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你要革命?超文本与媒体法则

ConanXin
·
·
IPFS

部分编译自:斯图尔特·莫斯罗普(Stuart Moulthrop)的“You Say You Want a Revolution? Hypertext and the Laws of Media”(1991),斯图尔特·莫斯罗普(Stuart Moulthrop)是当代美国最著名的超文本小说家和理论家之一。

两年前,当这篇文章第一次出现时,信息科学以外的人很少听说过超文本(hypertext)这是一种创建电子文档(electronic documents)的技术,在这种技术中,用户对信息的访问不像图书那样受到线性(linear)或层次结构(hierarchical)安排的限制。由于超文本已经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这种默默无闻一直显得很奇怪。它的基本概念 — — 在存储的信息位(stored bits of information)之间创建和建立链接 — — 起源于1945年,当时罗斯福总统的科学顾问万尼瓦尔·布什(Vannevar Bush)想制造一台名为Memex的机器,帮助研究人员组织不同的知识来源。布什的设计基于缩微胶片(microfilm)、旋转卷轴和光电管,对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机械技术来说,这是不切实际的。但是几年后,当电子计算机出现在学术界时,布什的预测很快就实现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分布式计算系统都是超文本的,因为它们根据用户的需求动态地传递信息。事实上,人工智能研究人员在20世纪60年代初,为了试验交互式计算,创造了第一个超文本叙事(hypertextual narrative),即名为 “冒险”(Adventure)的计算机游戏。

就在这个时候,特德·纳尔逊(Ted Nelson),这位曾经的学者和技术的积极倡导者,创造了 “超文本”(hypertext)一词。特德·纳尔逊(Ted Nelson)提出了一个世界性的信息网络(worldwide network of information)计划,通过一个他称为“上都”(Xanadu)的链接和检索系统进行集中协调。在三份自出版的宣言(《计算机解放》[Computer Lib]、《梦想机器》[Dream Machines]、《文学机器》[Literary Machines])中,特德·纳尔逊(Ted Nelson)概述了“上都”(Xanadu)的结构和功能,“Silverstands”的特许经营安排,“Silverstands”是一个相当于快餐店的信息渠道,用户可以在那里访问该系统。(这远在人们梦想拥有个人电脑之前。)特德·纳尔逊(Ted Nelson)的想法得到了计算机科学家的认真考虑,特别是用户界面设计的先驱之一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Douglas Engelbart)。恩格巴特和特德·纳尔逊(Ted Nelson)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在布朗大学合作开发了一个名为FRESS的超文本系统,随后进行了许多学术和产业实验。然而,在很大程度上,超文本的理念 — — 布什和纳尔逊都曾将其设想为一个动态的读/写系统(dynamic, read/write system),用户可以操作和改变文本语料库(textual corpus), 被忽视了,而是被更加严格的组织模型(organized models)所取代,比如分布式数据库和电子图书馆,这些系统主要以只读检索模式(read-only retrieval mode)运行。对纳尔逊来说,超文本和其他形式的交互式计算代表了社会变革的强大力量。“未来的超文本系统具有巨大的政治影响,”(Tomorrow’s hypertext systems have immense political ramifications)他在《文学机器》(Literary Machines)中写道。然而,似乎没有人对探索这些影响特别感兴趣,至少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个人电脑业务才开始急速发展。

1987年:超文本的奇迹之年。在这一年及其前后发生了许多奇怪而奇妙的事情。纳尔逊的地下经典作品《计算机解放》(Computer Lib)和《梦想机器》(Dream Machines)由微软出版社出版;纳尔逊本人加入了软件开发行业的领军企业欧特克(Autodesk),欧特克(Autodesk)宣布计划支持“上都”(Xanadu)成为一家商业企业;美国计算机协会(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主办了第一次超文本国际会议;最重要的是,苹果电脑开始向任何拥有麦金塔(Macintosh)个人电脑的人,赠送面向对象的超文本系统HyperCard。HyperCard是超文本的典范(Model T):相对便宜(最初是免费的),操作简单(主要是麦金塔图形用户界面的扩展),与更先进的产品相比相当粗糙,但仍然非常强大。在20世纪80年代末,HyperCard和其他个人电脑应用程序似乎有可能迎来一个文本通信(textual communication)的新范例,这是从桌面出版(desktop publishing)到包含多种表达方式的全电子文档的逻辑步骤。

