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督教的世界观
概览
作为当之无愧的全球第一大教,基督教[1]曾经积极参与了近代中华的历史,并在短暂的沉寂后重新发芽生长,进入当代国民的视野。据统计,全世界高达三分之一的人口信仰基督,欧洲、南北美洲、大洋洲和南非诸国这一比例更是超过70%;中国虽然没有公认的确切数据,但取各方估计的下限,信众规模也超过了3000万之巨。
图表 1 全球各地区基督徒人口占比
数据基于皮尤研究中心2012年调查报告,图片来源:M Tracy Hunter,Christianity percent population in each nation World Map Christian data by Pew Research.svg,wikipedia,本文作者有修改
正如佛门内有禅律等派别之分,基督教下同样衍生出多个分支:规模最大的是绵延两千年、由罗马教皇统一领衔的天主教(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其辖下信徒占据了耶稣治内半壁江山;紧随其后的为发源于五百年前、现盛行于英美德诸国的新教( rotestant Churches),虽问世时间不长,势头却十分强劲,门下十余派别[2]已将三分之一强的神国子民收入麾下;剩余的八分之一领地上,盘踞着与天主教资历相当、规模却远逊之的正教( Orthodox Christian Churches),其活动范围主要位于北亚、东欧和东非。
一连串耳熟能详的名字:伽利略、牛顿、开普勒、笛卡尔、莱布尼茨、欧拉、法拉第、麦克斯韦、赫兹、开尔文、普朗克、海森堡……一系列改变世界的事件:成为罗马帝国国教,凌驾世俗国王之上,发动十字军队东征,引发宗教内部改革……两千回寒来暑往,基督教在人类历史上留下的痕迹实在太多。即使在今天,它的身影仍然活跃在许多重要场合:英国圣公教会的最高首领由女王担任,美国所有流通货币上印着“我们信仰神”(In God We Trust)。 基督信仰到底说了些什么? 本文将会作出解读。
众生的主人
基督教的圣书是《圣经》。圣经记载,世界出自一位全知全能的造物主之手。造物主的名字叫做יהוה,早期译者把它读作耶和华,后来发现更准确的发音是雅威。知道归知道,信徒们在与造物主交流时却从不直呼其名。他们虔诚地称他为神(God)或者主(Lord)。如果你要问,是哪个神、谁的主啊?那就闹笑话了。因为在基督徒的眼里,从过去到未来,世上只有一个真神,众生只有一个主人。这个唯一的神、唯一的主,就是雅威。
除了神和主之外,雅威还有很多其他称号,譬如全能者、至高者、天父等等。唐朝时,首批来到中国的传教士本着入乡随俗的心态翻查儒家经典,发现“上帝”这个词语颇为顺眼,便将其套用在雅威身上。别看只是一个称呼,到底合不合适、能不能用,可是在信徒中引起了长期争议的。在反对者看来,古代中国的一个假神之名,绝不能用来玷污至高无上的真神——类似的分歧在基督教历史上反复出现,有时甚至造成教会内部的严重分裂。于是我们看到,《圣经》自古到今只有一本,对圣经的解释却因时因地不断变化。过去和现在,此处和彼地,人们对于教义的理解往往存在差异,即使在“不信者能否上天堂”的根本问题上,也很可能给出迥异的回答。为方便阅读,以下章节吸取了多个教派的教义,并将其揉合为一个自成体系的基督教世界观,但请读者务必知晓,这些内容仅仅是两千年来基督教丰富理念的一个粗浅勾勒,它既不能代表全体信徒的共识,也无法反映基督文化的深层内涵,更不能用来形成对特定个人或群体的刻板印象。
言归正传。大部分基督徒都信奉“三位一体”(Trinity)的教义。这个教义的内容是说:(1)上帝是圣父,他全知全能、至高无上,从无尽的过去开始便一直存在,是宇宙一切事物的源头。(2)耶稣是圣子,他在宇宙被创造之前便自神而生,后以肉身来到人间传播神的恩典;他是神唯一的儿子,在本质上与圣父一体。(3)圣灵是一股无形无相的神圣力量,他同时源自圣父和圣子,同样自创世前便已存在;圣灵是人类所获得一切恩赐的源头,他赋予万物生命的活力,又充斥于所有信徒的心间,指引他们按照神的律法生活。
