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小豆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大學後的學習焦慮,休閒時候卻自我批判和有壓力?

小豆
·

【大學後…】


想要分享一個算是最近的體會吧

大學高年級後,在休閒時的自我批判和無盡壓力不斷出現,因為這時候會感覺學習好像已經不是眼前的分數結果,而是有關於未來職涯,會讓人陷入一種沒有止盡的焦慮

以前在高中時,基本上就是集中於課業,其他方面頂多學一些身心健康方面的知識,然後休閒時候要做什麼其實都OK,當然這有好有壞,相對來說比較集中和單純在課業方面,就是說心情會容易受到課業成績影響

然而,到了大學,卻還需要關注很多方面,許多像是職涯發展或財務等等的議題,這時的未來拉得很長

但時間拉長,往往就是造成人類痛苦和焦慮的根源,因為這段時間真的太長了,裡面就包含各種不確定,這時候突然感覺學習很沒有明確方向

以前高中主要就是目標很集中,把眼前分數到手,這高中三年的目標就很明確,不過大學之後,這時間線就感覺拉到整個人生好幾十年的長度


雖然說休閒時候,不會說要有人管自己做什麼,但這時候就很像是會產生一種自我批評的聲音,例如「我現在不做XXX,以後會不會XXX呀」

這些當然不否認這些學習可以讓未來變得比較好,但同時也會帶來一種無止境的學習焦慮

甚至,有時候會把一些事情區分成「有用」和「沒用」,並認為某些東西不應該花太多時間

大學後學習到一些時間管理技巧,這些當然是有效,但也會帶來壓力,影響到各種活動的沉浸感,有時候在休閒時候更是如此,做某件事情時,心裡會不斷地批判自己

以前我高中或者大一可以很盡情看一些影片,然後一整個下午或晚上看都不會有太多罪惡感,但是現在好像隨年齡越大,就會開始有種罪惡感,就覺得這段時間可能要是不是該用來做什麼自我成長的事情等等

那之前我自己也想過說高中和大學哪個比較痛苦,我自己就認為兩者都痛苦,只是痛苦的方式不同

相對來說,國小對滿多人來說會是比較好的時期,有個原因是因為當時候不用考慮到很久遠的未來,幾乎就是想說每次段考考好,然後當時候也都能夠盡情探索各種興趣愛好,基本上很少有所謂休閒的罪惡感,也很少將事情分成有用以及沒用

【幾個方向】

那針對這情況,我現在會有什麼行動呢,我想列出幾個方法,可以當做一些參考

1 預先安排時段:一些文章或書籍,會建議先預安排一個時段作為休閒時間,所以這段時間就不會有罪惡感,因為這段時間是被預先安排好的

(PS不過這方法我還沒嘗試過,我自己目前也比較不會刻意安排時段)

2 學習焦慮與階段性目標:針對不知道該學什麼,設立階段性目標,可以幫助我們知道現階段哪些東西是需要學的,哪些可以先不學。當然,如果不確定,則可以先探索,這本身也是一個目標

例如我大二時候課外學習會比較偏向一些心理方面的知識,更高年級後則更多在於職涯和理財方面,就屬於一種階段性目標,那當然如果膩了還是可以持續調整

3 區分目的:有些資訊只是用於休閒,有些則是為了未來,如果是休閒類的資訊,就可以比較放鬆的接收而並非一定要設定太多目的

當然這裡有例外,比如如果想寫一些寫一些ACG類的作品,這時候就會需要一些紀錄和輸出,當然這部分還是可以細分,例如其中就可能包含轉傳和分享資訊,或者是轉寫心得/攻略/創作等等,就看各人選擇而定

4 善用筆記軟體:有時候會很擔心說東西記不住怎麼辦,我起初看一些課外學習就很容易這樣擔憂,但我後來發現這些資訊量實在太大,這些資訊更多是用來應用和啟發的,因此後來我是選擇將一些筆記保存在筆記軟體,這樣看的時候方便去參考這些內容,轉為思考和應用,而非要求一定要記住這些知識(可參考第二大腦的觀念)

5 檢視學習後有沒有實際運用:看看學完之後是否有實際去運用這些知識。如果只是吸收資訊,但沒有真正思考或運用,這些資訊其實就沒有發生效果,重點在於是否透過這些知識去改變現況,例如改變自己看待人事物的看法或者轉化為實際行動

6 優先選擇對現在和未來都有幫助的資訊:例如一些與幸福感或減少壓力相關的書籍,這些資訊對現在和未來都能比較有幫助。對於那種離現在很遙遠的資訊,優先程度則比較低,不是說完全不接受,只是當下和未來都有效益的資訊會被優先考慮

7 準備但不過度擔憂未來:不過這一點其實很難,誰能確定該多玩一點還是多準備一點,以免未來後悔?準備太多的話,可能會覺得沒玩到很可惜,但如果玩太多,將來也可能覺得當初玩得太過了。很難說到底怎樣的比例是最合適的。

8 反思目標:有時候是會去看到很多人的目標,卻沒有想過這目標是適合自己,這時候可以想想看,他人的目標、社會上的目標,真的是自己的目標嗎?沒有神麼目標是一定最正確或錯誤的,適合自己的目標才是最重要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