超文本出现至今(1991年)已有六年,但还没有出现这样的“数字革命”(digital revolution)。在某一时刻,个人计算机行业的消息人士预见到“栈件”(stackware)和其他超文本组织产品的市场将迅速发展;但这一切都没有实现。相反,HyperCard在电子出版领域最具商业野心的应用是Voyager公司的“扩展书籍”(Expanded Books)系列,该系列完全基于印刷书籍,并经过精心设计,以复制传统书籍的外观和功能。诚然,超文本概念最终得到了一些人文学者的关注。杰伊·大卫·波尔特(Jay David Bolter)《写作空间》(Writing Space,1991)概述了超文本作为印刷技术的继承者的历史观点 — — 与纳尔逊的《文学机器》(Literary Machines)一起,是最早以超文本形式呈现的超文本研究。乔治·兰道(George Landow)《超文本》(Hypertext,1992)将电子写作的发展,置于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t)批评和后现代文化(postmodern culture)的背景下。小说家罗伯特·库弗(Robert Coover)在《纽约时报》书评(“The End of Books”)中甚至提出了超文本小说的幽灵(spectre of hypertextual fiction)。但矛盾的是(或者说是命中注定的),这种认识是在超文本不再是我的一位同事所说的 “超前沿技术 “(bleeding edge)的时候出现的。事实上,超文本的许多魅力似乎已经消失了,超文本已经被更模糊和更迷人的概念所取代:网络空间、虚拟现实和信息高速公路。

这种变化似乎是后现代(postmodern)领域的一个常见的危险 — — 从字面上理解,后现代(post modo)意味着“在现在之后”(after the now)或下一件事(the next thing)。低头看着我们的台式机、笔记本电脑或掌上电脑 — — 我们知道在我们付钱之前它们早就过时了 — — 我们这些被弗莱德·普法伊尔(Fred Pfeil)称为“婴儿潮时期职业经理人阶层”(baby-boom professionalmanagerial class)的人总是渴望下一件事。我们将《星际迷航》(Star Trek)——我们真正的太空漫游,升级为“下一代”(Next Generation),并不是没有原因的。我们是下一代的一代(和创造者)。至少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曾经是这么认为的,这让他现在有些懊恼。可能超文本就像乔布斯复杂的NeXT电脑一样,代表着一种还没有完全进入后现代文化主流的思想,是一种早熟的珍品,注定要在多年后被挖出来,被称为 “奇怪的超前”(strangely ahead of its time)。不幸的是,正如特德·纳尔逊(Ted Nelson)可以证明的那样,超文本曾经经历过这个过程。似乎某种循环性在起作用。

也许问题不在于我们的技术或我们想用它们做的事情,而在于我们对技术历史的误解。正如我在这篇文章中提到的,我们中的一些人一直在说,我们需要一场革命,一场范式的转变,一场对旧的信息秩序的彻底铲除:正如罗伯特·洛厄尔(Robert Lowell)曾经说的,一个末日般的破裂或“神圣的破裂”(blesséd break)。然而,至少到目前为止,这还不是我们所得到的。也许我们遭受这种失望,是因为我们不明白我们所要求的是什么。在后现代语境中,“革命”(revolution)可能意味着什么?我们可能会在鲍德里亚(Baudrillard)、利奥塔(Lyotard)、唐娜·哈拉维(Donna Haraway)或哈基姆·贝伊(Hakim Bey)身上寻找答案;但是和往常一样,好莱坞有最好的台词(the best line)。J.F.劳顿(J.F. Lawton)为去年夏天史蒂芬·席格(Steven Seagal)主演的电影《潜龙轰天》(Under Siege,1992)创作的剧本,其中包括一名中情局间谍头目和一名曾受雇于他的反叛恐怖分子(汤米·李·琼斯)之间富有启发性的交流。间谍斥责恐怖分子,提醒他六十年代已经结束,“运动已经死亡”(the Movement is dead)。琼斯的角色回答:“是的!当然!因此得名:‘运动’(Movement)。它运动一段距离,然后停下来。革命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它总是在你面前出现。