人们在言辞中可以把圣父、圣子和圣灵区分开来,因为他们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了不同角色,但究其本质,三者是无法分割的。他们在实质上本为一体,你就是我,我就是他。当信徒没有特别指明,而是单独提到“神”时,其中便同时蕴含了圣父、圣子和圣灵三者。形象地说,圣父、圣子和圣灵表面上看起来是三个不同的角色,但实际上乃同一事物,就像水、冰和水蒸气在表面上看起来是三种不同的物质,但其本质都是H2O一样[3]。这便是三位一体的含义。
三位一体的概念解释了为什么信徒们一方面认可圣经是由很多个真实的人陆续书写而成,同时又深信这些人的创作代表了宇宙的真理。在他们看来,每一个作者在下笔时都深受心中圣灵的感应,因而圣经中的一字一句都是上帝意图的真实表达。
耶稣基督的别名则来自犹太人的传统。古犹太人确认君王身份的方式是往他身上涂抹膏油,因此犹太君王也被称为受膏者。这个词在古希伯来文中写作מָשִׁיחַ,即所谓的弥赛亚(Messiah);弥赛亚的概念进入希腊后,成了古希腊文中的Χριστός,后又被转译为英文的基督(Christ)。
公元前的犹太人深信,在未来的某一天,有一位特别的弥赛亚,他是上帝选定之人,将带领全体犹太人获得救赎。当犹太人不带前提地提到弥赛亚这个称呼时,他们指的就是那位特别的弥赛亚、唯一的救世主。后来,这种作法被借鉴到了对耶稣的信仰之中。所谓耶稣基督,指的就是名叫耶稣的唯一的救世主。通过三位一体的教义,作为圣子的耶稣同时代表了圣父与圣灵,信仰救世主耶稣的宗教也被统称为基督(宗)教了。
旧约与新约
以耶稣的降生为界,圣经分为《旧约》、《新约》两个部分。在旧约中,犹太人是被神选中的子民,他们世世代代与神立约,发誓全心全意信仰他,遵守他制定的律法;作为回报,神允诺赐给犹太人流着奶和蜜的应许之地,让他们成为人间最伟大和光荣的民族。不过在那之前,因为人类始祖犯下了不听上帝教诲的原罪,也因为人们还在持续不断地犯错,犹太人还需经历很多磨练、付出很多努力,才能迎来救世主的降临。这位救世主将是犹太人的后裔,也是犹太人的救星;他将领导全体犹太人建立完美的国度,把安宁与幸福的生活带向人间。
在颠沛流离之中,犹太人热烈企盼着救赎,不过他们首先迎来的却是耶稣的诞生。犹太人只认旧约,他们坚决否认耶稣的神性和救世主身份,又坚持与周遭环境格格不入的生活方式,因而受到了基督社会的长期敌视。另一方面,在基督信徒看来,耶稣就是救世主,也是上帝本身;正是因为犹太人没能遵守与上帝之间的约定,耶稣才来到世间,以自己的血肉为引,赋予人类重新与神立约的机会。你们犹太人不仅不知悔改和感恩,居然还敢否定耶稣的教诲,甚至要求罗马人处死耶稣(具体经过见后文),岂非一件大逆不道的罪过?以今天科学的眼光而论,以上的理念冲突并不是什么不得了的大事,而且对物理现实也没有实质上的指导意义。不过,在智识未开的年代,对教义理解的一点点差别就足以造成旷日持久的争论,三位一体也好,道成肉身也好,因信称义也好,所有这些在圣经上未曾明言的事情都引发了基督教派内部的巨大分裂,何况犹太人的挑衅乃是针对所有基督徒的共识、犹太人的行为(在表面上)直接导致了耶稣在人间的死亡?理念的冲突不断积累,终于在后世催化了许许多多人间的不幸。
回过头来,自耶稣与人类订立新约开始,旧的约定便自动降级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旧约的否定,因为旧约的实质是上帝要求的律法,只不过这些律法乃是通过与犹太人立约的方式得到传达。在耶稣之后,上帝与犹太人立约的事件,被理解为人类历史的一部分;而旧约的真正内涵,即唯一真神向人类传达的诫命,被作为律法文本而完整保留下来。
