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子非魚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閱讀|從容心態

子非魚
·
·
不焦慮,不窮忙,8個習慣從小處改變,人生每個階段都零匱乏感

📘閱讀書名

從容心態:不焦慮,不窮忙,8個習慣從小處改變,人生每個階段都零匱乏感


📖閱讀筆記

CHAPTER 1 時間陷阱與泛濫的時間匱乏現象

■ 六大常見時間陷阱

  1. 隨時掛在網路科技的世界:手機、筆電等科技產品不斷干擾我們的生活,工作和閒暇時間變得碎片化,形成壓力。

  2. 工作和賺錢至上:誤以為能帶來快樂的是錢,而不是時間,所以只要現在努力工作賺錢,將來自然會有時間享受輕鬆日子。事實上,一味顧著賺錢只會讓人愈來愈沉迷於追逐財富而已。

  3. 不重視時間的價值:不懂得珍惜時間,常常為了省一點點錢犧牲很多時間。

  4. 忙碌是地位的象徵:把人生意義寄託在工作上,利用工作上的忙碌來塑造自己的身分和自我價值。

  5. 嫌惡空閒:儘管專注當下、享受此刻、無所事事已證實大有益處,我們還是看不到從網路世界抽離的價值。

  6. 「好……糟糕!」效應:對未來時間過度樂觀,以為比起今天,明天就會有更多時間。由於這種過度樂觀的心態,我們對別人會占用我們未來時間的請求說「好」,事到臨頭發現忙不過來,才後悔不已(「該死!」)。


CHAPTER 2 找回時間與花錢買時間

■ 增進時間充裕感的三項練習

釐清你平常利用時間的方式後,花點心思執行三種增進時間充裕感的策略:找回時間、花錢買時間,以及重新定義時間。

  1. 找回時間:這項練習是要你擺脫生活中最負面又沒有效益的活動,或者在這些活動(如通勤)中注入能帶給你快樂的事情(如聽音樂),使這些活動變得更正面或更有效益。

  2. 花錢買時間:這項練習是要你調整可支配所得的運用方式,把原本花在無法提升幸福感的物質消費上的錢,改用來購買可以節省時間的事物。

  3. 重新定義時間:這項練習是要你以較正面的想法重新定義通勤和工作等較負面的活動,例如把通勤想成是在「休息」。


CHAPTER 3 八大策略養成時間充裕的習慣

■ 從容心態的生活檢核表

回顧一下養成從容心態的生活習慣的八大策略:

  1. 釐清為什麼:當你發現自己正在虛擲零碎的閒暇時間,問問自己為什麼會做眼前這件事,是覺得這件事有樂趣,還是你在拖延、逃避做另一件事?

  2. 安排寬裕時間:讀完本書後,不要一頭熱,安排了滿滿的休閒活動,變得一刻不得閒。研究顯示,安排太多休閒活動可能適得其反,因為休閒活動會變得很像工作。在休閒活動和約會之間,記得一定要預留或安排空白的寬裕時間。

  3. 了解自己是什麼行事曆思維模式:一般人思維時間的模式有兩種:時鐘時間——非常明確,根據一天24小時行事,如「下午1點至2點15分」,以及事件時間——比較不明確,以籠統的時段行事,如「下午中段」。了解自己思維時間的模式,可以幫助你以最能增進時間充裕感和幸福感的方式安排自己的時間。

  4. 訂立意向:要實現一個新的目標,就要採取能幫助你貫徹執行的策略。訂立意向,想清楚什麼人、事、物、時、地能增進你的時間充裕感,以及要怎麼做,然後記下你的意向。

  5. 實施獎懲:訂立意向後,如果能貫徹到底,就獎勵自己一下;如果沒能做到,也要給自己一點懲罰。記住,不確定的獎勵比一成不變的犒賞更有激勵作用,損失往往比收穫更能影響我們的行為,所以不妨威脅自己一下,如果沒有貫徹到底就會受罰,這可能是最有效的做法。

  6. 調整成符合從容心態的時間設定:把科技裝置的設定調整成不再發送即時通知、不再隨時干擾,培養具有從容心態的時間觀念行為就會比較容易些。在做非數位的「類比」決定時,也要調整成符合從容心態的自動設定,例如限定自己每年同意出差的次數。