也许超文本只是另一种运动。从某种程度上说,很难区分超文本、虚拟现实和明年的交互式有线电视系统(interactive cable systems)。这三者似乎都朝着同一个大方向发展,试图增加和丰富我们的信息消费。但是正如安德鲁·罗斯(Andrew Ross)所指出的,这种行为可能会产生巨大的后果。至少,它们可能会破坏语言作为属性(language-as-property)的稳定性 — — 这种可能性确实会带来巨大的政治影响。因此,把超文本仅仅看作是一场地方性运动(local movement)是危险的,因为这种运动就像它部分产生于六十年代的社会议程一样死气沉沉。考虑到超文本历史的变迁,我们确实可以称之为“革命”(revolution) — — 如果革命是一个完整的循环,摆脱压迫,狠狠地打我们的脸。然而,既然如此,这场革命是我们文化真正想要的吗?说到信息技术,我们想要什么?为什么我们在绕圈子?我们编织的这个形象是什么,两次或三次,我们希望包含什么巫师或魔法?

最初的“上都”(Xanadu)(柯勒律治[Coleridge])被称为“梦中的幻象”(A Vision in a Dream),被指定为双重虚幻,因此很容易与我们这个“操作模拟”(operational simulation)的时代接轨,在这个时代,草莓地(strawberry fields),没有什么起初(in the first place)是“真实”(real)的,因为没有地方是真正的“第一”(first)。但是所有伟大的梦想都需要修正,如今我们发现自己永远在重造。因此,这里有一个新的“上都”(Xanadu),由特德·纳尔逊(Ted Nelson)提出的通用超文本系统 — — 一个不同于其传奇前身的愿景,这个愿景无法融入超现实(hyperreal)的梦想公园。我们被告知,超现实(hyperreality)是一个崩溃或内爆(implosion)的地方,在那里,用作参考的(referential)或“接地的”(grounded)话语变得与自我参照(self-referential)和虚构(imaginary)没有区别。我们不是以与无可争议的“真实”现象的序列关系(serial relation)来构建我们的表征系统(representational systems),而是以递归(recursive)和多重并行(multiple parallel)的方式,“映射到不同的坐标系”(mapping on to different coordinate systems)。地图不是来自领土,而是来自以前的地图制作企业:整个世界都是模拟的。

这种现实的内爆带来了严重的意识形态后果,因为有些人会说,它使现代性的信息“主要叙事”(master narratives)失效,给我们留下了不相容的话语和方法的扩散(proliferation)。有人反对说,这种未经检查的变化(unchecked variation),剥夺了社会批判的明确议程。超现实(hyperreality)没有绝对或决定性的话语特权;批判变成了谬误推理(paralogy)的另一种形式,一种语言游戏中的对策,这是现实的技术-社会建构(techno-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这个游戏包罗万象,其中存在一个问题。正如琳达·赫钦(Linda Hutcheon)所说,“后现代主义的意识形态是矛盾的,因为它依赖于它所质疑的东西,并从中汲取力量。并不是真正的激进;也不是真正对立的”(the ideology of postmodernism is paradoxical, for it depends upon and draws its power from that which it contests. It is not truly radical; nor is it truly oppositional)。

就媒体和技术而言,这种共谋(complicity)问题变得尤为尖锐。超现实(hyperreality)既是文本理论(textual theory)的问题,也是写作实践(writing practice)的问题:正如迈克尔·海姆(Michael Heim)指出的,“在磁码中没有原始码”(in magnetic code there are no originals)。电子信息可以被快速复制、传输,并组合成新的知识结构。从文字处理到交互式多媒体,后现代传播系统(postmodern communication systems)强调了伊哈布·哈桑(Ihab Hassan)所说的“内在”(immanence)或“所有生活的互文性”。面对这种无限复杂的话语体系,我们有可能陷入技术落后的境地,一种被无望地抛弃于模拟之中的感觉。如果整个世界都是模拟的,那么我们只不过是在各种迭代中循环的主体,无法采取任何“激进”或“对立”的行动来改变技术-社会矩阵。正如安德鲁·罗斯(Andrew Ross)所观察到的,即使是像“赛博朋克”(cyberpunk)这样所谓的抵抗态度,也会逐渐演变成愤世嫉俗的插曲,游戏规则在其中不受质疑。