在全盘接受旧约的基础上,倡导爱与宽恕的耶稣扩大了立约的对象,拓展了立约的内容。同时包含旧约和新约的圣经,便成为了基督教徒认识神之真谛的至上宝典。从此以后,无论你是犹太人还是异族人,只要真心信仰上帝,都可以获得救赎;而救赎的内容不仅包括地上的幸福生活,更包括末日审判之后的永生。
创世论
在圣经的创世论中,上帝用七天时间创立了整个宇宙。整个过程如下:
太初:神创造了宇宙的雏形。这里有天堂、大地和水域,但一切都处于混沌和黑暗之中;
第一天:神说,要有光,便有了光。于是昼夜被区分开来;
第二天:神把水域分开,用苍穹撑起了上方水域。苍穹上的缝隙可以降下雨水;
第三天:神让下方的水汇到一处成为海洋。干燥的大地显露出来,开始孕育粮食果蔬;
第四天:神在苍穹上放置了太阳、月亮和众多星辰,让它们指示白天、夜晚和年月时令;
第五天:神让水中生出大鱼小虾,空中飞来各种雀鸟;
第六天:神先造出了地上各种动物,再用泥土按自己的样子造出男人亚当(Adam),又取出亚当的一根肋骨造出他的妻子夏娃(Eve)。到此为止,世间万物齐备。
第七天:神满意地将这一天定为圣日,停止了所有劳作。
图表 2:《圣经》中的世界构造
亚当和夏娃诞生之后,一直在东方的伊甸园中生活。这里有结着长生果的生命树,有结着善恶果的善恶树,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果实。两人不用干活,尽情游乐,无灾无痛又长生不老,过着神仙一般的生活。上帝对他们没有别的要求,只下达了一条禁令:不能吃善恶树上的果实。
谁料园子里有条蛇起了坏心,它偷偷引诱夏娃,说善恶果浑身是宝、有利无弊,吃了能使人耳清目明、智慧大增。夏娃动了心,叫上亚当一起去品尝禁果。两三口下肚,善恶果功效发作,夫妇俩相对一望,突然意识到大家都没穿衣服。两人心里又惊又羞,赶紧各自躲了起来。
纸包不住火,上帝很快发现亚当和夏娃违背了自己的命令。作为惩罚,他把夫妇俩赶出伊甸园,让他们在大地上辛苦生活,还要受到病痛和死亡的折磨。这便是人类始祖的来历。亚当和夏娃的忤逆不仅是两人的原罪(original sin),也传递到他们后世子孙的身上。每一个人,从他还在妈妈的肚子里开始,就已经具备了堕落和败坏的本性。这种与生俱来的恶的本性,会让人在一生中不停受到贪欲的诱惑,进而造下更多的罪孽。
一千六百五十五年过去了,亚当夏娃的子孙犯下越来越多的罪恶,终于惹火了上帝。的确,在旧约之中,上帝时而示现暴躁的脾气,常以杀戮对付人类的不驯。这一次,他的决定是降下滔天洪水毁灭整个世界。在所有人之中,只有亚当的九世孙诺亚(Noah)平日言行正直,受上帝青睐而提前领得神谕,建造了一架巨大的方舟来躲避灾害。方舟建成之后,上天果降暴雨,一下就是连续四十个昼夜,淹得大地之上再也没有一点生命的迹象。等到洪水退去,幸存的诺亚一家带着他们救下的动物,重新回到地上开始繁衍生息。现在生活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是诺亚方舟上避难者的后代。
全知全能的上帝?
说到这里,终于有人忍不住提问了:不是说上帝全知全能吗?既然他是全知的,为何他表现得好像无法预料未来?他为什么预见不到蛇对夏娃的引诱?他为什么预见不到人类会不断犯错?既然他是全能的,为何他表现得好像控制不了人类?为什么他不能一开始就让亚当意志坚定?为什么他不能提前阻止地上的恶行?
这些问题实在很难回答,更加严重的是,它对基督教的信仰基础提出了重大挑战。
经过一番努力,早期基督教不仅顺利度过难关,更借此走向了权力的巅峰。对教会来说幸运的地方有两点,首先,广大人民群众提不出如此尖锐的问题——只要改变信念就能收获永生,这种投入非常小、收益无比大的好事,大伙儿巴不得发生在自己身上,怎么会想要去怀疑?事实上,即使信息十分流通的今天,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都会相信,那些号称不用锻炼、无需控食的减肥神药,真的可以让人健康地瘦下去,何况这里讨论的对象是连字都不认识的古代底层人民,何况他们面临的诱惑比拥有美丽外表强上千万倍?
