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天主教耶穌會人文類三書簡介
《崇一堂日記隨筆》王徵譯述(1637)
《崇一堂日記隨筆》刊於崇禎11年 (1637),由王徵筆受湯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 口譯《沙漠聖父傳》11篇。崇一:欽崇一天主在萬物之上 (十誡第一)。其源本可能為羅斯維德(Heribert Rosweyde)1615安特衛普(Antwerp)刊的《沙漠聖父傳》(Lives of the Fathers of the Desert)(十卷)。《沙漠聖父傳》內容為聖人苦修事蹟,《崇一堂日記隨筆》可視為天主教早期在華的傳記文學。其中沙漠,不是很多沙子的那個沙漠,是遠離人煙的地方。此前未有中譯《沙漠聖父傳》,又羅本為17世紀的拉丁標準文本,因此《崇一堂日記隨筆》重要。《崇一堂日記隨筆》文末附王徵讚評,是伊瑟(Wolfgang Iser)所謂藝術端的文本與審美端的讀者之間互動的紀錄,亦前所未有。《崇一堂日記隨筆》是譯者在一段給定的文化、時間下,以他們對自己的認知、自身文化的了解,所進行的翻譯 ,並非單純的翻譯。
愛樂實(eros)有情欲、淫欲、情愛等字義。中西古代,如荀子、亞里斯多德等都認為情欲天生,無特別好壞,但天主教則強調要克制。王徵在皈依天主教後,仍不敵傳統無後為大的輿論壓力,而在53歲高齡納15歲申氏做妾,已犯七罪宗(Seven Deadly Sins)之淫念(Lust)之罪。透過阿爸阿玻羅的故事,反省自己甚至不如文中少年。故事中有一修道少年,無法克制淫念,遇一修道老人,被罵,便自暴自棄不繼續修行,但受通情達理的阿玻羅開導,聖父以「小黑人」試老人,老人不敵,與少年無異,說明情欲為天性,而更必須自制,以接近天主。《崇一堂日記隨筆》不只是向鐸德(sacerdote),甚至是向天主聖三的懺悔。
卡利他(caritas)有敬愛、慈愛、博愛等義,被天主教視為最高尚的特質。《沙漠聖父傳》中也大力強調,並可與希臘文中友愛(philia)並論。「老實葆祿」故事中,葆祿忠厚誠實,發現妻子不忠而棄家修行,拜聖安當為師。聖安當測試葆祿,要他長跪誦經,葆祿全心照做。葆祿的「服從」,不只是對聖安當,也是對天主。順從戒律,是對天主,是下對上的愛的表現。葆祿因而獲天主寵愛,獲神力可驅魔,聖安當怕葆祿驕矜,置葆祿於山中。王徵身為讀書人以村野鄙夫的葆祿為鏡,質疑自己過往罪愆。老實葆祿之後畢約爾的故事,亦以聽師 (聖安當)之命為主題,而王徵納妾可謂違師命,甚至違天主之命,更可看出《崇一堂日記隨筆》懺悔的意圖。在對老實葆祿、畢約爾故事的評贊中,飽含王徵對天主「卡利他」的愛。
愛佳泊(agape):大愛。王徵以「仁」整合人對天主的愛:卡利他,以及天主對人的大愛:愛佳泊。《崇一堂日記隨筆》故事中,無條件奉獻的愛,以壓軸貞女馬利諾的傳記為代表。馬利諾之父棄家神修,在較中頗有聖德,多年後掛心女兒瑪利納,便改其名馬利諾、女扮男裝帶回修院。其父臨走前叮囑,女兒生前不會有人知其女身,但須堤防魔鬼,而此言為後續伏筆。馬利諾因故在某家過夜,被那家女兒看上,馬利諾拒絕,但隨後那家女兒和他人私通懷孕,卻誣陷馬利諾。馬利諾不辯白,甚至承認,被驅逐出修院,並默默承受各種肉體、名聲上的侮辱。多年後,最後會長受眾人懇求,讓馬力諾回到修院,卻某年大病而死,一人同情馬利諾並為他清理遺體,發現其女身秘密,會長親眼確認後大聲慟哭,跪而悔罪。馬利諾傳為全書高潮、壓軸,因為1)女扮男裝在沙漠聖「母」中不多,2)儒家男性認為中女性處在從屬地位,卻巾幗也可做男人的感動,3)又馬利諾忍辱負重,身處男性中心論的修院活動中,凸顯苦修與女性特質時而矛盾這類聖傳母題在宗教上的特殊性。
