對於故事的解讀,更要鼓勵孩子說出他對於演出的感受,以及對於某種角色的情感連結。當然,這些回饋與討論都不急於演出當下馬上進行,給彼此一些空間,說不定會有更好的發現。
情緒回饋與孩子對談問題 1. 你最喜歡今天演出中哪個角色?為什麼? 2. 你最不喜歡今天演出中哪個角色?為什麼? 3. 你覺得故事中最勇敢的人是誰?(可替換成其他正向形容詞,比方誠實、善良、有愛心、正直) 4. 如果你是_____(劇中角色)你會有其他好方法嗎? 5. 這個故事裡,哪一段讓你覺得最_______(情緒字眼:開心、感動、難過)的地方?
6.共同計畫(Plan):與孩子看完演出後,一起進行下一次觀賞的計畫,也能對孩子的藝文計畫更有意義。透過上述五的過程,我們能從中理解孩子的興趣,思考方式,對世界的理解程度,這些在劇場裡的收穫,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正向循環,一定能在藝文溝通素養裡累積更多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