其次,那些受到同时代最好教育的群体,在他们发展出思辨的精神之前,早已是上帝的忠诚子民。整个漫长的中世纪,是教会而非世俗国王垄断了民众的教育。想要识字脱盲?那你得去上教会学校。想要学习逻辑?那你得去上教会学校。想要借阅图书?那你得去教会学校。想要研究学术?那你得去教会学校。在那个时代,一切学问来自教会,后人认识的所有学者也都是在教会的培养中长大。
必须承认,教会提高了文字普及率,推动了知识的传播。但一切权力都会在教育中维护私利,何况老师们早就全身心地与体制融为一体,那么我们便不难想象,学生们在汲取文化养分之外,会受到怎样的心灵洗礼。从进入学校的第一天,年幼的孩子便被告知,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永恒的救赎;当他们在虔诚的祷告声中长大成人,便立即担负起光荣的神职,继续投入对基督恩典的终身探求之中。出于对真理的热爱,新长成的学者说:我要用理性和逻辑来解读圣经和人世,但他们给出的结论永远都是:上帝真实地存在。并不能说他们虚伪,因为正是在他们不停的追问之下,才产生了本节开始的那些难题;而在他们花了很多时间、用了很多篇幅来阐释神的旨意时,其鸿篇著述的字里行间,也清楚流露出他们的严谨态度和真诚信念。关键的问题在于,从他们刚刚学习字母表开始,神的存在就被当作是无庸置疑的事实植入了幼小心灵;信念的种子与理性一起缠绕着成长、交织着开花,除非经受外来的强力剥离,难以分出彼此。在这种情况下,理性又怎么可能对信念进行彻底的审视?
不管怎么说,学者们提出的问题、以及他们对于这些问题的应答,最终巩固了教会的统治。对于中世纪的普通人来说,他从来没有意识到圣经中存在矛盾之处;他第一次接触到这些矛盾,竟然是通过教会的布道;而教会在指出矛盾的同时,更提供了复杂的论述,来说明这正是上帝旨意的深层体现。这位普通人很可能听不懂这些论述到底是什么意思,但从那些超越自己理解力的解读之中,他心中一定会升起更强烈的敬意。
至于中世纪学者到底是怎么回答那些难题的,这涉及到关于预定论和自由意志的讨论,后文会专门介绍。这里我想指出的是,学者的回答只是暂时压制了、而并未真正解除疑惑。表面上看来,他们的逻辑是完整的,他们的论述是严谨的,但究其本质,他们的论证只是在自我循环。他们先认定上帝存在,然后以这个前提出发,去证明上帝确实存在。他们所有论证的基础,归于一个最基本的信念:人类的微薄智力无法理解上帝的所有安排。在他们的解读中,人类与上帝的关系,就好像幼儿园孩子与他的博士老师一般,你怎么能期待孩子懂得老师知道的全部事情?老师只能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告诉他一些以孩子的智力可以领会的东西。至于那些实在难以传达的,孩子只需要知道该怎么做就行了,他没能力掌握、也不应该追问背后真正的原因。
上述类比看似巧妙,但绝对算不上可靠的证明。中世纪学者们耗费心力的工作成果,就好像以沙土盖起的巨大宫殿,乍看之下气势宏伟、规划精妙,令人望而震撼、闻则赞叹,容易受到普通人的追捧,但专业建筑人员知道它经不住岁月的考验。而当时学问最高的人们,之所以给出在今人看来不理性的论述,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们未能对那个最核心的问题发起挑战,或者说,有那个胆量挑战的人还未来得及进入高一等的学府,就在初级教育阶段被教会驱逐了。权力对人才培养和选拔的方式,决定了社会整体能达到的思想高度,而中世纪学者那为追求世间真理所付出的努力和勤勉、那为了上帝之爱抛弃一切世俗享受的决心,终究没能阻拦后人对于这一时期的盖棺定论:黑暗时代(Dark Ages)。
人有选择的自由吗?
回到故事的主线。自诺亚往下数差不多25代,便到了伟大的大卫王(King David,历史学家考证其生活在公元前10世纪)时期。大卫带领犹太人实现了短暂复兴,是犹太历代君主之中对神最为虔诚的一个。旧约预言,救世主将出自大卫的后裔。果不其然,往下再数41代,大卫的血流淌在了一个叫做玛利亚的女孩身上。要说玛利亚做过什么特别的功德,倒也未必,不过这并不妨碍她被神选中,受圣灵感应而以处女之身诞下基督,从此尽享殊荣,既拿到了天堂的门票,又戴上了圣母的光环。本来也是,上帝选谁做他的子民,让谁升天任谁作恶,并不是因为这些人做了什么、没做什么。上帝对世间万物的安排,乃是基于一些以人类智力无法理解的隐秘原则,在创世之初便决定好的。由此,我们便遇到了基督神学中的预定论(predestination)。
问题在于:如果一切都是注定发生,那人们作出的任何决定都不应该影响最终的结局。如此一来,皈依基督的意义在哪里呢?
