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台灣教育研究
大家好! 初到 Matters, 不知能寫什麼, 只好拿自己的舊作獻醜一下
《一個台灣升學主義的經濟學分析》(2011)
成長於台灣90年代「教改白老鼠」的一代, 我在台大經研所的碩士論文, 選擇研究這個求學階段的重要經驗。廣泛閱讀教改文獻, 我發現升學問題—或所謂的「升學主義現象」—被公認為台灣教育問題的核心。文獻對升學主義現象的定義可歸納為「對升學的不尋常競爭, 以及由此衍生的補習文化、學校教學扭曲等現象」。過往對此問題的解釋主要有兩種方向: 一種將其歸因於傳統儒家文化下對升學的迷思 (需求「太多」), 另一種則歸咎90年代以前的人力規畫政策長期限制高中、大學數量 (供給「太少」)。然而從經濟學的角度, 上述說法令人困惑: 若將升學問題理解為台灣的教育市場長期、持續的供需失衡現象, 經濟學家一般不說需求太多或供給太少, 問題在於這個市場的價格機能 (若有) 何以未發揮調節供需的作用? 此外, 文獻指向升學主義現象是沿學制序階由上往下, 線索可能要往高教體系甚至勞動市場尋求。
因此, 我的注意力轉向調查台灣的大學市場, 其價格 (學費) 制度如何運作, 並收集1970年代以來的歷年公私立大學學費 (含雜費) 標準, 畫出長期時間數列。主要發現是: (1) 1970–80年代, 當台灣的實質人均所得提高3倍 (大學市場需求增加), 同期間政府實施人力規畫政策 (供給固定), 一般的市場價格應上升; 然而, 公立大學實質學費在這段期間卻幾乎維持不變, 意味大學市場的超額需求隨時間擴大。(2) 實質學費維持不變的原因, 是90年代以前教育部依物價指數等總體指標調整學費, 這意味學費並不反映大學市場本身的供需變化, 不存在經濟學理解的市場機制。(3) 同一期間, 公私立大學的學費差距持續擴大, 補習、重考公立大學的誘因更加強化, 而學費差距拉大的原因, 同樣能從政策找到線索。這些初步發現暗示: 台灣的升學主義現象可能不必追溯明清時期的傳統觀念, 而是20世紀後半學費制度與市場供需變化互動的意外後果。
此外, 本文亦討論1990年代號稱引入「市場機能」的大學學費制度變革, 事實上使學費調整較過去更不彈性。
未來我希望延續上述脈絡, 從經濟學角度探討台灣的教育 (特別是高等教育) 議題, 也透過研究教育反思我所學習的經濟學。我從經濟學學到的是: 在多數情況下, 產品或服務的數量不需由政府決定, 因為價格機能的運作會使其達到「適當」的數量。台灣的教育部門與此形成鮮明對照: 大學的數量 (供給) 與學費 (價格) 迄今仍由教育部管制。如果經濟學是對的, 台灣目前的制度有改進空間, 近年亦越來越常看到減少教育管制的呼聲。或著, 教育有何跟其他事物不同之處? 繼續研究「教育」與「市場」的關係, 是博士班期間給自己的重要 project 之一。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