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何補齋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昨日閱讀】《乞丐囝仔》

何補齋
·
·
亮軒先生寫過一篇文章《善本古今看》,讀後大有領悟。

  亮軒先生寫過一篇文章《善本古今看》,讀後大有領悟。

  大意是說:古時候,書籍之精鈔難得者,皆稱善本。今日印刷發達,本本皆可稱善本,又有何善可藏?概曰:第一, 再也買不到的書(出版沒幾天,因為不賣座,就被下架的書)。第二, 版本非常難得的書。第三, 具有時代意義的書(即反應某特殊時代出版環境的書)。第四, 具有個人特殊意義的書。第五, 斷版書(極冷門,確定再也不會出版的書)。第六, 讀書人個人記錄充實的書(即有他人或自己筆記、眉批的書)。

  因為本文啟發,我到二手書店買回了一本我曾經在某個場合略略翻閱過的書《乞丐囝仔》。

  這本《乞丐囝仔》是作者賴東進先生的自傳,他的父親是位盲眼乞丐、母親則是智能障礙,他出身如此困苦的家庭,卻不灰心喪志,一路辛苦求學奮鬥,終於成家立業,事業有成。本書行文極為平實,並不能說寫的不好,只是依我的經驗,這種「勵志書籍」的壽命多半不長。就算初出版時有幸熱賣一陣(據說本書賣了50萬本,是大暢銷書),但熱潮過後就會變成尾大不掉的庫存。在實體書店有限的書架上恐怕是無處容身。而一旦庫存售畢,就會變成「再也買不到的書」或是「斷版書」了。

  比如說我小時候,全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汪洋中的一條船》,現在可還有出版?但說實話,這書就算重版再來,我也不會買,因為我並不偏愛這類勵志書籍。

  那麼,我為什麼會去買一冊基本調性並無不同的《乞丐囝仔》來收藏呢?

  在讀完亮軒先生文章的那天,我突然想到,在這個世界上,帝王將相、總統總裁總經理、江洋大盜和明星,都少不了有人著書立傳;一般的庶民就算無傳,總也可以在當代的報章雜誌裡留下許多活動的時代痕跡,以供後人爬梳(比方說陳柔縉所寫的一系列書籍:《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囍事台灣》、《每個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等等,均極為可讀)。

  但乞丐呢?這種最下賤的行業,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是社會的最邊緣人,他們是怎麼生活的?即便是今時今日,我們對乞丐的生活史也了解甚少,何況是半個世紀前的台灣。

  那時候的台灣,一個乞丐家庭是怎麼過生活的?他們吃什麼?穿什麼?住那裡?如何乞討?如何移動?遇到颱風怎麼辦?怎麼樣養小孩?如何為小孩接生?甚至於怎麼處理夭折的幼兒?

  這些事情在任何國家都不容易留有紀錄,就算有紀錄,也多是觀察紀錄,而不是體驗紀錄。

  賴東進先生出生於西元一九五九年,他是一個乞丐家庭的囝仔,生活在舊台中縣地界。在他成就人生之後(一九九九年獲選為全國十大傑出青年),以至為素樸的筆調寫下他的成長經歷,如果想要瞭解半世紀前台灣中部乞丐生活的實況,這恐怕是的唯一的文獻了。

  讓這種文獻湮沒於故紙堆中,甚為可惜,所以我想要留一本。於是我到了苿莉二手書店師大店,在四本一百元的特價區翻翻找找,果真給我找到了一本,非常新,應該沒有被翻閱過,可能是本公關書籍。

  不出本山人所料,即便到了二手書店,這本書也是屬於沒人要買的那堆。

  翻開書頁,作者寫著:「雖然,四十多年來我的父母沒有能力給我一絲一毫的愛、照顧和關懷,但我無怨無悔。」又寫到:「我的四十年,就像一般人的八十年那麼漫長。」

  現在回想,當年讀此書的內容大部分已忘卻。但還記得盲眼的乞丐父親又讓智障的母親懷孕,身為哥哥的作者,抱著出生不久就餓斃的妹妺,在田野中嚎咷大哭的身影。

  說起來,這本書的故事,有部分發生在我外婆家那邊不遠,或許,在長輩們古老的記憶裡,還記得有這麼一個拖兒帶女的乞丐家庭也不一定。

  但我沒有去問,老成亦已凋零。

CC BY-NC-ND 2.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