虔信者的回答是:全能的上帝会让圣灵激荡于那些被他选中的子民心中。在圣灵的引导下,选民自然而然就会深信上帝,将自己全身心交付给他。从这个角度来说,人们的信仰乃是出自上帝的安排。投入基督怀抱的决定,看似个人自主的选择,实则上帝荣恩的表现。而那些游荡在大道之外的异教徒,企图以卑微的理性质疑全能的神性,他们要么尚未迎来自己的觉醒,要么注定被上帝抛弃。所以,真正重要的不是寻找上述问题的答案,而是细细探寻内心,看自己能否超然于此类低级问题,从而在精神上获得与上帝的共鸣,这才是此生应有的追求。
又问:如果是上帝之力使人皈依基督,那么个体岂非完全没有选择的自由?如果某人因为生活穷苦而偷窃财物,这是不是也可理解为上帝的安排?
答:俗世之人不具备充分的自由,但也不是完全没有自由。他们做的每一件好事,都是出于上帝的恩赐,而他们做的每一件坏事,都是由于人性的堕落。
好事绝非出于人的自由选择。只有在圣灵的引导下,人才具备做好事的能力。有人说,心中怀有圣灵的状态,大概就类似于人喝酒后半醉的状态。在酒意的引导下,他的行为和平时大不一样。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他仍然保持了一定的意识,但若非是酒意在其中主导,他绝不会如此表现。相应地,一个人做出的所有好事,虽有个人意志的参与,但起主导作用的乃是他心中的圣灵。
但是,人类做的所有坏事,全部都是出自他们的个人选择。我们说从一开始亚当就注定会堕落,这种注定性来自于神的全知全能。神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存在,过去和将来的一切事情,已经全部发生在他的眼前。他早就目睹了亚当的堕落,而这个结果符合他对世界的安排,因此才成为现实。这叫做亚当堕落的必然性。
另一方面,从意志层面来看,最初的亚当确实拥有选择的空间。在事情未发生之前,他有充分的自由坚持遵从上帝的命令。并没有谁逼迫他犯下错误,他偷尝禁果的行为完全源于内心的自发意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亚当的堕落乃是出自他的自由意志(free will)。而上帝之所以允许人类拥有自由意志,恰恰是为了在最终见证神的全知全能。如果再进一步追问,上帝为何要作这种看似无聊的游戏?那便超出了人类的理解能力,不是你我可以窥知的了。
总之,人间一切良善和正直都是出自神的恩典;一切恶行和罪过都是源于人的堕落。做了好事时,你一定要把所有的荣耀归于上帝,这样才能得到神早就为你备下的更多恩典;犯下错误时,你要一力承担全部责任,因为所有罪恶都是你的个人选择。基督神学家们便如此调合了预定论与自由意志的矛盾[4]。
耶稣降世
亚当的堕落让他所有的后代都蒙上了与生俱来的原罪,进而陷入了悲惨的生活。但上帝毕竟是爱着世人的。多年以后,他把唯一的儿子送到人间,给人类带去了重获永生的希望。
从表面上看,耶稣的形象迥异于旧约的上帝。他谦逊、慈悲,从不发怒。身为至高无上的真神,他并不觉得把一个人类女性叫作妈妈有什么不妥,而且他还在很多场合主动表态,自己就是人的儿子、是货真价实的人类成员。的确,通过托生在玛利亚腹中,耶稣拥有了与常人一模一样的肉体。他体验着普通人的欲望和情绪,由此引发的内心煎熬,并不因他的神性而削弱一分一厘;他感受着普通人的伤痛和苦楚,由此带来的身体折磨,亦不因他的神性而减轻一丝一毫。所以人们说,耶稣具有完完全全的人性。真要说他与你我有什么不同,那么区别在于,耶稣身上既没有与生俱来的原罪,也没有后天犯下的恶行;他是从过去到未来所有人类成员之中,唯一纯粹而完美的一个。