当然,这种悲观或失败主义的观点几乎不具有普遍性。我们更有可能听到技术被描述为变革的工具或解放的工具。后现代的交流模式(电子写作、计算机网络、文本链接系统)会破坏社会等级制度的稳定,并在信息工作场所推广更广泛的权威定义。在这些技术的影响下,“精神生活将被重新定义”(psychic life will be redefined)。但是如果认为后现代主义是非对立的,那么这种秩序和权威的重建将如何进行?精神生活 — — 更重要的是政治生活 — — 将如何以及由谁来重新定义?

这些问题最终必须在实践中而不是理论上解决;这就是特德·纳尔逊(Ted Nelson)新“上都”(Xanadu)的意义所在。在“上都”(Xanadu)中,纳尔逊否定了对技术的排斥,提出了一个毫不掩饰的技术复兴的千年愿景,在这个愿景中,系统将让我们自由。在其野心中,“上都”(Xanadu)超越了超现实。这不是一个鸦片式的愿景,而是一个更奇怪的东西,一个商业计划,发展巴尔泰斯(Barthes)所说的“写作的社会空间”(the social space of writing),一个重新配置文化(reconfigure literate culture)的实际尝试。“上都”(Xanadu)是有史以来最雄心勃勃的超文本或“非顺序写作”(non-sequential writing)项目。超文本系统利用计算机的交互潜力来重构文本,不是将文本作为一系列固定的符号,而是作为一个可变的访问数据库(variable-access database),在其中任何话语单元(discursive unit)都可以拥有多个关联向量。超文本是文本元素的复杂网络。它由单元(units)或“词汇系统”(lexias)组成,可能类似于页面、段落、章节或卷。“词汇系统”(lexias)通过“链接”(links)联系在一起,这就像动态脚注一样,可以自动检索它们所引用的材料。因为它不再受书本的限制,随着读者/作者在文档内部和文档之间建立新的链接,超文本话语可能会被随意修改。纳尔逊称之为“文献宇宙”(docuverse)的这种链接文本集合,可能会无限制地扩展。

正如纳尔逊所预见的,“上都”(Xanadu)将体现这个文本宇宙。该系统将为所有的写作提供一个中央储存库(central repository)和分发网络(distribution network):它将是出版社,通信媒介,和伟大的超文本巴别塔图书馆(hypertextual Library of Babel)。然而,尽管有激进的野心,纳尔逊的设计保留了人们熟悉的传统。“上都”(Xanadu)的本地网点将是“Silverstands”,即仿照快餐特许经营的零售访问和咨询中心,从而与目前的信息交流经济相结合。“上都”(Xanadu)将通过版权保护知识产权。用户将按访问的字节付费,当其他人获得他们在系统中发布的专有材料时,将获得版税。这个计划的问题和复杂性是巨大的,目前,已经实现的“上都”(Xanadu)仍然是一个“2020愿景”(2020 Vision),是相对较近的未来的探索。但对于后现代主义的现在来说,这是一个具有引人注目和重要意义的未来。

迪士尼和斯皮尔伯格告诉我们,未来是一个我们必须“回来”(back)的地方。美国的明天将是怀旧的全盛时期,是对“失去的”(lost)或“被遗忘的”(forgotten)价值观的强烈追求。“上都”(Xanadu)也不例外:特德·纳尔逊(Ted Nelson)将21世纪的写作历史视为复兴的史诗。对于一个持怀疑态度的观察者来说,这个“上都”(Xanadu)的景象可能暗示了后现代主题公园的另一个领域。温柔的读者们,欢迎来到文学乐园(Literacyland)!

