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力學】下篇
強力與弱力其實都是推論力,也就是透過探測原子結構或衰變特性,從而想像出來的力;因此科學家假設原子是由強大的磁力維繫,如此就能讓光速飛馳的電子繞著微小的原子核轉,於是乎電子帶負電,而原子核帶正電。
由於原子核相較於原子實在太小,而原子的結構宛若太空,因此,原子核也被視為密度極大的物質;此外,根據原子核的擊裂實驗,科學家假設原子核可能包括許多帶正電的質子,若沒有強力的膠結,又如何能不相斥分裂呢?
因此,科學家認為原子核內一定有強力牽引,才能讓原子核的結構穩定;然而,電子並非完全帶負電,有些電子也帶正電,就好比太陽系內的行星,自轉方向並非全都相同,太陽也不需靠強力膠結,強力與弱力畢竟都只是科學的想像力。
電子帶電的效果,是因為高速自旋彼此交互作用所致,而正負電之別在於旋向相反,這就好比太陽系中的行星,自轉就像放大的電子放慢旋速;換言之,地球磁場也是由自轉產生,當地磁逆轉後,自轉方向相反,其交互作用的影響也會相反。
不相容原理也與原子結構力相關,該理論是根據實驗所做的假設,實驗發現,每一原子軌域都有一對旋向相反的電子;該論認為,正因如此才不會造成原子塌縮現象,若原子核帶正電,而電子帶負電,異性相吸不就黏成一塊了?
當科學家發現原子有如太空,但如此微小的原子核,如何能約束光速飛馳的電子?所以原子核的密度必須極大、所以原子核必須帶正電、所以同軌電子必須成對,不知不覺間已經加了三層大鎖!兩帶電理論相互抵銷,仍有黑洞重力牽引。
看熱鬧不嫌事多,但真實的世界若真是如此,那可就太可怕太危險了;若原子核沒有如黑洞般的重力,哪還有原子,哪還有萬物?若沒有電磁力結構原子,原子豈不是解體四散了?原子軌道若非成雙成對,萬物豈不都塌縮成一塊?...
關於原子核的重力與電磁力已經解釋過了,原子軌道成雙成對的實驗發現又是如何?實驗的結果應該沒錯,但解釋的思路卻錯了,因為電子如地球一樣會翻轉,一旦翻轉,旋向就會相反,只不過電子每秒翻無數次,地球數萬年才翻一次。
因此,不相容原理的實驗推論,應該只是實驗精度不足,而導致的解釋偏誤;我們不妨做個思想實驗,假設我們觀察一台每秒繞上下坡道一百圈的超級跑車,而這輛車的左邊漆紅色,右邊漆黑色,我們將會同時看見紅黑兩道光影。
人們發現太陽閃焰似乎會引發全球強震,雖然人們的觀察紀錄為時尚短不足為證,但太陽與地求相互影響卻是理所當然的事;太陽與地球的關係,絕不只是物理現象而已,日地關係是一種生態關係,因為太陽系是一體的,原子也是。
物理力就是意識體間的交互作用,作用範圍就是意識範圍,可以是無窮大,也可以是範圍內;例如太陽並非靠重力或電磁力,才讓奧爾特雲內的眾多星體繞著它轉,其實太陽系是一種生態系統,脫離太陽系,這股生態結構力就會消失無形。
隨著意識體的死亡,質能也會逐漸變化,例如碳-14的半衰期約5700年,也就是當生物死亡5700年後,就會有一半的碳-14衰變為氮-14;在生命終結前碳-14是穩定的,衰變過程是在活力消逝後逐漸形成,生命中的原子如此,宇宙中的太陽系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