  7. 抗拒純粹緊急的事情:認清純粹緊急的事情和重要的事情之間的不同,盡量把心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而不是純粹緊急的事情上。

  8. 悠閒享受休閒時光:專心享受休閒時光,不去想你花在休閒活動上的錢是否值回票價。


CHAPTER 4 長遠生涯規劃

■ 五種讓時間變充裕的習慣

下面這些策略已被證實長期下來可以幫助你實現時間充裕的生活:

  1. 活動要有變化:如果一有機會就做同樣的事情,即使是能更靈活運用時間的選擇,日子久了效果也會打折。在規劃增進時間充裕感的活動時,記得在一天內或一星期內安排各種不同的活動。

  2. 懂得說「不」:針對你經常收到且令你有時間壓力的特定請求,預設好你的標準回應,學會對那些你自覺沒有時間處理的請求說「不」。你可以嘗試一種做法:只要是談一談的請求就答應,一旦涉及行動就拒絕。

  3. 爭取更多時間:許多請求不見得非得在期限內達成不可,如果你認為能有多些時間,你就可以把工作做得更好,不妨提出要求爭取。如果你覺得工作太多太累,或者需要休假,也不妨告訴老闆。

  4. 提醒自己凡事都有機會成本:每當我們答應了某些事情(出差、額外的工作計畫),就是在對另一些事情說「不」:和家人相處的時間、去看孩子的足球賽、幫父母的忙。因此在答應之前,不僅要考慮時間成本,也要計算機會成本,好幫助你決定眼前正在考慮的事情是否真的值得做。

  5. 問自己一個大哉問:在做人生重大決定的時候,應該先問問自己什麼最重要。你的人生目的是什麼?為什麼把時間擺第一位對你來說很重要?在容易看得到的地方放一件能提醒你答案的事物,這樣一來,你在每個做決定的當下,都會記得要想想當前決定符不符合你整體的人生目標,也就是符不符合你心目中真正重要的事。


附錄 常見問題

■ 不如直接告訴我怎麼做就好?

許多人要我提供一套個人化配方,好實現時間充裕的快樂生活,關於這一點,我總是讓對方失望。這種事情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解決方案,每個人的價值觀、需求和優先順序都不相同,對各種時間選擇的反應也因人而異。

我可以舉一個身邊的例子,我的另一半大受本書背後的研究激勵,最近辭去了全職工作,現在是自由工作者,可以自由選擇要在何時、何地工作。

他說,這種自主權「大幅」減輕了他的壓力,他很喜歡自己當自己老闆的感覺。然而,有人覺得是天堂,也會有人覺得是地獄,有些人寧可多花錢或少賺點,也不想要有彈性。

簡言之,通往時間充裕的道路,每個人走起來都不一樣。我只能建議讀者從本書中找到最能引起共鳴的方法,然後反覆嘗試,從錯誤中學習。把能更靈巧運用時間的方法融入日常生活的大小決定中,例如花錢買時間、找時間和重新定義時間。你還可以抱著好玩的心態,專挑你最抗拒的習作來做。

■ 時間充裕檢核表

如果你覺得自己總是沒有時間,請跟著下面的步驟去做:

  • 做時間記錄:好知道時間都花去哪裡。

  • 想想自己喜歡做的事:把注意力放在讓你覺得開心、有意義,或富有成效的事。

  • 盡量找空檔更常做這些事:以你更想要的感受為優先(例如開心、有意義、有成效)。

  • 想想你不喜歡或覺得有壓力的事:把注意力放在讓你苦惱、有壓力,或沒有成效的事。

  • 減少你花在這些體驗上的時間:藉由花錢買時間(例如外包庶務)、找回時間(例如取消會議),或重新定義時間(例如盡量正向思考),把這些體驗減到最低。

  • 為自己排定空閒時間:把想要利用空閒時間從事的活動排進行事曆,你如果希望利用更多時間閱讀,就給自己排定確切的閱讀時間。

  • 享受休閒時光:在努力做到以上這些之後,關掉你的工作電子郵件,好好享受一下,這是你應得的。


📝閱讀心得

藏傳佛法常提到「沒修沒修二十載,要修要修二十載,未修未修二十載,空白自傳已記載。」,所以需要「念死無常」,如同此書寫道:

到了五十歲、六十歲,甚至七十歲,我們還是繼續工作,把實現夢想和完成死前一定要做的事不斷延到「明年」,明年再等明年——直到再也沒有時間,落得像我一位朋友的爸爸那樣,帶著還沒使用的機票走進棺材。

作者也是經歷過戀人逝世後才驚覺,人性總是不見棺材不掉淚,死亡是個跳離體制反思人生的利器,藏傳佛法甚至更近一步,如同《無畏面對死亡》一書寫道「尚處輪迴之中而無法抗拒死亡之時,我們至少可以試著去享受死亡,以喜樂的心來經歷這一切。為了做到這一點,必須努力禪修那些能夠幫助我們從執著中解脫出來的方法,讓這些執著能被放下。放下執著是最主要的事情。」

■ 時間陷阱 2:金錢至上

當財富增加,時間匱乏感也會跟著增加,問題是,在很喜歡賺錢的文化裡,大家誤以為想要有更多時間,就必須先變有錢。這就像以為只要積累財富,未來就能買到幸福一樣,我們心中這樣想著:我要努力工作,多賺點錢,以後才能有更多閒暇時間。這完全是用錯方法,你很快就會看到,這和正確方法剛好背道而馳。把重心放在追逐財富是一種陷阱,只會讓人愈來愈專注追逐財富而已,除此無他。

我們常常認為只要我賺夠之後,再來怎樣怎樣,殊不知永遠沒有那一天,而且當每時間單位能賺的錢越多,則越不願意花時間在沒有產值的事物上。

■ 時間陷阱 4:忙碌成為身分地位的象徵

現代人的身分愈來愈和工作綁在一起,根據最近的研究資料,美國住民愈來愈傾向從工作中找到人生意義,而不是朋友、家人或愛好。以往,我們一般不會把工作視為目的,而只是達到目的的手段,是為了生活才工作,現在很多人卻是為工作而活。崇拜工作是一種時間陷阱,會使你活在時間匱乏之中,還會連累你的同事也活在時間匱乏之中。

《重啟人生》一書中也提到「成癮者的共通點,在於他們和不值得那麼愛的東西,陷入不健康的關係,包括酒精、賭博、掌聲,以及沒錯,工作。在工作狂的人生中,工作勝過一切關係。工作狂因此會在結婚紀念日出差,錯過孩子的少棒比賽。」

■ 策略 7:抗拒純粹緊急的事情

主動時間是專門為那些重要、但不緊急的工作或休閒活動保留的時間。

這是有名的「艾森豪矩陣」,重要的是安排「重要、但不緊急」的事件。

■ 策略 8:悠閒享受休閒時光

老想著休閒時間的經濟價值,會讓我們無法好好享受休閒時間,因為我們不斷把體驗和預期該有的價值或理想狀況作比較。我們會變得全神貫注在時間效率上,本來應該好好品味的休閒時間,結果都在擔心是否能不虛此行。

有時享受休閒時間時,確實會比較是否物超所值,如同旅行團為了逛完所有景點一般,講求有效率的休閒是弔詭的,如同《人生4千個禮拜》提到「工作如今被要求當成生活的真正核心,休閒不過是恢復精神與力氣的機會,為的是能繼續做更多工作。他們主張勞工可以利用額外的自由時間來提升自我,接受教育,參與文化活動。換句話說,不只是拿來放鬆而已。」

年紀愈大,剩下的時間愈少。也有研究顯示年紀愈大,時間感覺過得愈快,對於時間的消逝感受也就更強烈。隨著年歲增長,時間變得愈來愈珍貴、愈來愈有價值,要做重視時間勝過金錢的決定,也就容易得多。

最後,來到人生下半場,因為死亡的逼近,時間的重要性會逐漸勝過金錢,而作者最後一章提出社會改革,我想對於台灣「功德論、自立自強論」無異於天方夜譚,可行方式唯有簡樸生活,甚至進一步在享受死亡的前提下,規劃死亡能減少對金錢的焦慮,進而享受人生的意義。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