但另一方面,这一愿景可能不仅仅是一场杂耍(sideshow attraction)。纳尔逊预见到文化的革新(renovation of culture),话语的统一(unification of discourse),读者和作家的天堂,在那里所有的写作是一种交流思想(commerce of ideas)的方式。在这个世界里,所有的“工作”(work)都变成了“文本”(text),不是实体(substance)而是参照(reference),不是遏制(containment)而是连接(connection)。这里所隐含的变化幅度是巨大的。但这种变化的政治意义是什么呢?这个互文性世界(intertextual world)假设了什么样的解释共同体(community of interpretation) — —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样的社会秩序?纳尔逊以一个真正开悟(Enlightenment)的人的信念,设想了“一种新的populitism,它能使少数人的深层理解最终为多数人所用”。

什么是populitism? — — 纳尔逊的另一个臭名昭著的新词,在这种情况下是一个结合了“民粹主义”(populism)和“精英主义”(elite)的组合词。这个词暗示了像肖莎娜·祖博夫(Shoshana Zuboff)和杰伊·大卫·波尔特(Jay David Bolter)这样的理论家所设想的文本社会(society-of-text),在这个写作空间中,权威的痕迹(traces of authority)只作为局部和偶然的影响而存在,这种效应在社会上等同于被解构的作者功能。“populite”文化可能标志着实现让-弗朗索瓦·利奥塔(Jean-François Lyotard)的“完美信息游戏”(game of perfect information)的第一步,在这个游戏中,所有人都可以平等地进入数据世界,并且“拥有平等的能力(不再是在获取知识方面,而是在生产知识方面),归根结底,额外的表演性依赖于‘想象力’(imagination),这使人要么做出新的举动,要么改变游戏规则”。这是信息加工(information-in-process)的乌托邦,是知识分子的终极梦想:话语以100%的效率转化为资本,这一神奇过程的机制是法理(nomology)或规则制定(rule-making) — — 诚然,这是一种相当专业化的 “想象力”(imagination)形式。

在这个天堂里至少隐藏着两个问题。首先,社会/文字秩序将不属于许多人,而只属于极少数人的前景;更重要的是,这些少数人将无法认识到他们辉煌孤立的条件。想想不情愿使用电脑的克利夫·斯托尔(Clifford Stoll)的情况,他的回忆录《布谷鸟的蛋》(Cuckoo’s Egg)很好地说明了这些问题。斯托尔痛斥 “赛博朋克”(cyberpunks),即那些滥用科学计算环境的开放性的电子破坏者。他们不道德的行为破坏了信息游戏,需要对数据的自由流动进行繁琐的限制。但是斯托尔对信息“自由”(freedom)的定义充其量是模糊的。他反复提到他监控的主机系统是“他的”电脑,把网络入侵比作入室盗窃。斯托尔认为,数字信息严格地类比于物质和私有财产。

— -

纳尔逊的 “populitism”理念虽然看起来很有远见,也很有问题,但它有很多值得推荐的地方,其中最重要的是,它要求我们更仔细地考虑先进通信系统(advanced communication systems)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事实上,超文本很可能预示着社会变革,预示着文本生产和接收的根本性重塑。电子文本社会(electronic society-of-text)的终极目标是真正意义上的无政府状态:基于共识的地方自治,受到全球权威无情瓦解的限制。既然信息现在几乎等同于资本,既然文本性是我们塑造信息的最有力的方式,那么“上都”(Xanadu)可能确实会改变世界。但重复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这种改变将如何实现?什么样的实际社会进程可以将纳尔逊商业计划的语用学(pragmatics)转化为超文本宣言的激进主义?

完整的答案在未来的历史中。从一个方面来说,特德·纳尔逊(Ted Nelson)坚持让“上都”(Xanadu)成为一个经济上可行的企业是一个典范。只有当我们在超文本社区中构建、管理和工作时,从现有的信息资本主义的约束条件下开始,我们才会发现这项技术的全部意义。但在我们等待历史的同时,我们可以尝试一下预言。这就有了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的最后一部作品,一个特别重要的祖先的声音,从他那里可以听到。在他去世时,麦克卢汉留下了一个神秘的最后项目的笔记:四个方面的 “媒体法则”(Laws of Media),构成技术符号学(semiotics of technology)的框架。该法则从四个基本问题出发,这些问题可以被问及任何发明:

  • 它增强或强化了什么?(What does it enhance or intensify?)
  • 它使什么过时或被取代?(What does it render obsolete or displace?)
  • 它恢复了以前被淘汰的什么?(What does it retrieve that was previously obsolete?)
  • 当达到极限时,它会产生什么或变成什么?(What does it produce or become when taken to its limit?)