但耶稣同时也是自上帝怀抱降临人世的。在这个过程中,他的神性亦得到完完全全的保留,所以基督同时是人和神。他身上既有百分之百的人性,也有百分之百的神性;人性和神性各自保留了全部的本质,又联合在同一个肉体之中。基督神学所谓的道成肉身,指的就是耶稣降临人世;道成肉身中的道,既指耶稣本身,也指他所代表的天理。通过人性与神性在耶稣身上的联合,人与神也通过耶稣连接到了一起。从此,凡人便能借着耶稣的名义进入上帝的怀抱,成为神的儿女。
公元30年,罗马人刚刚把犹太人聚居的耶路撒冷地区正式纳入帝国版图。虽然他们任命了总督管理当地,但犹太祭司阶层对于宗教事务还是拥有相当大的自治权力。耶稣的传教就始于这个当口。
我们知道,罗马人心里有个万神殿,什么异邦的神都可以往里面塞。只要别把事情搞得太大,总督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过去了。可是犹太贵族们不这么想,他们嫉妒耶稣在普通民众中广受欢迎,又害怕传统教义就此式微,于是控告耶稣有推翻罗马统治的意图,要求总督一定要将他处死。
很多人认识耶稣是从他在十字架上的受难形象开始,可是为什么神的儿子非得靠流血才能拯救世人呢?为什么他不能直接说:“我要原谅世人”,然后世人就此得到赦免呢?神学家的回答是:这是为了达到圣父所要求的公义。上帝是个说一不二的神,既然他说了要惩罚人类的堕落,就必须实施,谁来说情都不行。于是耶稣来到凡间,以自己的血和肉作为献祭,平息了圣父的怒火,从而为人类送去获得最终救赎的机会(具体地说,耶稣降世是对人类的第一次救赎,末日审判是对选民的第二次、也就是最终救赎)。要不是因为耶稣的主动牺牲,所有的人类都要为原罪新恶在地狱中永恒地受罚。而当耶稣以凡人之躯大义赴死时,他代表人类领受了堕落的惩罚,世人便获得了重生的希望(当然这个希望最终只会在被选中的子民身上兑现)。
在临刑前两天,耶稣预言了自己的受难以及末日审判(last judgment)的到来。在末日审判之前,会有很多巨大的灾难发生,并夺去许多人的生命;又会有伪装者假冒基督之名,引诱人们犯下各种罪恶(有人认为这些征兆已经在历史上发生过了,有人认为它们尚未到来,还有人认为征兆正在发生)。然后,在无人料及的时刻,耶稣将带着一群天使再次降临人世。他会将死人的原装肉体复活,让他们与当时活着的人们一起接受公正的审判。所有曾经在地球上活过的人,他们说过的每一句话,做过的每一件事,都是其是否深信基督的证明,都会用于评价他们到底是该上天堂还是该下地狱。根据预定的结果,被提前选中、因而在世言行合乎要求的子民将在乐园中得到永生,被弃绝的罪人则将被神隔绝,在地狱里遭到永恒的毁灭。
因信称义
说到这里,估计又有人糊涂了:既然最终结局是事先就预定好的,为什么还要基于每个人在世时的行为进行审判呢?到底怎样才能获得最终的救赎呢?
还是那句话。人之所以获得救赎,并不是因为他做了什么、没做什么。人被救赎,完全是出于上帝无偿给予的恩泽。至于哪些人能得到这个恩泽,哪些人无缘上帝的福分,早在他们出生之前便已决定。
正是这种预先的安排决定了每个人在世的行为。一方面,这些行为必然会发生;另一方面,它们同时也出自每个人的自愿选择(因为不管外界环境如何艰难,你的内心总归有选择的自由)。信徒们认定,人的任何行为都至少部分反映了他的个人意志;在审判台上,他因为这些行为而被宣判有罪或无罪,既是出于上帝早先的安排,也是个人应得的结局。无论如何,审判是非常公正的。
