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與大禮議
早期的王守仁(陽明)研究多集中在其心學等學術主張上,對於文集中關於政治和軍事上的材料尚未注意。近年隨著政治史的研究以新的樣貌,結合思想史、社會史或文化史的觀點重新論述,王陽明晚年在大禮議這一重大政治事件中的角色易受到學者關注,以下簡單從幾篇書信中的材料談一談陽明與大禮議、議禮諸臣和嘉靖初年政局的關係。
陽明由於正德晚年的軍功受到中央朝臣等多方勢力的質疑,加上嘉靖元年父親王華去世而服喪,因此大禮議至左順門事件的前三年,陽明是避免對於這個重大政治爭議表示意見,但於嘉靖六年給議禮派幹將霍韜的書信中,他顯然是贊同繼統派等人的主張,但由於政治上的極度敏感,陽明選擇避而不談這個問題,認為張、桂等人應該盡力宣揚他們的主張,但朝廷諸臣能夠接受之後,自然能扭轉國是。這樣看來他應該對左順門之後以皇帝為首的強硬政策頗有微詞。嘉靖六年他被啟用總督兩廣之後,他才重新與朝中諸多大臣談起他對於時政的看法。
然而,王陽明和張桂等人的關係又由於和楊一清(邃庵)的關係而更加複雜。楊一清為正德朝重臣,曾經身任吏部尚書和進入內閣。與張桂等人同樣因支持大禮而重新起用,然而對於嘉靖新政,他的看法顯然與張璁和霍韜等人不同,曾向嘉靖帝批評霍韜的諸多言論為書生之言,不具可行性。他的先朝元老身分,也與議禮新貴格格不入。楊一清與王陽明的父親王華私交不錯,陽明也自稱一清曾是其老長官,因此在王華過世後,陽明曾寫信給邃庵,請求其為父親撰寫墓誌銘。再給弟子黃綰、黃宗明,或是給霍韜、方獻夫等繼統派重臣的書信中,多次提到主持國是的當事諸公未能意見一致,甚至有「口從面諛者,退省其私,多若仇讎」可見陽明清楚認識到議禮諸臣與楊一清的矛盾頗深,最終導致楊一清去職致仕。
另外,雖然事實上陽明弟子中對於議禮持正反兩派的意見皆有,卻少有見到陽明和弟子間討論這方面的問題,理由大概也是當時正值服喪期間,陽明對政治問題避而不談。待其重回政壇時,議禮已大勢底定,兩位繼統派弟子黃綰和黃宗明在朝中已身任要職,師友之間的方獻夫也曾任吏部尚書和首輔,因此更多的是談到對於當前朝政問題的看法,以及接下來晚年的最後一次軍事經歷-思、田之役。
關於王陽明在嘉靖初年的政治研究還有待理清,如軍功封爵的爭議、學術上的打壓和陽明與議禮諸臣及其他集團的關係,都還有不少資料可供探討,感覺也是挺有意思的一個面向,多方面地去了解這位在很多意義上都是一位傳奇的人物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