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張潔平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在鏈上做一個內容社區,會是什麼樣?

張潔平
·
·

「把字刻在石頭上。」

這是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三體》中,人類保存文明的最後方式。

在北京大學四年級學生岳昕的一封公開信在中國大陸遭遇「秒刪」之後,有人把它寫在了區塊鏈上。一瞬間,這個以往一直沒幾個人能說清楚、搞明白究竟是什麼含義的技術,立刻被大眾理解了——至少在某一個層面上。「把字刻在石頭上。」在一個充滿404的世界裡,記錄在Ethereum的這封信,理論上,很難再被刪除了。

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結構,會不會很大程度上改變信息存儲、公開和傳播的方式?在這個底層技術下,信息生態會有什麼樣的新可能?又會帶來什麼樣的新問題?在形塑Matters的日子裏,每一次團隊討論都會觸及這些問題。為什麼Matters(這個社區)需要區塊鏈?這個問題留待下週四的「議場」來進行。這一周,我想先和社群裏的朋友討論,在區塊鏈上做一個內容社區,又會是什麼樣?

首先Matters是一個社區,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媒體。社區的意思是,發言的權力在每一個人手中,Matters不自己生產內容,而是視自己為facilitating platform:1、做出不錯的內容工具——單個話題易於寫作與討論、能夠溯源、便於整理與儲存,話題與話題之間有更清晰的信息流設計;2、在內容工具之上刻畫人際關係——從小社群開始慢慢長大,定下基本氣質的同時具有開放性,對內容開放免費傳播,對社群參與設置進入門檻(購買MAT),在社群內部逐漸分層,但維持流動性;3、以讚賞與評價機制驅動話題與人正向流動——以加密貨幣讚賞,以Mattering權重排序設計呈現主頁內容,驅動創作-討論-讚賞-回報的循環;4、以專業的facilitator促進討論,策劃活動,並逐漸加入對討論內容的進一步整理、編輯甚至出版、線下活動。

這個社區的定位,在編輯室主導的傳統媒體,與由廣告利益驅動的演算法主導的社交網絡之間。它希望內容由社區裏的每一個人共同生成,但改變社交網絡以人為中心的信息組織方式,圍繞話題形成討論的場域,並建立一定的秩序。最重要的是,它希望擺脫廣告模式,進而擺脫「多人看的就是好的」這個容易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天然邏輯。

內測期,Matters的產品仍在演進中,舉例上述目標還有相當距離。而且,是不是有了好的產品設計,就會形成好的討論?當然不是。對於什麼是好的公共討論,社群里有非暴力溝通的專家,有公共空間與大眾輿論的專業研究者,也有在民主社會一次次論戰中久經考驗的辯論高手,不用我多說。但就像好的城市公共空間設計,會激發出使用者不同層次的交流、溝通行為一樣。我們也深信,好的網絡產品設計,會令原本就有表達、交談慾望的人們,能更有效、有序地形成創作與討論,能促進好的交談。

把對人的聚焦縮小,把聚光燈打在內容本身;把一句話,放在一段話里;把一段話,放在一段上下文(context)中;讓所出均可溯源,讓所寫均有憑證,讓話題能夠層層引申。

這是我期待Matters作為一個有公共性的場域可以做到的基本功能。

就像文章開頭所說,內容的底層被記錄在區塊鏈上,這一「不可更改、不可刪除」的印記,會給這個空間中參與討論的人,創作者的創作,帶來什麼樣的深遠影響?我也很希望能跟社區裏的大家一起體驗,一起觀察,一起逐漸演進。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在Matters,內容與內容的競爭,至少公平了——不存在某些聲音被暴力刻意刪除、滅聲的情況了——無審查,可存檔,可傳播。

對社區產品的設計,更詳細的思路我們會寫在5月發佈的白皮書中(已經太長了……)。Matters在區塊鏈上做的更深度的探索,就留待下周繼續討論。產品設計並沒有停止的那一天,我們一直會隨著社區反饋和長大一起演進。這個系列的AMA,最希望聽到的,其實是大家的使用體驗、意見、建議和一切板磚。期待一起交流!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