那些最终将上天堂的人,会在他生命中的某个阶段受到圣灵感召而深信基督。通过把身体浸入清水的简单仪式,即所谓的洗礼(baptism),他公开宣告自己对神的信心,以此被纳入神的教会。在这一刻,象征着基督之血的清水洗净了他的身体和灵魂,从而赦免了他过去和未来的一切罪恶。这是否意味着经过洗礼的人就可以随意作恶?当然不是!如果谁这样想,他就不是基督真正的信徒。全身心臣服于主的人一定会谨遵上帝的意图行事。
至于那些最终会下地狱的,即使能够听闻福音,甚至短暂感受到上帝的荣耀,终究还是不能坚持到底。在生命的最后,他仍将抱有对上帝的怀疑和抗拒。这样的人从一开始就被神弃绝。因为被弃绝,他才无法生出完全的信心。而他缺乏信心的表现又反过来印证了上帝的决定。
所以说,你该问的不是怎样获得救赎,而是如何去领会神的恩泽。如果在基督光芒的照耀下,在不断与神靠拢的过程中,有朝一日,你真的能够体会到那种完全信任、完全臣服于神的喜悦感觉,那么你便认识了自己存在的意义,你便了解了自己最终的归处。在你对神百分之百的信心之中,你感受到了神无偿给予的恩典;通过这个恩典,你在最后的审判中一定会被宣告无罪。被判无罪的人叫做义人,那么通过对神的信心而获得无罪判决的结果,这在基督神学里面就叫做因信称义。
从本质上说,一个人得到救赎并不是由他在世间的行为决定的,他的结局早在万物受造以前便已确定。但是,如果注定得到救赎,他就一定会成为虔诚的基督信徒。救赎是因,行为是果。
打个不严格的比方,独生子小薛继承了家族财富,事业开展得红红火火。我们说小薛能够继承家产,并不是因为他的商业头脑有多出色。他的继承权早在他出生之前便已经确定下来。自幼开始,他一路接受各种训练,培养了管理产业的能力,也增强了他能把事情做好的信心,而这本身就是父母给他准备好的成长之路。继承权是因,事业发展是果,这其中的先后关系,是不能颠倒的。
所以说,世人皈依基督并非因为想要改变最终的结局,信徒所作的一切,仅仅只是踏上了神早为他们准备好的救赎之路。在践行基督教诲的过程中,信徒不断确认上帝的恩赐,增强自己的信心,以无尽的爱拥抱世间,以无私的宽恕对待世人——即使他们曾经给自己带来伤害。最终,人们的信仰和由此产生的行为,都将成为审判台上的证据,证明自己是否具有进入天堂的资格。这个证明不为神、而是给凡人看的,好让世人深切体会上帝的公正。神并不需要任何证明,他知晓一切、掌控一切。神让世人看到审判的证明,仅仅是出于他的意愿,仅仅是因为他对人类无偿的爱。
至于那些非要追问到底的人,他们一会儿问上帝挑选子民的标准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是这些人、而不是那些人获得救赎,一会儿问为什么人不能通过现世的行为改变自己的命运,既然一切都是预定,哪里还存在什么公道与正义……这些问题只能暴露出提问者的无知和傲慢,说明他们被抛弃在上帝的荣恩之外。倘若终其一生不知悔改(这悔改自然也是神事先安排好的),等待他们的只会是无比悲惨的结局。
神意与人心
以历史的眼光来看,曾经激励最多子民投身战争的神正是基督教的上帝。以11世纪末开始的十字军东征为例,在这场由教皇直接发起、跨越两个世纪的系列战争中,罗马教廷以赎免此生一切罪恶为回报,号召信徒参与收复圣地耶路撒冷的行动。西欧各国的皇帝国王和贵族骑士,暂时放下相互的恩怨,将热情投向对穆斯林领地的征服。他们带领大量自愿参战的平民百姓向东方行军,高呼神的名义,肆意烧杀抢掠,不仅摧毁了君士坦丁堡(当时欧洲最大、最繁华,且历史十分悠久的著名城市)的无数文化至宝,更让广大土地染尽无辜者的鲜血。前后九次的东征行动中,横死之人竟然接近两百万之巨,而当时的全球总人口仅为如今的二十分之一!