正如麦克卢汉所展示的那样,这些问题在应用于印刷或广播等关键性或变革性技术时,尤其具有指导意义。它们旨在发现信息系统影响社会文本的方式,重新安排感知比率(sense ratios),重写文化价值理论。它们揭示了基本陈述(basic statement)的本质,即”说出(uttering)或’外放’(outering)”,它是人类能力机械延伸的基础。如果我们把“上都”(Xanadu)和超文本放到这一系列问题上,我们可能会发现更多关于超文本作为变革媒介的潜力和局限性。

1.超文本增强或强化了什么?

根据麦克卢汉的标准分析,传播媒体通过优先考虑一种感知渠道来调整感官的平衡或“比例”。印刷品促进了视觉而不是听觉,给我们一个客观的、透视的、符号化的世界:“以眼还眼”(an eye for an ear)。但是这种方法需要根据我们的目的进行修改。超文本与早期媒体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根本不是一个新事物,而是一种更早的符号话语形式(即印刷)的回归或递归(在以后)。因此,超文本的影响不仅仅落在感觉通道上,而是落在更远的认知链上。正如万尼瓦尔·布什在对信息链接(informational linking)技术的第一次思考中指出的那样,这些机制增强了模式识别(pattern recognition)的基本能力。

超文本是关于连接(connection)、链接(linkage)和关联(affiliation)的。在超文本系统中,这种连接的精神是通过技术实现的:用户不是被动地排练或接收话语,而是探索和建构链接。在超文本概念的内核中,蕴含着关联(affiliation)、对应(correspondence)和共鸣(resonance)的思想。在这一点上,正如纳尔逊从一开始就主张的那样,超文本只不过是一直以来文学的一种延伸,这是一个暂时延伸的关系网络,由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和作家不断建立和打破。

2.超文本取代了什么或使什么变得过时?

虽然可能很想回答是 — — 图书,但这个答案是不合格的。事实上,至少在下个世纪,我们的信息生态可能会保留印刷和电子媒体的混合。然而,从长远来看,书籍的前景并不乐观。随着森林日益减少的经济和生态影响的显现,纸张的成本将急剧上升。与此同时,现有书籍的酸性腐蚀将极大地增加图书馆的维护成本。考虑到这些因素,向电子存储的转变似乎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印刷媒体的这种变化并没有让一些文化保守主义者担心,甚至没有担心书籍的衰落可能会终止印刷的文化主导地位。在回答麦克卢汉的第二个问题时 — — 超文本使什么过时了?最好的答案不是读写能力(literacy),而是后读写能力(post-literacy)。正如纳尔逊所预见的那样,超文本系统的发展意味着排版文化(typographic culture)的复兴(尽管是在一个动态的、真正无纸的环境中)。这种预测可能看起来轻率天真或空洞的,但它很可能是有效的。超文本意味着文学死亡的终结。

事实上,如果“上都”(Xanadu)成为一个纯文本系统(这并不是有意为之的),从长远来看,它的前景将是糟糕的。然而,交互式文本(interactive textuality)还有其他的前景 — — 不仅仅是超文本,还有另一个纳尔逊创造的术语“超媒体”(hypermedia)。在试图想象超文本文化的未来时,我们还必须考虑交互式多媒体“文本”,它结合了语音、音乐、动画图形和视频以及字母脚本。超文本是关于连接的 — — 混杂的、普遍的、多形态的反常连接。这是一种非常适合不规则的、越轨的和狂欢的写作实践。从文化上来说,超文本的杂乱无章,没有形式、格式或文化层次的界限。

超文本确实有恢复印刷文化的力量 — — 尽管不是纳尔逊所设想的那样;这就引出了麦克卢汉的第三个问题:

3.超文本恢复了以前被淘汰的东西?

