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書院街五丁目的美術史筆記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日本皇室收藏中的塔山風光:川村曼舟《阿里山の五月》

書院街五丁目的美術史筆記
·
·
川村曼舟(1880-1942)為日本畫家山元春舉的高徒,長年擔任京都市立繪畫專門學校的教授。臺灣畫家陳敬輝曾就讀過該校。曼舟以山水畫聞名,被認為擅長表現山水的沉鬱、幽靜及變化,對風景的感受性細膩敏銳。並且是一位喜愛飲酒作詩,賞花賞月的風雅之人。
川村曼舟,《阿里山の五月》,1933,第14回帝展,絹本設色,71 x 86.7 cm,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典藏。

這幅《阿里山の五月》,於1933年出品第14回帝國美術展覽會。在展場中頗受矚目,並得到皇室收藏的殊榮,成為如今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的藝術珍藏之一。有關曼舟是什麼時候來臺灣,又是在什麼樣的機會下描繪阿里山,仍有待後續研究。不過畫家以其細膩唯美的設色與暈染,將春末初夏的塔山描繪的宛如仙境。

前景蔥鬱的參天檜木,與遠景棲身在雲霧間的鄒族聖山,形成鮮明的景深對比。樹上蹲著一名持槍的人影,很可能是當地的原住民。全畫壟罩在由相同支配色(dominant hue)所構成的如夢氛圍中,邀請未曾到訪過這座南國秘境的日本觀眾臥遊其間。透過川村曼舟的細膩詮釋,彷彿能從畫裡讀到阿里山的各種情緒,如同變化無常的山間天氣一般。

值得一提,1930年代的日本畫壇,盛行以巨幅尺寸強化視覺效果的「會場藝術」,動輒就是200公分長寬以上的巨作。像這樣僅有71乘以86.7公分的作品,在帝展會場中並不討喜,也因此受到一些批評。不過拋去尺幅所造成的硬傷,這幅畫在當時也有「如詩般夢幻異國情趣的新穎感受」等好評。或許這就是《阿里山の五月》被選為皇室收藏的原因吧。

參考資料:
1. 日本タイムス社編,《京都画壇之壱百人》(京都:日本タイムス社,1919),頁88-90。
2. 宮内庁三の丸尚蔵館編,《官展を彩った名品・話題作‐大正~昭和初期の絵画と工芸》,(東京:財團法人菊葉文化協會,2005),頁55-56。

圖版資訊:
川村曼舟,《阿里山の五月》,1933,第14回帝展,絹本設色,71 x 86.7 cm,宮內廳三之丸尚藏館典藏。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