在为上帝带来荣耀、为自身赢取救赎的狂想中,信徒们突然意识到,与其到千里之外参加圣战,何不拿眼皮底下的异教徒开刀?第一次东征开始不久,生活在基督世界的犹太人就被经常要求佩戴特殊的徽章、从事特定的职业、居住在指定的区域,很多地区的犹太人还遭到基督徒自发组织的大规模杀害,其惨烈程度仅次于二战纳粹的“种族清洗”。反过来说,后世德国人对于集中营的默认,亦部分植根于中世纪欧洲的反犹浪潮。文化上的敌意居然能够引发如此恐怖的惨剧,数百万人命浇铸的事实,实在值得每一个有能力影响社会舆论的人认真思考。
如果说十字军东征的年代过于久远,那么在晚些时候的16与17世纪,基督世界内部由于分裂而引发的法国宗教战争(French Wars of Religion)和三十年战争(Thirty Years’ War),又分别导致了三百万和八百万生命的陨落(当时的世界人口不到今天的十分之一)。直到欧洲迎来科学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愚昧的力量才终于受到重创。今天,在主流的基督教义宣讲中,上帝的嗜杀面孔已经隐没不见,取而代之的是耶稣的满目慈爱;一度只手遮天的天主教会,即使仍然坚称圣经准确无误、教皇永不犯错,也不得不跟随社会前进的步伐,承认日心说的正确,认可进化论的发现。不仅如此,在启蒙思想的启发下,18世纪开始兴起的觉醒运动赋予神意新的内涵,更激励了成千上万的耶稣子民离开故土、深耕异国,付出全部的青春甚至生命,为未闻基督的人民带去福音。在颂扬上帝的同时,他们为人看病,教人识字,反对陋习(如中国女性的裹足),提倡平等,种种行为不为现世的物质回报,只愿在对世人的爱中见证上帝的荣耀。在东方尚未开化的广大地区,正是基督信徒的远道而来,为当地民众架起了通往现代科学和医学的第一道桥梁。同一个上帝,同一本圣经,两百年前害得欧洲大陆生灵涂炭,两百年后促成世界各地福音广传;从仇视到友爱,从杀戮到关怀,决定信徒行为到底是莫测的神意,还是变化的人心?
结语
从一本圣经出发,经过两千年中许多聪明头脑的演绎,基督神学已经发展成一门自成体系的庞杂学问。在思想脉络上,基督教上承犹太教,下启伊斯兰教;三者均供奉唯一真神,对早期人类历史的叙述大同小异,又都将亚伯拉罕[5]作为自己的祖先,因此三门宗教又被合称为亚伯拉罕一神教。
在外人看来,亚伯拉罕的后代同根而生、信仰接近,最有理由相亲相爱;可现实恰恰相反,正是在三大一神教的子民之间,发生了最残酷的互相伤害。基督徒嫌弃犹太人有眼无珠,穆斯林鄙视基督徒不识真主;许多战争因宗教而发动,无数杀戮因信仰而制造。到头来,满目的疮痍到底展示了谁的力量,逝去的生命究竟成全了谁的功德?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之前,我们还是先进入第二大宗教,看看真主治下又是如何面貌。
[1] 按照近代以来的习惯,国人往往以“基督教”一词专门指代新教,进而与天主教和东正教形成并列关系;而在需要综述的场合,各个分支常常被统一称为“基督宗教”或“基督各教”。考虑到大部分国人对宗教并不熟悉,上述命名方式又极易造成初接触者理解上的困难,因此本书未予采用,而是直接按照表面字意,将信仰基督的所有宗教统一称为基督教。
[2] 基督教三大主流分支中,以天主教组织结构最为严密:一座教堂的管辖范围叫做堂区(最高职位为神父),往上依次是教区(最高职位为主教)、教省(最高职位为大主教),和整个天主教会(最高职位为教皇);换句话说,全部教徒一个不漏地统一在罗马教皇的领导之下,并以教皇的一切指示作为上帝旨意的传达。正教的结构相对松散,15个最高级别的自主教会(主要分布在国家层面,如俄罗斯正教会、希腊正教会等)结构平行、权利平等,它们日常管理相互独立,遇到重大事务则共同协商。新教讲究个人与上帝的直接沟通,他们反对罗马教皇的独断专权,提倡信徒之间地位平等;在新教中,底层地方教会一般都拥有独立自治的权力,也因此难以维持思想上的统一,进一步衍生出了多个派系。
[3] 正文的类比严格来说并不成立,因为圣父、圣子和圣灵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不可分割的本体之中,而水、冰和水蒸气的状态却无法在同一个H2O中共存。不过考虑到这个比喻可以帮助人们即刻建立直观的印象,因此以宽松的尺度而言,不失为解释三位一体概念的好方法。
[4] 严格地说,本节的逻辑仍存漏洞,但这已是我根据基督教义总结出的相对严谨的解释了。
[5] 在早期人类的心目中,存在很多不同的神灵,譬如山神管山、水神管水、日神管太阳、冥神管阴间等等。容纳多位神祇的宗教体系叫做多神教。两千七百年前,犹太人创立了崇拜唯一真神的犹太教;两千年前,犹太人的一个分支在犹太教的基础上创建了基督教;一千四百年前,阿拉伯人在基督教的基础上发展出伊斯兰教。三门宗教都只崇拜唯一真神,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又都认诺亚的十世孙亚伯拉罕为共祖,因此三门宗教又常被统称为亚伯拉罕诸教。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