“上都”(Xanadu)和类似的项目可以让许多人重新认识印刷文字(typographic literacy)的文化力量。断言这一点,就要打破麦克卢汉对媒体历史的理解。麦克卢汉清楚地看到了“电子”技术的变革性影响,但也许是因为他没有活过个人电脑热潮的到来,他没有认识到下一步 — — 通过超文本的融合媒介,递归(recursion)到排版文化(typographic culture)的新阶段。

区分递归(recursion)与返回(return)或简单重复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种差异回答了印刷识字(print literacy)将在多媒体文本中丢失或被压制的反对意见。递归(recursion)是具有渐进式自我修改可能性的自我参照。考虑到其递归的可能性,“写作”在链接的交互式作品( linked interactive compositions)中的意义与在抄本甚至传统的电子文档中的意义完全不同。超文本的读写能力包括两个领域:普通的语法(grammatical)、修辞(rhetorical)和比喻(tropological)空间,我们现在称之为“文学”(literature),也是第二个领域,在形式上更严格,但在塑造互动话语(interactive discourse)的能力上更大。这第二个领域被称为“写作空间”(writing space);有人可能会说,它也代表了网络空间的真正含义。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不无遗憾地注意到,到20世纪30年代,任何有文化的欧洲人都可以成为作家,至少可以在报纸上发表一封信或一篇文章。特德·纳尔逊(Ted Nelson)完全没有遗憾,他设想在“上都”(Xanadu)也会有类似的业余文学创作的延伸,在那里,该系统的所有读者都有可能成为作家,或者至少是编辑和评论家。纳尔逊指出,宪法第一修正案对言论自由的保障是一种个人自由:任何人都可以发表(publish),在“上都”(Xanadu),每个人都可以。纳尔逊对文化复兴(revived literacy)的预测建立在对广泛流行的出版专营权的承诺上。这种设想在一个关键方面受到了限制。纳尔逊把印刷品作为他的系统的基本内容,这是一个相当狭隘的观点。在将“上都”(Xanadu)描述为一种或多或少透明的文本传输媒介时,纳尔逊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字母或字母数字表示也定义了“上都”(Xanadu)的形式,事实上也定义了任何超文本系统的形式。这种忽视与纳尔逊的愿景的广泛关注是一致的,这导致他把用户界面设计的细节当作 “前端功能”(front-end functions),由用户来解决。

麦克卢汉认为,电视和广播引入了“二次口述”(secondary orality),是对非印刷形式的语言和认知的“听觉空间”(audile space)的复现。以此类推,超文本(hypertext)和超媒体(hypermedia)似乎有可能激发一种二次读写能力(secondary literacy) — — “二次”(secondary),因为这种阅读和写作的方法包括对这些行为的技术中介(technological mediation)的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对文本之下的文本(texts-below-the-text)构成可见文本背后的另一个顺序的敏感性。这种二次读写能力(secondary literacy)既涉及修辞学(rhetoric),也涉及技巧(technics):在hypotextual层次上阅读是面对(paragnostically)系统的设计;在这个层面上的写作就是重新编程,修改第一个创造者的作品。因此,这种二次读写能力(secondary literacy)为其读者打开了一个最真实意义上的网络空间,意味着一个命令和控制的场所,在这里,文字具有重塑表象的力量。

4.当超文本发展到极限时会变成什么?

正统的麦克卢汉主义认为,“每一种形式,被推到其潜能的极限,都会颠倒其特征”(every form, pushed to the limit of its potential, reverses its characteristics)。

超文本和超媒体是互动性很强的,所以根据这一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它们将经历类似的内爆,变得像广播网络一样制度化和保守。

在“上都”(Xanadu)中,文本之间的路径和联系将根据需求而创造。根据纳尔逊迄今为止的计划,只有最基本的“后端”(back end)约定会被严格确定:用户可以自由地定制”前端”(front end)系统,按照自己的意愿或多或少地获取信息。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