然而,這本書的成書過程也讓我們看到天主教與儒家倫理碰撞下的悲劇。
《聖夢歌》艾儒略譯述(1637)
《聖夢歌》是第一首中譯「英」詩,英,非指英文,指英國地區,最早刊刻於福建晉江。艾儒略(Giulio Aleni),義大利傳教士,稱《聖夢歌》源文為「西土詩歌」,並聊以「中邦之韻」譯出,「聊」字意味其七古的形式並非目的而是指手段之一。《聖夢歌》原本族繁,但可被視為出自不列顛地區的《冬夜寂靜時》(Noctis sub silentio tempore brumali)的中譯本,是《靈魂為身體所述之言(The Soul’s Address to the Body)靈魂與肉體互相責難系譜中的非歐成員。
其內容為,夢中,一位死者的靈魂與身體之間的對話。靈魂指責身體追求肉體享樂和物質財富,導致靈魂無法進入天堂,可能要沉淪地獄;身體反駁,認為靈魂也追求榮耀和世俗成就,亦有責任。雖然在夢中,但重點不是夢,而是辯論本身傳達的證道意圖。而天主教神學中靈魂地位高於肉體,但兩造地位不平等便無法辯論,故詩中靈魂肉體所處位階相同。
此處夢境非中國傳統「人生如夢」的夢,而是真實,聖夢是天主的訊息,是天啓。而聖夢歌中許多於元素都借用非天主教源素,夾譯夾述,其「信」的不是源文,而是天主教。艾儒略也將夢分為自夢、邪夢、聖夢,其中自夢為普通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邪夢為受魔鬼干擾,聖夢為聖神的啟示。中國自古不乏談夢文章,但如同唐傳奇《枕中記》之類,都在訴說身命短暫空幻如夢,然而《聖夢歌》中卻是「真實」,此為中西夢文化的差異。而也正因為如此,《聖夢歌》中的詩與夢在華實為獨一無二。
《輕世金書》陽瑪諾譯述(1640)
一部天主教靈修作品,全書四卷,版本複雜,可稱為標準版的應是1848年司教馬熱羅准印的刊本。受天主教讀者歡迎,源本應為耿稗思(Thomas à Kempis)的《尊主聖範》(Imitatione christi)。「輕世」是耶穌會在中國喜歡強調話題,指萬物虛幻,不可依恃,凡人應拋棄世俗享樂,抵禦誘惑,頌謝主恩。
《輕世金書》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中世紀時期,天主教會誤逐漸腐敗,經院哲學較譯日見繁瑣,信仰失焦,而宗教改革浪潮興起,強調靈修生活,回歸純樸的信仰。而陽瑪諾所本,可能是格蘭那達的路易士(Luis de Granada)從耿本譯入西班牙語的版本。耿本文風簡潔,修辭工整;格蘭那達則以華麗的巴洛克風格書寫。而陽瑪諾捨棄明代八股文,採用尚書體,與上週提到《聖經直解》相同。而尚書體,有一種「經書」的印象,故縱使難讀,一路從崇禎末年朱宗元到民國以前的王保祿,為其作注者不一而足,可謂明末諸譯最得後世注家青睞的第一書。
全文整理自 李奭學《譯述:明末耶穌會翻譯文學論》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